写出两句劝人读书、学习的名句
提到关于学习的名句,很多人立刻会想到《论语》。但是呢,本文以古诗词名句为主,诗文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较为生僻的。20句劝学诗词名句汇编: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太宗《勤读》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读完后是重燃学习的激情?如果有。那么这么正能量的内容,就请多多转发收藏点赞啦。《中国歌牌》诗词互动纸牌游戏,欢迎了解。
如何打造一个让人沉浸于读书学习的书房
如果一套房子的主人,他需要有书房这个空间,那么说明他是热爱读书了,对于我们设计师而言,营造一个安静、独立、舒适的环境想必是读书者的最喜欢的空间环境了。
在房间里添置一桌一椅一书架,一花一木一盆景,即能有花香绿景,亦有功能需要。
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差别
清代王永彬说:“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可是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读书无用论却甚嚣尘上。
朋友17岁的儿子问我:“你看过那篇清华毕业生的文章吗?上了北大清华又有什么用?还是跟人家二代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别人毕业就去了家族企业实习工作,或是出国继续深造,而我们呢,无数份简历,无数次面试,最后或许只能去某个公司,做个最底层的小石子。”
我明白他的意思,明显就是不甘又无奈。阶层固化现象,让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拼来拼去,大家拼的不是能力和知识,更多的却是人脉和背景。
可是,寒窗苦读十八年之后,你能有机会和他们坐在一起喝咖啡,因为你也成为精英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之间,有一条平等的纽带——同学关系;如果你不读书呢?他们还是傲娇地存在着,只是你根本无缘认识他们。
所以,读书,为出身贫寒的我们提供了可能,和一群家境优渥的年轻人比较、竞争的可能。不读书,你连比较的机会都没有。
不用去嫉妒他们的先天资源,那是别人的父母辛勤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是精英二代,而你要做的,是努力成为精英一代。
总有人喜欢抬杠,说什么他的小学同学,很早就辍学挣钱,现在身家千万。或者说,某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竟然找不到工作去卖猪肉。然后唉声叹气,论证自己读书无用,辛苦了十几年,最后想给小学同学打工,人家都不要他。
听起来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可是很早就辍学的人多了去了,有几个身家千万的?名牌毕业的大学生,有几个去卖猪肉的?之所以列举的都是小概率事件,是因为这样的情况鲜有,人们才会津津乐道,传扬开来。
正常的情况,其实是多读书的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偶尔有一两个逆转,自然被作为典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偏要拿A组最差的,去和B组最好的比较,怎么能得出中肯的结论?
在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别说大学,上个中专,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一家人的境遇。生活在农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读书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
我认识的潘姨,就是八十年代初的中专生。她当年考上的,是省里的粮校,当初她是村子里出的第一个中专生。大家都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她开学去报道那天,村子里敲锣打鼓欢送。
潘姨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中专毕业后,她在省城安了家,从小科员做起,一直做到了省里某局局长。她把父母接过去,后来又给村里争取了一笔扶贫资金,修通了村里的公路。
很多人在抱怨中国的高考制度,但就是这让人恨之入骨的高考,在穷人面前,才是唯一公平的竞争。
努力和汗水,或许就能让你出人头地,成为佼佼者。而美国的常青藤学校,基本被精英阶层独占,贫民区的孩子无法跻身,除非你特别特别有天赋,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可天才毕竟是少数。中国的高考,给许多勤奋的穷人孩子提供了机会。走出去,看到更广的天地。与城里的精英二代一起,奋斗、赶超,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孩子,如果你穷,你是不是更应该好好读书?
