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嘉瓦仁波切禅语64句(三)

01.一切把对方当作敌人的想法都是虚幻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种现象是虚假的、捏造的,是与本然相反的。当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它是真的,认为它很重要,根据它设计一整套计划,然后执行这个计划,根本不关心给其他众生带来的痛苦。

02.如果你想让那些犯这样错误的人改变他们的态度,你必须首先唤醒他们深层的人性,然后努力让他们至少从他们的意识形态中醒来。只有这样,才能跟他们讲道理。如果还不行,那就只能用武力了。但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任何力量。无论这些人犯下多么可怕的罪行,我们都将始终以人道的态度对待他们。如果我们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改变,这是唯一的出路。

03. 让众生改变的最好方法,即使他们充满怨恨,也是爱。如果你不断地表达这份爱,毫不懈怠,不依赖于人,那么他们最终会被你感动。这需要很多时间并且需要很大的耐心。但如果你的意图完全纯洁,你的爱和慈悲一致,你就会成功。

04、对别人的冷漠可以说是最大的缺点。只考虑自己,不关心周围人的经历,说明这个人目光短浅,思维薄弱,心胸狭隘。

05.从受孕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必须依赖别人。从我们这个世界的幸福和未来来看,我们享受的一切设施、我们使用的大大小小的物品,甚至最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尽管祈祷和一些精神实践也发挥着作用,但创造世界的主要是人类的行为。

06、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我们找不到任何事物能够自行诞生并能够自行存在。因此,不可能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分开。

07.我们每时每刻所做的事情都会创造一些新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又会导致其他事件的发生。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是因果链中的一环。同样的,我们未来的幸福或痛苦,即使这个因果循环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也将来自于当下的因素和条件。因此,我们对自己和其他有情众生负有责任。

08、冷漠的人不关心其他众生的福祉,也不关心自己未来的幸福。这样的人,未来只能等待痛苦。

09.每个人都有相信或不相信的自由。然而,从你决定信仰某种宗教的那一刻起,你就必须小心谨慎。三天不打鱼,两天晒网;不独断专行,思想一致,言论一致。

10、有人想:“如果我信佛,我就必须百分百完美,否则我就会放弃。”这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心态在西方人中非常普遍。不幸的是,很难立即达到完美。

11、要实现目标,必须经过一步一步的训练。这不是很重要吗?不要想:“做与不做都不一样,我永远做不到。”给自己一个目标,找出如何实现它,去做,慢慢地,你就能做到。

1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和灵性,适合某些人的东西可能不适合另一些人。当我们看待其他宗教和精神实践时,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他们和一切众生一样丰富多彩。即使这些宗教、法派不一定这样看待自己,但我们不能否认,很多众生总能在他们那里得到帮助。不要忘记这一点,尊重所有值得尊重的宗教非常重要。

13. 所有宗教都有其仪式以及一些更基本的方面。例如,佛教的基本方法是实现精神自主。但由于这很难做到,需要不断努力,所以很多人把它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所以他一方面相信佛教,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将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我们只是满足于那些外在的仪式,用一些很表面的方式来表示我们的虔诚,而念经只是我们嘴唇的动作……

14. 宗教有点像医学。药物只有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才有用,在我们健康的时候就没有用。通常我们不会拿出药来向别人炫耀,说:这个好,那个贵,这个颜色漂亮。不管它们长什么样,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治疗疾病。如果它们在你生病时根本没有效果,就没有理由吹嘘它们。

15. 重要的是把我们所接受的教义和方法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心中,然后每天实践它们。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事情。必须通过训练慢慢地做到。

16. 有很多人没有宗教信仰,但这是他们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强迫他们改变。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有意义,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而不伤害其他众生。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满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么我们自己迟早也会受苦。

17、生命最多可以持续一百年左右,这与地质时间相比实际上是非常短暂的。如果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坏事,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了。一切众生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破坏别人的幸福。人类存在的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为了让任何众生陷入苦海。

