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语录
董卓要行废立大事,满朝文武没人敢吭声,只有袁绍站出来,说:“现在皇上刚刚即位,并没有过错,你却想废嫡立庶,难道是想造反反吗?”董卓立马威胁袁绍说:“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要是一般人,估计早就吓傻了,不过袁绍拔出剑,当场怼了回去:“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从这件事看,袁绍是一个汉子。
后来,袁绍对战公孙瓒时,赵云曾接近了袁绍的营寨,田丰劝袁绍躲进夹墙,袁绍把头盔扔到了地上,说:“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一句话激起了军士们的斗志,赵云怎么也接近不了袁绍,就撤走了。
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将天下的诸侯说了一个遍,挨个被曹操连否定带讽刺。最后,曹操说了他心目中的英雄,简单说,就是特别有志向,有谋略心机的人,最后说了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反正吹牛不上税。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一个人被救以后,经常会问恩人说:“敢问英雄尊姓大名?”《三国演义》中,赵云经常一出场,就报上自己的名号,一句“我乃常山赵子龙也!”经常吓得地方将士,不自觉的后退。与这句话齐名的,莫过于张飞那句“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敢骂吕布是三姓家奴,也只有张飞了。
当初诸葛亮去游说孙权,激了孙权一句,孙权的回复是:“我也不能将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但是孙权的哥哥孙策,显然说的话,更有底气,他说的是:“江东子弟,何惧于天下?”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水镜先生司马微说的,流传很广。事实证明,这句话是在吹牛。当初汉高祖刘邦得到汉初三杰,也只是说这是成功的一个原因。司马微竟然敢这么夸口,而且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说辞,比如《琅琊榜》中的”麒麟才子,得之便可得天下”。自古逐鹿中原,凭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即便这个人有足够的智谋,难道敌国的人都是吃干饭的?要知道当时曹操帐下是谋士如云,而孙权手下也是有几个一流人才的。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持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这句话是太史慈说的。可以说,影响到了很多人。真正做到的,首先一个肯定汉高祖刘邦了。后世之中,渴望在乱世建功立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像祖逖刘琨的闻鸡起舞,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甚至像桓温的那句”一个人若是不能流芳百世,就应该遗臭万年。”
大丈夫何患无妻!这句话实在是诸多单身汉的听到的最大安慰。这是一个典故,来自于《三国演义》。赵云攻下来桂阳,守将赵范想把自己的寡嫂献给赵云,赵云死活不同意,刘备和诸葛亮来了以后呢,就说这是美事一桩,子龙怎么不同意呢?
赵云就做了一些解释。他说:“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最后赵云还来了一句:“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就十分感慨,说:“子龙真丈夫也。“
三国时期,吴国的实力如何
谢谢!
三国时期吴国的实力如何?
这谁都知道三国时期以魏国曹操实力最强拥有北方大半个中国版图,谋士成群,战将如云,第二是东吴,虽不如魏国但比蜀国大双倍还多,人口也是蜀国的两倍以上。
吴国且富裕之地,居江东凭孙坚超群的智慧及武艺力劈华雄,打得三国第一武将吕布是抱头乱窜,一战以武力雄居江东,儿子孙策号称小霸王,治国有方的后来吴国国君孙权,虽然说演义上抑吴,包括关羽骂东吴鼠辈,但是曹操如何评价孙权,生儿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能耐。
文臣有张昭,鲁肃,周愉,吕蒙,陆逊等,武将有程普,甘宁,太史慈,黄盖,韓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等等,还有后期的陆抗等哪一个不是利害角色,不过在罗贯中笔下吴国的文臣武将几乎很平常,但是三国前后期的四大战役,东吴周愉指挥了闻名的赤壁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陆逊指挥了夷陵之战,火烧连营把刘备的部队消灭百分之六七十,若不是赵云相救连命都没了,关羽也死在吴国(鼠辈)之手,还夺了荆州,就连陈寿注三国志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只有十五卷,放眼三国是吴国立国最晚,而立国时间最长,六十五年,蜀国亡国时总人口才九十五万,而东吴却有二百多万。
东吴的实力不如魏国,无论是国力,人才碾压蜀国,吴国实力怎么样应该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了吧!
