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国学名句
中国古言哲理经典语录大全(300句含注释)
古人的经典语录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过于陈旧和落伍,其实不然,他们所表述的哲理依然很受用,对我们人生和事物的认识仍然有很大的帮助。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2句】: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第3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第4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第5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第6句】: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第7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第8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第9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10句】: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第11句】: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教育人民,用刑罚来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
【第12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13句】: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时)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能够算是一个君子了)。”
【第14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从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第15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也不能实用,那学习起来就会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你就思不下去,疑而不定。”
【第16句】:子曰:“……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对弟子仲由)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第17句】: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译文】(鲁国当政的季康子向孔子问起执政如何让人民服从时)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第18句】: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对他怎么办了(对这个人就不可交往)。”
【第19句】: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第20句】: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与贵显,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和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第21句】: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处理问题,就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
【第22句】: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第23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第24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第25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第26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第27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第28句】: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错误)孔子说:“以前我听到别人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说的话,不但要听,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第29句】: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孔文子为什么称“文”时)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龄轻的虚心求教……”
【第30句】: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在向弟子颜回、子路说起自己的志向时)说:“(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
【第31句】: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关于仁的问题时)说:“所谓仁,是说自己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第32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第33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第34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第35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第36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改正自己。”
【第37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第38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第39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第40句】: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严肃而又符合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
【第41句】: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丧失元帅,(但是)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放弃自己的主张。”
【第42句】: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第43句】: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
【译文】(许多事情都有个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一个人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乱(醉)的程度。
【第44句】: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的问题时)说:“(做事情)过了头和达不到都不好。”
【第45句】: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仁时)说:“自己所不愿干的事(或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46句】: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时)说:“扪心自问,没有什么觉得惭愧的,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第47句】: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与孔子另一弟子司马牛谈话时)说:“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啊!”
【第48句】:(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问食、兵、信三项哪项重要时,孔子)回答说:“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于当政者失去信心,这个国家便站不起来了。”
【第49句】: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第50句】: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则与此相反。”
【第51句】: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译文】(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第52句】: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
【第53句】: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政时)说:“(一个当政者,应该)给下面的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
【第54句】: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在与弟子子路议论卫国政事时)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第55句】: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第56句】: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县当地方官后,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时)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有时候,你不踏实工作)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第57句】:(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士”时,孔子)回答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
【第58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第59句】: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第60句】:(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路问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时,孔子)回答:“……看见利益首先想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个完美无缺的人。”
【第61句】: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以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事为耻。”
【第62句】: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时)说:“(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自己,来严肃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使上层人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下层百姓得到安乐……”
【第63句】: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志向愿干一番事业、素质高的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却只有勇于牺牲自己来保全仁德。”
【第64句】: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问仁时)孔子说:“一个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精良。”
【第65句】: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第66句】: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避免别人对你的怨恨了。”
【第67句】: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当政的君子不因为人家说上几句好话便提拔他,也不因为他不是好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第68句】: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会忍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第69句】: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考察一个人时)许多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地考察;许多人都喜爱他,也一定要认真地考察。”
【第70句】: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把道(规律)光大,而不是道来支配人、左右人。”
【第71句】: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对)人人都进行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年龄等)区别。”
【第72句】: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要考虑看得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听得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温和,自己的容貌态度要考虑端庄恭敬,说出的语言要考虑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要考虑严肃认真,遇到疑问时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将要发怒时要考虑发怒后有什么后患,见到可以得到的名利要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第73句】:(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从,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问仁时,孔子)说:“庄重、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庄重恭敬就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第74句】: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第75句】: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微子》)
【译文】孔子说:“(遇到困难或不顺利的事时)不动摇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恐怕是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吧?”
【第76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物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第77句】:孟子对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回答(梁惠王)说:“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第78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第79句】:(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第80句】: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回答(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第81句】:(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第82句】: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第83句】: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第84句】:(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第85句】:(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第86句】: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第87句】: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第88句】: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第89句】: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孟子说:“(一个大丈夫)应住到天下最大的地方——‘仁’里,站在天下最高的位置——‘礼’上,履行有利于天下的大道。如果得了志,应按这个道给人民办好事;如果不得志,也要独自按自己的道来行事(不要与社会上的坏人同流合污)。”
【第90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孟子说:“荣华富贵不能乱我的心,贫贱困厄不能变我的志,威武强力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大丈夫啊!”
【第91句】: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便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如果不用音乐方面的六律,便不能端正五音;……如果不实行仁政,便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第92句】: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他们(的后人)失天下是因为他们不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和兴起、生存和灭亡,都是这个道理。”
【第93句】: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啊!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啊!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啊!”