18. 即使我们的知识或财富已经达到顶峰,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和关爱其他众生,那么我们仍然不配做人。快乐地生活并尽可能少地造成痛苦是一项人权,值得我们努力去践行。

19.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是基于物质财富。但很明显,这些财产本身并不能让我们满意。我们只需看看周围就知道,有些人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但他们仍然需要镇静剂或酒精来平息焦虑。也有一些人,一无所有,却生活幸福、轻松、身体健康,可以活到很晚。

20、我再次强调,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感官上的即时、粗暴的满足。这就是为什么行善、帮助他人、减少欲望、接受命运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问题。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取悦上帝或确保我重生到一个好家庭的方法。我认为任何想要获得内心平静的人都必须这样做。

21.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彼此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我们所做的一切迟早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世界的局势也会影响每个人的幸福或不幸。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从狭隘的角度看问题,只考虑一个因素、一个因素、一个原因。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全面审视每一种情况。

22.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只为别人服务而把自己的幸福抛在脑后。我想说的是: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这个地球上每一个众生的幸福安宁都与自己有关,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事物,关注每个人的所作所为。

23. 世界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在这六十亿人中,大多数人只关心物质享受,对宗教和精神生活根本不感兴趣。因此,没有信仰的人在人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必将对世界的演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幸运的是,只要你是人,你就可以用人的方式做事,而不必信仰宗教。

24.即使那些行为合群的动物也会吸引附近的其他动物;而那些行为残忍的人,会让其他动物一看到他们就逃跑。我们并不常见看到让其他狗,甚至是大狗都敬而远之的恶毒狗!

25、反之,如果我们的思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言语极端,行为粗鲁,别人就会避开我们,看到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他们对我们要说的话不感兴趣,如果我们假装想和他们说话,他们就会转身走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能够高兴或者高兴呢?我们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对吗?

26、虽然这个地球上有很多人,但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无论是衣食住行、社会地位、成功名誉,我们都必须依靠别人。然而,我们却把这些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视为我们的敌人。这不是很奇怪而且矛盾吗?

27、然而,只要我们在言语、行为、思想上注意其他众生,我们这一生就能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更不用说来世了。这样,每次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和我们说话,帮助我们——,这样即使我们的敌人也变成了我们的朋友。

28. 大多数僧侣会放弃家庭生活。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宗教都高度重视单身。在佛教中,成佛的第一步是从最低层次开始,排除心中的一切毒素。这些毒中最重要的,也是将我们束缚在轮回中最紧密的毒,就是欲望。如果我们观察十二缘起(即我们如何受到轮回的各种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一旦欲望及其运作被去除,过去积累的业力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29、在各种形式的欲望中,性欲是最强烈的,因为它还包含了我们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的喜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纠正自己的欲望时,首先要针对最渴望的欲望,然后逐渐从最低的欲望转向较高的欲望。只有这样减少欲望并培养满足的态度,我们才能在无执着的道路上前进。这是佛教的观点。至于其他宗教传统,当然有自己的解释。

30. 在实践层面上,发誓出家,即过独身生活,可以使人摆脱某些可能导致束缚的关系。那些能够脱离世俗生活的出家人,不再需要担心别人的看法。他们衣着简单,将物质需求降至最低。

31、结婚后,无论你愿意与否,都无法摆脱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你的开支也会比单身时高很多;你花的越多,你需要做的工作、计算和预算就越多。我们工作和计划越多,遇到的敌对势力就越多,我们就越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如果你能走出家庭,像那些基督教修女和修道士一样,过出家的生活,每天祈祷五六次,读圣经,冥想,几乎不活动,没有世俗目标,这样的转变其实会有很大的改变。益处。

32、抛弃世界而退休的人,死后会感到更平静。普通人常常有很多事情要担心:“我的孩子该怎么办?他们怎么上学?他们将如何生活?而我的妻子,她会怎么样?没有我,我的妻子将如何生活?我年轻的妻子可能会找到另一个男人一起生活。”临终时最好不要有这样的担忧,不是吗?