三国时期,谁是超一流上将
首先感谢,第二非常遗憾的要告诉大家,如果较真来说,三国开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结束于280年晋灭东吴,所以大多数大家印象中的三国人物,如曹操、关羽、吕布、周瑜都不属于三国。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后汉三国时期那些名将的生卒年,看看那些是属于三国名将:
魏:曹操(155-220)、曹仁(168-223)、曹洪(169-232)、 夏侯敦(157?-220) 、 张辽(169-222)、田豫(171-252)、李典(174-209)、 霍峻(177-217)、 司马懿(179-251)、 钟会(225-264) 、邓艾(197-264)、王濬(206-285)、 杜预(222-285)、羊祜(221-278)、典韦(?-197) 、 乐进(?-218)、夏侯渊 (?-219)、 庞德(?-219)、于禁(?-221)、徐晃(?-227) 、曹休(?-228)、张郃(?-231)、牵招(?—231年)、满宠(?-242) 、毌丘俭 (?-255) 、 郭淮(?-255) 、文钦(?-258) 、 陈泰(?-260) 、文鸯(238-?)
蜀汉: 刘备(161-223)、诸葛亮(181-234)、关羽(160?-219)、张飞(165?-221)、马超(176-222)、 黄忠(149?-220)、 赵云(158?-229)、陈到(180?-230?)、姜维(202-264)、关平(?-219) 、 刘封(?-220)、傅肜(?-222) 、冯习(?-222)、李严(?-234) 、魏延(?-234) 、 吴懿(?-237) 、向宠(?-240)、黄权(?-240) 、王平(?-248)、马忠(?-249)、张嶷(?-254)
吴:孙坚(156-192)、孙策(175-200)、太史慈(166-206) 、陈武(178-215)、 凌统(189-237)、朱然(182-249)、周瑜(175-210)、吕蒙(178-219)、朱桓(177-238) 、 陆逊(183-245) 、陆抗(226-274)、凌操(?-203)、陈武(?-215)、程普(?—215年)、蒋钦(?-219) 、韩当(?—226年)、潘璋(?-234年)、朱异(?-257) 、丁奉(?-271)
如果有遗漏的欢迎大家补充,其中?问号表示年份不详或有疑问的,而像许褚生卒年都不详的没有列出,不过许褚一定是活到三国时期了,至少据记载227年时还活着。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220年以前已经去世的就一定不能称为三国时期人物了。那么满足基本条件的三国名将我们再来列一下:
魏:曹仁、曹洪、张辽、田豫、司马懿、钟会、邓艾、王睿、杜预、羊祜、于禁、徐晃、曹休、张郃、牵招、满宠、毌丘俭、郭淮 、文钦、 陈泰 、文鸯
蜀汉:刘备、诸葛亮、张飞、马超、 赵云、陈到、姜维、傅肜 、冯习、李严 、魏延 、 吴懿 、向宠、黄权 、王平、马忠、张嶷
吴: 凌统、朱然、朱桓、陆逊、陆抗 、韩当、潘璋、朱异、丁奉
以上武将,都是在史上流名的,能够被吝啬的史官记录,我认为起码都可以成为一流武将的。
而其中能成为超一流上将的我个人认为是以下几位:
【第1句】:张辽:古代64名将之一,吕布败后归属曹操,后履立战功,劝降昌豨、为斩杀蹋顿单于之先锋,平荆州新军叛乱、击灭陈兰、梅成。最著名的为合肥之战,帅800人败孙十万,后又以7000败孙十万,在江东甚至有“张辽止啼”的典故流传。
【第2句】:司马懿:很多人受演义影响,加上司马懿历史名声的确不佳,间接的轻视其武功。但实际上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并不弱,只是遇上了诸葛亮而已。而其主要军事功绩在于速灭孟达、平辽东公孙度(实际辽东并不弱,参考后来的高句丽)、抵御诸葛亮。如果不是司马懿后来被追封皇帝,再加上历史风评不好,单论武功是有资格进武庙的。
【第3句】:邓艾:64名将之一,主要功绩在于偷渡阴平,灭亡蜀汉。
【第4句】:王睿:大家对其的认识可能不多,但是却是灭吴的主力。打造战舰器具,并用7年时间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后从成都率水陆军顺江而下,先用大筏冲走铁锥,又用烧毁封锁长江的铁链,率先入石头城接受孙皓投降。
【第5句】:杜预:64名将之一。杜畿之孙、杜恕之子,祖孙三代都是魏晋名城。与王睿一起灭亡吴国,并且是明朝以前唯一同时入文武双庙的历史名人。