【第94句】: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一个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第95句】: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服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第96句】: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是获得了天下。获得百姓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支持了。获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到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第97句】: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们最安心的住宅;义,是从们最正确的道路。”
【第98句】: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第99句】: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00.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即不谦虚)。”
10 【第1句】: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10 【第2句】: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的声望超过他的实际,君子以此为耻。”
10 【第3句】: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禹不喜欢美酒,却喜欢有价值的话。汤坚持中正之道,举贤人却不拘泥于一定的常规。”
10 【第4句】: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如果西施身上沾上了骯髒,当别人走过她身旁的时候,也会捂着鼻子。纵然是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了,也就可以祭祀上帝。”
10 【第5句】: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之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恭敬他。”
10 【第6句】: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
【译文】孟子说:“孝子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超过拿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10 【第7句】: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生命是我喜欢的,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都要的话,我可以牺牲生命而选取义。”
10 【第8句】:(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
10 【第9句】: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有一个叫羿的人,教人射箭时,一定拉满弓;学习的人一定要努力拉满弓。有名的木工教导人时,一定要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照规矩。”
1 【第10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降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志,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称心如愿。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1 【第11句】: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做一项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是在我本身之内(即强调发挥善性,注重修养)。”
1 【第12句】: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1 【第13句】: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1 【第14句】:(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泽加于百姓;不得意时,修养个人品德,以此向世人表现。穷困时自己修养成高贵品质,得意时便把一些善事给予天下之人。”
1 【第15句】: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入人心之深,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1 【第16句】: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不干我所不干的事,不要我所不要之物。这样就行了。”
1 【第17句】: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1 【第18句】: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
1 【第19句】: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1 【第20句】: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用度就会不够。”
1 【第21句】: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国家)为次,君主最轻。”
1 【第22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译文】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修养自己的道德,好像做一件精美的骨器、精良的玉器一样(认真地加工、制作方能成功)。
1 【第23句】: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小雅.棠棣》)
【译文】妻子儿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弹琴。一家兄弟团结和睦,融洽无间快乐无比。
1 【第24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女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诗·小雅·伐木》)
【译文】鸟儿嘤嘤在叫,想找到同类相和。看那只小鸟都寻找自己的朋友,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呢?
1 【第25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有它的特殊之处),可当砺石雕琢我们这里的美玉。
1 【第26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小雅·蓼莪》)
【译文】父亲啊,生了我。母亲啊,养育我,抚摸我,爱护我,喂大我,教育我,照顾我,关怀我,出入抱着我。我要报答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比天还大。
1 【第27句】: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尚书·大禹谟》)
【译文】任用贤人不要对他存二心,去除邪恶果断不犹豫。
1 【第28句】: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译文】不加考据、捕风捉影的话不要随便听,没有经过广泛咨询的计谋不要随便用。
1 【第29句】: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尚书·大禹谟》)
【译文】如果贤能的君子不当政,无德的小人却在位掌权,对百姓的事不问不管,保不住百姓,上天必然会降下大祸。
1 【第30句】: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译文】自满的人必然受到损害,谦逊的人必然得到益处。
1 【第31句】:安民则惠,黎明怀之。(《尚书·皋陶谟》)
【译文】让百姓安定即是仁爱,百姓自然会怀念你。
1 【第32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译文】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便能安宁了。
1 【第33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中》)
【译文】老天爷(自然规律)造成灾害,还可以避开;如果自己造成灾害,那就不能逃避了。
1 【第34句】: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尚书·咸有一德》)
【译文】任用官吏时一定找贤才,自己左右的辅佐大臣更须才德兼备者。
1 【第35句】: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尚书·说命中》)
【译文】任命官员不要从私心、喜爱出发,而是凭其能力来考虑;封爵时不要封无德的人,而应封贤能的人。
1 【第36句】: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尚书·泰誓下》)
【译文】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1 【第37句】: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尚书·洪范》)
【译文】大臣如果作福、作威,享用美食,这样就危害了你的家,也使你的国家遭受祸害。
1 【第38句】: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译文】沉迷于歌舞、美姬,就会丧失道德;沉迷于玩好之物,也会丧失意志。
1 【第39句】: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译文】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
1 【第40句】: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译文】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欲,百姓莫不敬信怀服。
1 【第41句】:功崇惟志,业广推勤。(《尚书·周官》)
【译文】(一个人)功劳崇高,主要体现在他的志向上;(一个人)业绩广大,全赖他勤奋努力。
1 【第42句】:有容,德乃大。(《尚书·君陈》)
【译文】(一事当前)只有可以容人,才体现他崇高的道德。
1 【第43句】: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1 【第44句】: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译文】见到财物,不要贪求多得;遇到危难,不要轻易逃避。
1 【第45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1 【第46句】: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1 【第47句】: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一个人)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1 【第48句】: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1 【第49句】: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恳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 【第50句】: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我的大道(理想社会)如果推行的话,天下是大家的,选拔贤能的人当政(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你喜欢哪些国学经典名句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周易》
00 【第1句】: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00 【第2句】: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00 【第3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00 【第4句】: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00 【第5句】: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00 【第6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尚书》
00 【第7句】: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00 【第8句】: 满招损,谦受益。
《左传》
00 【第9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0 【第10句】: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0 【第11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0 【第12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 【第13句】: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0 【第14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
0 【第15句】: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0 【第16句】: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国语》
0 【第17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0 【第18句】: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0 【第19句】: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战国策》
0 【第20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0 【第21句】: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0 【第22句】: 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
