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写名人励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故事
有哪些描写名人励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故事
1.牛角挂书
2.苏婷吹火读书。 “年轻人不喜欢他们的父亲。他们经常和仆人一起出去玩,但他们好学。每当他们想学习时,没有灯,所以他们必须在马厩里点火并背诵……这太痛苦了。”
3、南朝时期,梁孙康家境贫困,无钱购买蜡烛。他经常在夜晚的雪光下读书。后人常将“萤映雪”两个典故视为勤奋读书的典范。
4、凿墙借光
5、这是一个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袋装萤火虫: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射。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倒影在夜间读书。
6. 刺状悬臂梁
7. 萤火虫映雪
8、汉代匡衡勤奋读书,却没有蜡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借着隔壁的灯光读书(载于《西京杂记》)。后人用“破墙借光”来形容勤奋学习。
9、唐朝时,李密听说鲍恺在凤山,就去拜访他。他骑着一头牛,牛角上挂着一本《汉书》,边走边读。越公杨素在路上看见他,拉着马缰绳跟在后面,问道:“什么书让你这么勤奋?”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遂与李泌商量,认为他是巫师(见《新唐书李泌传》)。后来又用“书悬于角”来比喻勤奋学习。
10. 魏卞三绝
11、汉代孙敬读书困倦时,用绳子将头发绑在梁上。他一打瞌睡就叫醒他,他终于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儒家。后来他用“荆棘悬梁”来比喻刻苦的自学。
12、长林带犁耕锄地。汉末常林“好学,学犁锄,妻常自发俸禄。林虽在田间,相敬如宾”。 ”。
13、魏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竹简用熟牛皮绳连接,称为“魏编”; San:近似数,指多次;厥:破。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了《系辞》、《相辞》、《说卦》、《文言》等解释《周易》的《周易》。由于反复阅读《易经》,束缚藏品的绳子多次断裂(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来一般用来形容勤奋学习。
14、车寅勤奋读书,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但他家穷,买不起灯油。夏天,他用白布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亮他日夜读书(见《晋书车隐》通》)。
15、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他得知后,去游说秦王。他写了十次,但没有被使用。他带来的钱已经用完了。他带着非常尴尬的心情回到家。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妃嫔们都暗暗嘲笑他,说他不务正业,多说闲话,罪有应得。苏秦听后,既羞愧又暗暗伤感,于是努力学习。困了,他用锥子扎大腿,醒了继续看书。最后,他成为了六国的宰相,也是六国的联合酋长。后来又用“屁股上的刺”来比喻刻苦学习。
16.李密的角挂书。隋朝时期,李密幼年时被任命为隋炀帝宫廷侍卫。他生性灵活。当他值班时,他四处张望,被隋炀帝发现了。他认为这孩子不诚实,所以免去了他的职责。李密并不郁闷。回国后,他刻苦学习,立志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有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去见朋友。途中,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抽空阅读。这件事成为了一个传奇。
17. 学习并取得成功的名人例子:
18.刘奇兰迪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琪“早年独身,家贫,制灯烛难,常买籽折,烧为灯”。她学习很努力。
19. 不进则见园
20、此典指无暇观赏园中风景,形容埋头读书学习。董仲舒讲学三年,足不出户。他没有时间看花园里的风景。他的弟子收留了更多的弟子,而他后来的一些弟子,甚至连他的面都没见过。他潜心研究至此(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来形容足不出户埋头读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63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