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再写出几句关于天气的名句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自古诗言志,古诗词大多是诗人为抒情托志而作。但在诗词的情感表达手法上,诗人却喜好写景来喻情,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比兴等等。因而在古诗词中,写景极为常见,大多数诗词都有写景的诗句。或写山水、或写花鸟、或写天气等等。
今天咱们就看看那些写天气的古诗词。唐诗宋词中有很多杰出的描写天气景物的诗词,其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李煜的“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等。这些名句有的由大及小,有的以小见大,都以不同的天气不同景物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而有一个描写天气的经典名句则境界极大,读来冲击力十足。且欣赏“诗鬼”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可以说是李贺最经典的诗作之一,以奇异斑驳的色彩表现边塞战争场面,苍凉悲壮,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而这首诗中前六句描写战争的诗句都是通过写景写天气气象变化来渲染战争场面。
首联开篇便是冲击力十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铺天“黑云”的意象来形容敌军众多来势凶猛,而守城方则处境艰难。而下一刻,形式风云变幻,一缕阳光穿透而过,照射在甲衣上金光闪闪,士气高涨!
而后数句则通过听觉视觉描写战场气氛,同样加入了“满天秋色”、“燕脂凝夜”、“霜重鼓寒”等等天气气象的元素,勾勒出惊心动魄激烈战斗。战斗最终如何,诗人没有说,反而荡开一笔,以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守土、报效国家的决心。可想而知,战场惨烈,守城将士当真是背水一战!
李贺作诗最是奇诡,这首诗也不例外。以“黑云”、“向日”、“秋色”、“燕脂夜”、“霜寒”种种意象来衬托战争场景,画面感极有冲击力。同时通过黑、金、胭脂、红、紫等等浓墨重彩的颜色来渲染,使得场景更加鲜明。真乃古今奇诗!
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天气气象的经典名句呢?不妨留言讨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你能随口说出来的关于天气的古诗词是哪句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说出一句关于劳动的名句
劳动致富,勤劳发家。
网络照片。
关于牡丹的诗句有哪些?你能围绕牡丹写几句诗吗
《牡丹》
花开满园香,
有朋远方来。
唯睹珍品鲜,
国色真牡丹。
你们知道有哪些关于天气的谚语
天气谚语,来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其中绝大多数均有深刻的科学道理。天气谚语是世代劳动人民在日常耕耘、生活当中,善于观察长期积累的经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
由于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因而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不少谚语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并且得到补充和发展。当然,由于天气谚语来自于人们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当今,不少人淡忘了它的存在,但天气谚语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笔者搜集了部分有关反映天气方面的谚语,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第1句】: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0 【第2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0 【第3句】:霜后暖,雪后寒;0 【第4句】: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0 【第5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0 【第6句】: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0 【第7句】: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0 【第8句】:鱼鳞天,不雨也风颠;0 【第9句】: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第10句】: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第11句】: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 【第12句】:东虹日头西虹雨; 【第13句】: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第14句】: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第15句】: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第16句】: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第17句】: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第18句】:小暑热的透,大暑凉飕飕; 【第19句】: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第20句】:蚂蚁垒窝要下雨; 【第21句】: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第22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第23句】: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第24句】:十雾九晴; 【第25句】: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第26句】: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第27句】: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第28句】: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第29句】: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第30句】: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第31句】: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第32句】: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第33句】: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第34句】: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第35句】: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第36句】: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第37句】: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第38句】: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第39句】: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 【第40句】: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第41句】:泥鳅跳,雨来到; 【第42句】:早宿鸡,天必晴;晚宿鸡,天必雨; 【第43句】:燕子飞得低,落雨即可期; 【第44句】: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第45句】: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第46句】: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47句】:蜘蛛结网天放晴; 【第48句】:昼雾阴,夜雾晴; 【第49句】: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第50句】:蚊子聚堂中,来日雨不空; 【第51句】:天上鲤鱼斑,来日晒谷不用翻;
【第52句】: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第53句】: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第54句】: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第55句】: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第56句】:早怕东南黑,晚怕白云推; 【第57句】: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第58句】: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第59句】: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第60句】: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 【第61句】: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第62句】: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第63句】: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第64句】: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第65句】: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第66句】:东风急,备斗笠。
关于相逢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谢谢邀答。
(1)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李白>
(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
(3)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泪。
(4)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5)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6)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7)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8)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千里有缘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关于天气的作文怎么写
杂文论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岁月轮回。这是古往今来,天经地义的自然运动规律与历史印证客观存在法则。所以,作者可以根据身临其境的年度季节天气预报具体情况分别展开深入细致的场景生态环境以及气候温度变化的详实介绍或轻描淡写。例如:春暖花开,塞北平原的草木逐渐在慢慢苏醒的田野上欣慰地吐露出含苞待放的萌芽,气温也随之开始暖洋洋的沁人心肺。春天来了,南飞北归的飞燕呵,喃喃细语,家国风光的美丽候鸟又翩翩起舞,演奏着人间幸福欢乐的歌唱!!
哪位能人,能说出几句关于“雪”的诗词歌赋,让小编看到你们的ID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北国风光干里冰封,万里雪飘…。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技俏!
以上选自【毛主席诗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燕山雪花大如席。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
………以上选自古诗词……
淄博有哪些关于天气的谚语
按道理,诸葛亮也许是知道了这些才能借得“火烧赤壁”的东风。
淄博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一般谚语大多都是与降雨有关,正如“云彩向西披蓑衣”之类,记得过去中学课程有《自然》一科,就有题主所说的这句话。欢迎关注耕读先生。
要下雨,首先是动物有感知,这样的谚语很多:
蚂蚁围墙,三天之内下一场;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蛤蟆夜里叫,等不到天明;
烟不出门,大雨倾盆——过去很多农家,厨房在院落一角,如果做饭时候柴烟不容易飘出厨房,预示要下雨了,这与气压有关系。
鱼打漂,雨来到;
狗伸舌头蝉不叫,大雨马上就来到……
瓮穿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过道,一会大雨就来到——“瓮穿裙”是指瓮壁出现水珠。
观察是否有雨,还要看天色彩、云彩的变化,
东绛彩西绛雨,出了南绛摸鲤鱼——绛是彩虹,东方出彩虹不会下雨,西方和南方出现彩虹,一定有雨。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预测是否有雨,早晨观察东南天空,下午看西北变化。
太阳戴帽,大雨将到——太阳被乌云遮蔽,就要下雨了。
雨前毛毛雨没有雨,雨后毛毛雨是连阴天;
预测天气,还有“正月十五雪打灯”之类预测年景的: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这一条我验证过几年,很准呢!
还有很多,一时就记得这些,欢迎朋友们添加,以上谚语不会只适用和流传于淄博,这点能肯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67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