0 【第23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0 【第24句】: 图穷而匕首现。
0 【第25句】: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孙子兵法》
0 【第26句】: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0 【第27句】: 故兵贵胜,不贵久。
0 【第28句】: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0 【第29句】: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0 【第30句】: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0 【第31句】: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0 【第32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0 【第33句】: 后人发,先人至。
0 【第34句】: 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0 【第35句】: 故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0 【第36句】: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谷梁传》
0 【第37句】: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0 【第38句】: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老子》
0 【第39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0 【第40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0 【第41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 【第42句】: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0 【第43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0 【第44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0 【第45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 【第46句】: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礼记》
0 【第47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0 【第48句】: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0 【第49句】: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0 【第50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0 【第51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0 【第52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0 【第53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0 【第54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0 【第55句】: 来而不往,非礼也。
0 【第56句】: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0 【第57句】: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0 【第58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0 【第59句】: 苛政猛于虎也。
《墨子》
0 【第60句】: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0 【第61句】: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0 【第62句】: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0 【第63句】: 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
0 【第64句】: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0 【第65句】: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
0 【第66句】: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0 【第67句】: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庄子》
0 【第68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 【第69句】: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0 【第70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0 【第71句】: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0 【第72句】: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0 【第73句】: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0 【第74句】: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管子》
0 【第75句】: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0 【第76句】: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0 【第77句】: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0 【第78句】: 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0 【第79句】: 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
0 【第80句】: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0 【第81句】: 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0 【第82句】: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0 【第83句】: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0 【第84句】: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0 【第85句】: 善人者,人亦善之。
0 【第86句】: 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0 【第87句】: 勿多言,多言多败;勿多事,多事多患。
0 【第88句】: 言不周密,反伤其身。
0 【第89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0 【第90句】: 知子莫若父。
0 【第91句】: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荀子》
0 【第92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0 【第93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0 【第94句】: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 吾贼也。
0 【第95句】: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0 【第96句】: 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0 【第97句】: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0 【第98句】: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0 【第99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0.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10 【第1句】: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韩非子》
10 【第2句】: 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10 【第3句】: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0 【第4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 【第5句】: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10 【第6句】: 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
10 【第7句】: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10 【第8句】: 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10 【第9句】: 器满则倾,志满则覆。
1 【第10句】: 远水不救近火。
1 【第11句】: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列子》
1 【第12句】: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1 【第13句】: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1 【第14句】: 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
1 【第15句】: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 【第16句】: 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
1 【第17句】: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1 【第18句】: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吕氏春秋》
1 【第19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 【第20句】: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1 【第21句】: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1 【第22句】: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
1 【第23句】: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1 【第24句】: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离骚》
1 【第25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生之多艰。
1 【第26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语》
1 【第27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第28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第29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第30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第31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第32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 【第33句】: 朝闻道,夕死可矣。
1 【第34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 【第35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 【第36句】: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 【第37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第38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 【第39句】: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 【第40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第41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 【第42句】: 言必行,行必果。
1 【第43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 【第44句】: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第45句】: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 【第46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 【第47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第48句】: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 【第49句】: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 【第50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 【第51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 【第52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 【第53句】: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 【第54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 【第55句】: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 【第56句】: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孟子》