读书多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很少人云亦云。而且他们的气质里,就能看出知性底蕴来。比如《欢乐颂2》里的安迪和关关。
小包总第一次去安迪住的地方,看到满屋子的书,由衷地赞叹:不错啊,这么多的书,很有情调啊。小包总之所以猛追安迪,还不是因为安迪跟他之前遇到的姑娘都不同。
她冰雪聪明,当机立断,敢为自己活,却又不失风情。她不为财富所动,不惧怕“剩”下来,心地善良但又有底线。总之,她身上的特质,让小包总欲拒不能,心甘情愿地跟在屁股后面死缠烂打。
而关关呢?她身处现实的樊胜美和理想化的邱莹莹之间,却超然独立。即使四美都已经有了男友和准男友,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想要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妈妈给她安排的相亲对象,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她就是不愿妥协。
关关代表着新一代女青年的形象:不断进步,变好变优秀,不将就不凑合。她爱读书,有追求,深谙自己的短处,并且想办法去弥补。比如她觉得自己有些保守,就想着要去报个肚皮舞或钢管舞,让自己放松一些。她积极准备MBA入学考试,想要给自己加加分。
当然,读书,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外,也包括阅读。
臧克家说:“读了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挚友。”没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圈子不同,不便强融,不能从周围的人身上学到本事,那我们只好借助读书了。
一本好书的启迪,给我们带来的灵感,就像和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朋友谈天说地。这种低成本的投资,正好适合我们穷人家的孩子。
不用花钱就开阔了眼界,从别人的经验里学到了技能,或是从别人的思考里有了感悟。近朱者赤,跟有学问的人取经,自己也会进步很多。
就连毛主席那么厉害的人,都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读的书多了,就像到处求教一样,最后自己甚至变成更厉害的人了。
把读书作为爱好,也高雅不落俗。比起高尔夫骑马击剑,阅读省钱又省心。一杯茶一盏灯,一个宁静的角落,一坐就是一下午。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阅读,是让灵魂旅行的过程。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同样重要。
“进学致和,行方思远”,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阅读,对我们穷人同等重要。没有好的资源和物质条件,我们更需要用学历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与其抱怨阶级固化、慨叹命运不公,不如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用孔子的话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将来的你,一定会从你今天的努力中受益。
*本文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沐儿创作
人到中年,该如何重新掌握读书和学习的能力
凭以往们学习和能力已基本撑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那来的如何,如进一步提高此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找出关系词句,概括作者意境或思想,看作者是怎样写作内容的,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怎么运用的,。
一句话,写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观点,或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的要求,或好处。
文章长也好,短也罢,都有思想,观点统领全文。
很多名句和文章都鼓励人们多读书,所谓的读书到底指的是哪类书
谢邀!鼓励人们多读书,这类名言警句确实不少。例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告诫人们,趁着青春年少,多读书,积累知识,增长智慧。因为人年轻,记忆力好,理解力强,“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更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书中的营养。这到底是些什么书?遗憾的是,没有哪句话开了清单,连类型也没有,都只是说要多读书。那怎么办,就到书海中畅游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如此,乐此不疲。看看那些大师,谁不是皓首穷经?
古人读书都是文言文,学习理解起来是不是特别难
文言文属古代文学,稍微理解的人读起来也并不难,就如父曰,意思是说父亲讲的话,子曰,也就是儿子说的话,要注意字的用意,每个字都有他的不同说法,虽然我对文言文了解不够深刻,但是看起来也能理出些意思,如果真的能理解文言文的觉得真的很有意思,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不懂文言文,如果男女之间谈恋爱使用文言文的话,他还可以考考你的应变能力,一句话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说明所说的内容,让我们共同来理解理解文言文吧。
王阳明有什么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
王阳明读书方法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1句】:背诵经典,一条必经之路
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写道: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他告诉我们,背诵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第2句】:以无心之心读书
背诵经典是读好书的前提。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当我们过了背诵经典的阶段后,读书不要刻意去强记。因为这样会妨碍我们与书本的对话,心中有挂碍,就无法与圣贤之道理相印证,最好的状态就是以无心之心读书。如《道德经》所说,无为而无不为。
【第3句】:读书,发明本心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最后,我们来做个总结,王阳明的读书阶段大抵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背诵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定要背诵经典,烂熟于心。第二阶段就是用心揣摩,争取将看到的内容全部理解;第三阶段就是自得于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61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