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道德的含义和本质

道德的含义和本质

1、形态不同。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也就是自发性。法律是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的。也就是说,它有阶级意志。

2.法律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机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和义务,强调两者的平衡;道德强调履行义务,对他人和社会集体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设、处理和制裁,或者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没有具体的制裁或法律后果。法律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执行的;而道德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观念、宣传教育、舆论谴责等手段。法律按照特定程序制定,主要以国家有关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特殊情况的形式;而道德通常是微妙的。法律从产生到消亡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它最终会被道德所取代,人们会依靠自己的道德观念来落实自己的行为。

3、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4.(2)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它们是社会控制的两种重要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和维持秩序时都必须同时依靠这两种手段,但它们只是片面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促进。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

5、此外,道德等方面还具有引导功能、激励功能、防御功能、沟通功能等多种功能。道德的作用1、社会影响以及道德功能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实现,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2、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是:道德的形成可以影响经济的基础、巩固和发展; 3、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道德和社会发展影响着重要精神力量的生产力; 4、道德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6、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促进人的内在动力的全面发展;

七、道德对于促进法律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8、道德认知功能是指道德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9.能够通过道德评价等手段的道德调节功能来引导和纠正人的行为和做法,以达到实效,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0. 1. 道德与法律的学术意义:

11、(一)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最重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不同又相关的两个范畴。两者的区别至少可以概括为:

12、实施方式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信仰的力量来维持。也就是说,它是概念性的。法律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即具有强制性。

13、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的利益决定了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14、内容不同。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一般要求权利和义务平等。没有没有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没有义务的权利。道德一般只规定义务,并不要求平等权利。比如,面对落水的人,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但并不赋予你要求赔偿的权利。向溺水获救者索要付款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15.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16.表达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者承认的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等。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来表达。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性、抽象性、模糊性。

17、道德和法律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有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被认为对社会非常重要,却面临经常被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可以将其纳入法律的范围。相反,某些过去被认为不道德而需要法律禁止的行为,可能会退出法律范畴,成为道德调整。

18、第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须具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道德的变化。

19. 法律和统治阶级的道德是相互渗透的。忠、孝、义是中国封建王朝维持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它们在立法中被列为十恶不赦的罪行。在司法实践中,儒家思想甚至被用作办案依据。 《春秋决解》一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法律必须以道德为价值基础。

21.道德地位制约立法的发展。

22、立足中国国情,我国法律和道德现状:

23. 简而言之,法律和道德是不同的。它们不能互相替代,不能互相混淆,不能互相偏袒。因此,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必然存在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是相互联系、功能互补的,是社会调节的重要手段,使得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成为可能。

24、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伦理思考不是被动的方式,而是认识世界、指导和规范人们社会实践的主动方式。道德的功能1、道德伦理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能力发挥作用的特殊形式。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和调节功能。

25、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法则。当今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却存在根本不同或对立。不同的统治集团都有自己的阶级利益,也有与其阶级利益相一致的道德。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集团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体现,道德当然也属于意志的范畴,那么法律当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道德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主观上,法律是国家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客观上,法律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前者体现了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法律意志,后者体现了法律的物质约束。佛法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

26、结合力不同。舞台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7、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在《礼楼上》中说“单靠法律是不够的”,它需要其他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律是一个重要手段。

28、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最终是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9. 道德的本质

30、(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来看,道德植根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说:“以前的一切道德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社会仍然在阶级对立中运动,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道德。”这说明道德的内容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由条件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阶级社会的道德具有阶级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道德简单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见、野蛮与谦卑等的观念、原则和规范。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统一的矛盾体系。

道德的含义和本质

31. 道德有助于填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32. 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秩序所要求的道德,即维持社会所必需的“起码道德”,如不以暴力方式伤害他人、不使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等。不危害公共安全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并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式实施。第二种道德是要求较高的道德,一般不适合转化为法律。否则,法律与道德就会混淆。其结果就是“法将不法,德将不道德”。 [1]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统一的标准;而且法律所载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因此法律的实施对社会道德具有重要影响。对其形成和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33、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驱动力,是法律的有益补充。首先,法律应该包含起码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第二,道德是法律实施的保障。 “政府有仁慈还不够,自己守法还不够。”执法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人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强化,都对法律的实施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三,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对于一些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应当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无能为力”的事情,道德调整起到了补充作用。

34.(2)法律的含义与道德密切相关。

35、调整范围不一样。从深层次看,道德不仅调整人的外在行为,而且调整人的动机和内在活动。它要求人们按照崇高的意图行事,为善而追求善。虽然法律也考虑人的主观过错,但如果不存在违法行为,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罪”;从广义上讲,法律所调整的,一般都是道德所调整的。当然,也有一些法律规制的领域几乎不包含任何道德判断,例如特别程序规则、票据流通规则、政府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以便利和效率而非道德为指导。

36、一个国家的法律和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总体意志的体现。

37、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38. 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氏族习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法律与国家同时出现。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同步的。道德是维系社会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崩溃。

39. 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40. 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执行的;而道德则主要靠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41、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而是主动地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9190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