1 【第57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 【第58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 【第59句】: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 【第60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 【第61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 【第62句】: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 【第63句】: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 【第64句】: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 【第65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 【第66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 【第67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 【第68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 【第69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第70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第71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 【第72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 【第73句】: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1 【第74句】: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 【第75句】: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诗经》
1 【第76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 【第77句】: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第78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 【第79句】: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 【第80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1 【第81句】: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1 【第82句】: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 【第83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 【第84句】: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 【第85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第86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 【第87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 【第88句】: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 【第89句】: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1 【第90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 【第91句】: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 【第92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 【第93句】: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 【第94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 【第95句】: 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 【第96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1 【第97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 【第98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 【第99句】: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你喜欢哪些名句?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周易》是国学吗
是国学,大数人上学,过去称国语,后来称语文,现在称文科。易经,少数人也没几个人弄通的,只能是国学的一部分,
如何教国学
教学国学有以下教学经典方法:
1,一般的朗读法,集体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应用。
2,拍手朗读。借助动作帮助记忆。
3,擦字记忆法。老师板书随着学生朗诵逐渐擦去内容。
4,角色调换法。
5,卡片记忆法。
6,游戏巩固法。
7,实物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8,故事演练法。
9,鼓励法。
总之,方法的关键是老师同学间的配合和互动,让气氛活跃,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率好。
幽默哲理句子有哪些
【第1句】:如果哪天我路过你那儿,跌倒了你最好扶我起来。不然我趴在哪里赖着你不走了,急死你,我是认真的。 【第2句】:一个女人的床,如果太容易上的话,怕没有那么容易下。 【第3句】:当一个男人的天塌了,所谓的体面生活对他来讲都失去了意义,唯有那心底流淌的思念在深夜汇聚成这滴血的音符,成就这永恒的经典。
【第4句】: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第5句】:世界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他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当一个人不知道你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你已经攀登的比任何时候都高了。
【第6句】:别去考验一个人的忠诚,都是肉身凡胎,哪来的忠诚。我相信,如果背叛的筹码足够诱人的话,谁会想到忠诚二字。 【第7句】: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有些东西很诱人。可未必都适合你…………
国学的本质是什么
国学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有地而人生其上成国,有其国者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治国也。
国学是指华夏民族从远古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学术部分。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从内容上看,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等。其实外国也早已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了,严格准确地说应为;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称。
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写道:“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槽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怎样推广国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发扬国学首先要非常清楚中华文化的道统在哪里?然后次第爲何?毕竟弘扬国学不是一门单纯的生意,它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所以不是套市场的公式,一上来就是弟子规、三字经、伦语,学形式上的东西,背诵古文、穿汉服、顶礼作揖,这样的教育是本末导置的,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是无法理解的,难怪孔子到了五十岁才发现儒家思想的幤端,而感慨的説:五十以学易,假我数年,可无大过矣。
强迫式的教育只会固化孩子的思想,要懂得体验式教育,依循道统及次第,引导孩子在体验教育中启发文化真性,这才是真正办国学的方法。
首先,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是什么?是易经,所以易经要让孩子学习什么是阴阳,凡事都是阴阳同时存在,这种相对二元论对孩子的思维观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和”的基础教育,有了这种观念孩子看事情是会正反面同时思考的。 然后引导孩子阴阳生万物的观念, 让孩子有整体的宇宙观,这样孩子的思维是开阔如天地的。
接下来要引导孩子什么是八卦,从八卦中了解什么是秩序?什么是伦常?这时,才是三字经、弟子规、伦语、大学的体验教育。 最后才教什么是道?什么是德?然后接著是道德经的基础教育,从上善若水开始衔接引导,让孩子观水就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有了这种体验式的教育,再加上次第的正确,孩子的根性会与国学融合在一起,他的心里就启发岀真正中华文化思想的根基,这样的推广方式才是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意义。
国学应该如何分类
国学的分类,历史上有多次,但当前主流认识或为最佳分类应为编于清代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部汇总佳作,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是一部有史以来最大最全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一流学者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学者完成。
经部:分“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等共十二类。
史部:分“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传记类”、“地理类”等共十六类。
子部:分“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等共十八类。
集部:分“楚辞类”、“词曲类”等五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等名著。
后人又为之增添蒙学(启蒙学,例如:《笠翁对韵》等),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如何传承国学文化
随着国家的提倡,国学越来越热,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周末黄金时段的荧屏。作为劳动人民的我们,看得不亦乐乎!要想更好地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诵读百家经典,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首先,从最基础的“三百千”、《弟子规》、《声律启蒙》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然后再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最后再读《道德经》、《庄子》。当然,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大量经典著作。
第二,诵读文学类经典书籍,比如四大名著、《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当然,如果你喜欢历史,可以通读一遍二十四史,这个很难很难,普通人花费十年光阴也读不完。
第三,经常收看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储备。比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及《诗词大会》,另外像其他的节目《中华好故事》、《诗书中华》等也可以看一下。
第四,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经典文化,这个很重要。一个孩子从小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对其人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让孩子学国学不要学得太死,呆头呆脑的。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学习呢。
第五,参加国学比赛节目或者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参加比赛,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加入诗词圈子、书法圈子、绘画圈子、汉服圈子等,当然,加入什么圈子全在于自己的爱好。
传承国学,很难很难,作为国学爱好者的我们只需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就行了,学的太多也用处不大,毕竟国学属于落后的经典,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了,不应该被过分夸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6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