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净慧长老禅语50句(四)

净慧长老禅语五十句(四)

1、行住坐卧时,时时观察当下,使心与佛、法、戒相对应。此刻我们将生活在天堂里。

2、做一个好人,就是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有伟大的意志。这就是人生的动力和价值的来源。

3、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切都是注定的。抓住机会,接受它,并对发生的一切感到满意。

4、学佛要以修行为主,不能止于言语。一定要言行一致,心口一致。

5、修禅的基本要求:见地要明,功力要稳,悟性要高。

6、修道必须有三心:信心、精进、长远之心。三者缺一不可。

7. 解脱就是烦恼的终止。

8. 随缘做事,随缘放手,不保留。即使末日来临,你也可以顺着命运离开,对这个世界什么的都没有留恋。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怨无悔地结束这一生。

9、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烦恼越多;越是烦恼的人,就越是痛苦。

10. 五蕴就是生命。见五蕴皆空,即是禅。

11、让你的心从各种分别、执着中解脱出来,让你的意识从一切执着中解脱出来。我们的精神面貌将处于另一个境界。

12、修行要消除内心的障碍,克服内心的对立。

13、人们需要锻炼身体,自觉地寻找一些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困难,克服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14、只有在因地修福智,才能在果位庄严福慧。

15、一切从大悲心、菩提心开始。世间的法则就是超然的法则。

16、禅是一种方法、一种道路、一种境界、一种利益。

17、修行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经营内心世界的过程。

18、菩萨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桥梁的精神!

19、信佛、法、僧三宝,精进修持戒、定、慧三戒,断除贪、嗔、痴三毒,净化身、语、业三业。和心灵。这四件事是佛教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20、修行时,只有放下,才能显露本性;只有放下,才能显露本性。唯有奉献,心胸才能如虚空般广阔。

21. 将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作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22、唯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扫除一切对事物的定义、分别、迷惑,才能真正见到诸法的实相。

23.什么是戒律?戒律是堤坝。仔细持戒,你的六根就能严密守护,没有任何漏洞。有了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24. 由于每个人都有权利和需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因此他们必须相互尊重。忽视他人的生活需要,而侵占他人的物质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25、唯有造作、是非、选择、无常、凡圣等对立完全统一后所表现出的无分别智,才是正常心。

26、外在的平静必须建立在内心的平静之上,而内心的平静则要从把握当下的想法开始。

27、学佛修行的人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放弃菩提心。

28. 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包括佛陀,因为没有一切众生,就没有佛陀。

29. 我们相信什么?首先要相信自己。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就无法立大志、发菩提心、成就大菩提心。

30、修行时忌有三种心:急功近利心、畏惧心、懒惰心。

31、“佛”字只是一个象征。只有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我们才能真正受益,这就是无形的佛教。

32、平常心是一种舍,是一种无选择的爱,是一种甘露雨法雨众生的大悲心。

33、心的迷惑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明是冲破“我”的障碍。

34、完美的人生是基于对因果规律的深刻信仰和透彻把握。

35、建立关系就是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消除不利条件。

36、凡事能举起来、放下,心就无忧无虑;凡事不能举起、放下,心就无忧无虑。

37、修行的目的主要是把心控制在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处。 “将你的思想控制在一个地方,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如果心能集中在一处,妄想就会减少。

38、实践可以改变命运,努力可以创造辉煌。

39、世外桃源,一件事无论做成与否,全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没有天然的释迦牟尼,也没有天然的弥勒。

40、通过五戒十善,我们可以逐渐减弱和根除自己的杀、贪、嗔、痴之念,相应地增加我们的慈悲、平等、智慧、宽容。

41、一切烦恼,皆源于追求不守本分。

42、如果你真正掌握了平常心,天堂和地狱都是一样的。

43、让你的心安住在当下,你可以让你的心独立;当你的心变得独立时,你的妄想就会减少。

44、在任何情况下,若无分别、无执着、无念,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所污染。

45、欲用般若,观之,则自在;欲用般若,观之,则自在;欲修般若,必须深修,才能见五蕴空性,相依相生,无自性。如果你要深入观察、深入修行,在它的指导下你就能渡过一切困难。

46.人生的时间极其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过着正常而幸福的生活。即使对方在某些方面对我们感到抱歉,我们也必须出于相互的关心而互相原谅。这样,人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47、生命的链条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

48. 其实一切法平等、无分别、离一切相。只有在真理中断除各种虚假分别,才能真正解脱烦恼和障碍。

49、以烦恼为特征的生命境界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命境界是出世间法。

50、菩提心的最终目的是利己利他,自觉地觉知他人,有圆满的知行。它可以抵御虚无主义、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安定人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6483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