33、结婚前,我们会很担心找不到对象;结婚后,我们仍然不能高枕无忧。老师会问妻子是否还愿意听他的课,而妻子则会担心丈夫不再喜欢她。多么复杂啊!

4、婚礼也要花很多钱,而且还需要排场。在印度,人们会花掉很大一部分积蓄来举办婚礼。他们为了这笔费用而攒钱,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结婚后,有的人苦于没有孩子,有的人不想要孩子,但又不得不堕胎。如果能避免这些烦恼,不是会安静一些吗?作为出家人,有时他们可能会问自己,夫妻生活是否更好,但如果不这样想,心里不就平静一些了吗?单身生活真的更好吗?更是吉祥如意。

35.有些人肯定会认为我在这里说的是出于自私的立场;我对此不太确定。结婚的人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即便如此,失败率仍然很高。至于那些发誓不结婚的人,例如基督教修女和僧侣,他们可以一生帮助他人和照顾病人。我想起特蕾莎修女,她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家庭,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穷人。如果你有家庭,做到这一点会非常困难。即使你有这个意图,仍然有家务要做,孩子们必须上学,等等。

36.在我们的流亡政府中,如果我们派一个僧人去某个地方工作,他可以立即离开;如果我们告诉他要去哪个国家,那就没问题了。如果你问商人同样的事情,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他可能会对你说:“我的店刚刚开业,我不能离开,真的很抱歉……”

37. 我现在想谈谈那些负有教学责任的神职人员。宗喀巴大师说,无论我们修行哪种方法,我们不应该只想改变别人,而应该保持不变。例如,如果我们教导别人生气不好,那么我们自己也不应该生气,否则别人很难相信我们。如果我们自己建议别人节制和知足,同样的原则也适用。

38. 我认识的一位喇嘛写信给我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尼泊尔的藏人建造了许多寺庙。寺庙很高大,佛像也很贵。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人建造寺院。一所学校,一所医院。我很确定,如果是基督教传教士,他不会这样做。一些年轻喇嘛白天穿袈裟,天黑后穿西装打领带。他们去一些上流社会场合,表现得就像是大人物或富商。我想问,佛陀会这样做吗?

39. 事实上,佛陀教导我们要谦虚,要为他人作出牺牲,但我们却充耳不闻。我认为,像这样虚伪的例子值得报纸杂志曝光。 —— 必须这样做。

40、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方法,必须以形而上的方式研究,并由师父传授给弟子;但只有修士才能通过亲身实践来改变这些方法。完全的奉献。虽然数量不多,但就实践而言,他们确实是我们所说的“胜利的旗帜”的旗手。通过内心的平静和深刻的观想,他们获得了冥想体验和内在领悟,从而赋予了理论理解以生命。如果没有它们,这些知识总是会让人感觉有点神秘或做作。我只是鼓励他们。

41. 毫无疑问,信仰在任何宗教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也必须基于一些真实的原因。公元二世纪,伟大的印度哲学家龙树曾说过,智慧和信仰必须齐头并进。如果说佛教认为信仰是高层次转世的难处,智慧是开悟的源泉,那么也有“信仰来自明理”的说法。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为什么相信。

42. 在佛教中,我们把信仰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或层次:清净信仰、对欲望和快乐的信仰、对坚定和放弃怀疑的信仰。净信是指我们读到一段经书、遇见一位非凡的人、听到佛陀时所产生的爱慕之情。欲信中有一种竞争的感觉,意味着我们想要了解、加深、成为我们所喜爱的对象。这两种信仰都是不稳定的,也都不是基于真正的知识。信仰和怀疑的决定是基于对我们的愿望是可能的的彻底理解。支持它的是理性。在佛经中,佛陀要求弟子不要盲目相信他所说的话,而要验证他的话,就像金银匠通过敲、烧、拉来检验金子的纯度一样。

