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太自私的句子
人不要太自私的句子#盐都论语#
” 孔子说:“太伯,最有德行!三时天下已让,民无所得,何可称道?”
上节课我们讲了君子的大度。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状态。没有任何担忧或障碍。它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放弃一切。
它开阔开阔,就像旭日升起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目光所及之处,一切尽收眼底。他们是那么的单纯、真诚,与每个人交往都不冷不热。
在所有人眼里,他都是一样的,就像是一个透明的人,可以被所有人理解和猜测。他们让人感到安心、放心,不会受到深深的伤害或不安。
大度并不代表没有自私,只是自私也是人人皆知的。他们经常向别人谈论自己的自私,让自己透明,把握自己的精神和道德标准,坚定而自由地前进。
” 孔子说:“太伯,最有德行!三时天下已让,民无所得,何可称道?”
塔博尔是谁?周文王的叔叔,当时纣王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于忠,老三季历。季历的长子名叫姬昌,后来成为周文王。
纣王觉得殷商王朝已经疲惫不堪,想要推翻殷商王朝,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子泰伯。因为按照礼仪,泰伯才是合法继承人,长子才是长子。
塔博尔是一位内心有着至高道德标准的绅士。他认为殷商王朝虽然腐败,但周朝只是当时殷商的一个王子,不能忤逆商朝。他不愿意推翻殷商王朝。
父亲听到儿子不愿意,心里有些不高兴。这就是所谓志同道合啊!那时,姬昌已长大成人,胸怀大志,勇敢机智。国王期望姬昌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王位,推翻殷商统一天下的野心。
于是皇位就传给了姬昌的父亲,也就是他的三子姬历。要知道,这按照当时的祖宗礼仪是不允许的,因为长子还活着,而且贤明仁慈。怎么可能跨过长子,把皇位传给三子呢?
爸爸对此感到非常尴尬。长兄泰伯与他政见不合,无法传位;三哥季厉是合适的人选,但却违反了规定。
泰伯看到了父亲和三弟的困境,知道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自己消失。于是他连夜逃跑,再也没有回来。逃到最遥远、最人迹罕至的南方,隐姓埋名过着平凡的生活。
他的后裔所居住的地方,直到武王统一天下后,才找到了泰伯后裔的血统,建立了吴国的封地,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当时,已有季厉、文王、武王三个王朝。
泰伯顾及礼节,不愿接受父亲推翻政府的命令。他也是个孝顺的人,不能违抗父亲的命令。你说这有多难?于是,他放弃了皇帝,离开了。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如此大度。
国家的美女大多都被通缉,甚至为了国家,会自相残杀,弑父篡位。但泰伯能走开、让位三代,连百姓都一无所知。
行善不留名,留下一切名利。你想要的是你自己的最高美德和信仰。我问心无愧,坦诚相告。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王朝,长达八百年。八百年了!你可以想象?第二长的是汉朝,持续了四百多年,只有周朝的一半。唐朝持续了大约三百年,明朝持续了三百年,清朝持续了两百多年。
由此可见周代文化的伟大。
事实上,中国文化是周文化传承下来的,后人永远无法模仿。能够让泰伯放弃皇帝不会做的教育,那该是多么强大的力量?
周文化的核心是道德,而不是法治。国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
因此,孔子非常推崇周文化,周文化是经周公整理后由孔子传承下来的。而泰伯就是孔子心中的第一圣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和行动,已经超出了常人所能达到的程度。
依法治国,法律是最有力量的。只要不触犯法律,什么都可以做,道德已经失去了底线。以德治国,以德为底线。美德不是别人所要求的。这是良心和自我判断。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人生标准。
当我们说不道德时,我们指的是一个人不考虑别人的利益,没有良心的行为。一个人如果把道德和良心作为底线,他就永远不会触犯法律。这也是比法律更高的标准。
孔子希望天下人都把道德和礼仪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名利。尊重泰伯,就是尊重这种善良的精神。如果塔博尔看到自己的子孙一代代都迷失在名利场上,他会感到怎样的叹息呢?恐怕我只能摇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7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