43、除非基础扎实,否则虔诚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一些佛教徒,无论是否藏族,都对某位精神上师有着强烈的信仰。但当上师去世后,他们对他的信心突然消失了。他们会认为一切都结束了,修道院也将关闭。然而,从绝对的角度来看,上师是否在场应该没有任何区别。上师代表了心的最高本质,他的慈悲是无边无际的。那些能够认出上师这一面的人,就不太可能舍不得离开他的人身。他知道,即使上师离开了他的身体,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他的愿望和友谊永远都在。

44、如果一旦他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就觉得信仰失去了目标,那是因为这个信仰里有贪婪的成分。我们将这位上师视为普通人,并像信任伴侣、配偶或亲戚一样信任他。这样的话,一旦他死了,他就真的走了,然后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我们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定不是真正的信仰。

45.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宗教相互排斥。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所有宗教信仰。比如说,如果我是佛教徒,我也非常尊重其他宗教,我也可以信奉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同时信仰基督教和佛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完全可能的。

46、当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精进时,情况就会不同。当我们深刻理解“空”是万物本源的时候,就很难同时接受一个独立、自存、永恒的造物主的观念。同样,对于那些相信宇宙是由造物主创造的人来说,缘起论也是有问题的。当我们信仰一个宗教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就会接触到它的基础。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这么说,做出选择。但这根本不妨碍我们尊重其他道路,只是很难同时修习它们。

47. 另外,佛教有一种很特别的修行方式,叫做“皈依”。一旦我们皈依了佛陀,我不确定我们是否仍然可以皈依耶稣基督,而不引起困境。我认为在这个特殊情况下,将耶稣基督视为菩萨的化身。

48. 一般来说,我认为最好和你的父母信仰相同的宗教。另外,如果你信仰一种宗教,然后又改信另一种宗教,这也是不好的。

49. 如今,许多人对精神事物,特别是佛教非常感兴趣,但他们不太善于验证自己决定走的道路。首先,你必须确保你的选择符合你的本性和野心。问问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如果做到的话有什么好处。你需要学习它的基本教义。虽然在真正信佛之前你不能完全了解佛教,但是你可以先对佛法的主要部分有一个比较了解的认识,认真思考一下。在此之后,如果你仍然决定成为一名佛教徒,那就太好了。所以,只有你才能让自己走得更深,在必要的时候发誓。

50. 佛教有多种冥想形式。有的注重分析,有的注重某一特定主题,有的强调非歧视和进入集中。主题可能是无常、无私、痛苦或爱。这是慈悲心等等。如果你想正确地学习冥想,你必须遵循经验丰富且值得信赖的上师的指导。

51、凡事谨言慎行,尤其不要轻信佛教。不要只凭一时的冲动,没有事先思考,没有任何知识,事后才发现某种方法不适合你,或者你根本做不到。

52、如果有人知道哪位喇嘛在哪里传法,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做。他们对他一无所知,但却充满信心。他们绝不会想到花时间去确认他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这需要一段时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发现他也有缺点。

53. 在佛教经典中,经常提到预先测试上师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与上师建立精神联系,当这个未被选中的人的缺点被揭露时,我们会感到很糟糕。无论如何,一旦发愿或受灌顶,最好不要再去想它。

54、一切众生都有缺点和优点。佛经上说,上师应该具有超越凡夫的优点。这是什么意思?假设一个人收到了极其罕见的口传。即使他没有知识,严格来说,他也终究得到了这个。从无上正法的事实来看,他还有我们没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我们更好。

55. 如果我们追随一位坏上师,接受他所传授的佛法,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换句话说,认为对方只是平庸,或更糟糕,突然对他感到厌恶,这不是正确的心态。即使我们后悔向他学习,但他毕竟引导了我们的灵魂,所以最好避免这种极端的态度。

56、不要以为一信佛就可以飞天穿墙预测未来。佛教的主要目的是成为自心的主人,而不是获得特殊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掌握自己的心,自然那些所谓的“超能力”就会慢慢跟上。但如果这是主要目的,我很怀疑这些人所修的是不是佛教。即使是非佛教徒也能有这种能力。听说连前苏联国家安全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都一度对此非常感兴趣。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57、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往往一开始非常勇敢,然后等待收获,最后从此变得无精打采、淡漠。这说明我们的眼光太短视了。除非你像密勒日巴瑜伽士一样付出了很多努力,否则希望快速得到结果是错误的。佛经上说,佛陀经过三个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深奥?那么短短几年的闭关,如何能够达到呢?这也说明我们不了解佛法。有时我们会想,敲响金刚钟三年,就能证得佛果。这不是一个严肃的态度。

58、热心修行佛法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佛陀已经积累了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和智慧,那么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它。最终的实现。

59. 确实,根据金刚乘的法门,无需去除各种负面情绪,就能很快成佛。但这并非没有危险。在密勒日巴传记中,一位喇嘛对他说:“其果非同寻常。如果你白天思考,你就会在白天获得;如果你在晚上思考,你就会在晚上获得。”基础好、根基好的人,就不用想了。” ”密勒日巴确信他是那种基础很好的人,所以就睡了。如果我们也犯这样的认识错误,我们很可能一开始会充满热情,但很快就会放松下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热情是建立在对规律运行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就不会再降温,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60. 宗教会教给我们一些凸显人性优点的戒律和道德规则。有些人,尤其是佛教徒,会忽略这个道德方面,只对冥想感兴趣,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神奇的效果。当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他们一定会感到失望。

61、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神通,而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活。主要问题是:我们谁都不愿意在上面投入必要的时间。我们认为佛虽然需要几世几劫才能成佛,但我们只要三两年就可以有所成就。我认为,这就是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原因。当我们对大乘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如果我们对金刚乘还有越来越多的兴趣,即使要经过无量劫,我们也会有足够的决心走这条路,但是有了这个决心之后,我们就可以修持金刚乘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带来内心平静和深度观想的方法,这样也比较容易成功。

62.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基础,只专注于金刚乘,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可以毫无问题地达到佛的境界,正如他们所说的:“一世成佛,成佛”。一身佛。」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所想象的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并认为如果我们相信他,他就会给我们力量、长寿、财富和其他我们没有的东西。这时,我们根本不关心修行的主要目的,即如何摆脱心毒,成为自己灵魂的主人,而是把那些附带的事情视为非常重要。

63、有些人并不特别信仰佛教,但对佛教有纯粹的学术兴趣。还有的人虽然信仰佛教,但只从事智力研究,获得纯粹的理论知识。问题是,佛教并不是一门新知识,而是一门新知识。它的唯一目的是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存在状态。如果我们学佛之后不去打坐修行,那就没有任何用处。我们可能会成为所谓的“麻木不仁”的佛教徒,即懂得佛教的理论,能言善辩,但不知道“各有各的味道”,因为他们没有将这些转化为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佛法应用在自己身上,我们就能闻到真正的味道,我们就不会变得麻木不仁。因此,我们必须将佛法与自己的心紧密结合起来,领悟和修行必须齐头并进。

64、想要尝试寺院生活和长期闭关,比如西藏传统的三年闭关,应该通过那些“准备功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待在四堵墙中间,无法正确完成这些能够引导我们的心走上正道的修行,就真的和坐牢一样了。比如说,打坐的时候,我们就念一些经,什么都不去想。这样的退却实在是没有什么用处。闭关前我们都是普通众生,出来后也没什么两样。更重要的是,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加自豪,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有资格被称为“喇嘛”了,因为我们已经隐居了三年了。这有什么用呢?

65.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佛教徒并致力于人道主义工作,那没问题。但首先要确保你的动机完全纯洁。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皈依佛教,没有以慈悲心去从事社会工作,这样的行为本身对于佛教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6502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