六:文鸯:三国时期少有猛将,只带十余骁骑于司马师数千骑兵中进出六七次,杀伤数百人,所向披靡最后安然离去。可以说是后汉三国时期,有史记载仅次于关羽的冲阵记录。但过于喜欢亲自上阵,是为将大忌,评分要下降不少。后来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大破鲜卑秃发树机能,可惜后被司马繇诬告遭夷灭三族。
【第7句】:诸葛亮:现在有很多文章质疑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从唐开始便是武庙十哲之一,留下八阵图为阵法之最高峰,后世所有阵法可以说皆源自八阵图。并且在军队建设号令训练通讯指挥等方面对后世留下深远影响。甚至司马炎亲自命陈寿整理其著作24篇,用于西晋将领的学习,并被后世如桓温、李靖、岳飞、刘伯温、乾隆等许多名人推崇。
【第8句】:姜维:被认为是诸葛亮的继任者,并在费祎死后独掌军权,继续带领蜀军北伐,先后与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交手,互有胜负,可惜后来黄皓弄权,姜维屯军沓中,钟会伐蜀时,驻守剑阁,却被邓艾偷渡阴平。蜀亡后,打算利用钟会反叛复蜀,可惜兵败被杀。
【第9句】:张飞、马超:其二人都是后汉三国时期名震天下的大将,但是220年后很快先后去世,没有太多的表现,所以个人还是不把他们列入三国超级上将了。
【第10句】:魏延:说实话,将魏延列为超一流武将是有犹豫的。魏延能力突出,同样其身上的缺点也一样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其镇守汉中十年,独挡一面,使魏国始终不得存进。而且也是诸葛亮北伐时期的主力大将,屡建战功。所以从个人能力来说,我还是将他列为超一流。
【第11句】:陆逊:六十四名将之一。参与吕蒙袭取荆州,后又在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八百里,天下闻名。石亭之战中大败曹魏名将曹休。244年拜为丞相,是中国历史上少有出将入相的人物。
【第12句】:陆抗:陆逊之孙,六十四名将之一。东吴最后的屏障,其死后数年,吴国便以其忧虑的方式被晋攻灭。
十三:羊祜:说起陆抗,我差点忘了他的好基友,羊祜羊叔子了。羊祜与陆抗虽是对手,却又是一对知己,留下了陆羊之交的典故。陆抗死后数年亦病故,但临终前推荐杜预代之。杜预在第二年便以羊祜留下的部署灭吴。对了,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面著名场景羊太傅庙就是祭祀羊祜的。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的三国超一流武将,而至于排名的话,我认为这是很难排的,其中多数武将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战,很难说出高低。而且即使有过交战记录也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如诸葛亮和司马懿如果排高下,不管怎么排肯定有一大批人不满。
另外,我这份名单里是没有赵云的,很多赵云粉可能不满。但真实历史上独立领军作战的记录非常少,而大家熟知的赵云形象实际是赵云、陈到、文鸯等诸多名将的集合体。所以在没有足够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赵云便被我排出在外了。
而宽泛来说,把汉末名将也算上,三国超一流上将还可以加上:皇甫嵩、曹操、关羽、周瑜、吕蒙等。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的真相是什么
谢谢
有句老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句现代语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用在杨修身上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因为杨修被杀就是太聪明又太爱作死所至。
杨修很有才华又太爱卖弄才华,他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在正当途径,军政大事上并无可圈可点的功绩,仅在小聪明上做文章,而且已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作为主博,应为曹操军政上的事向其他谋臣一样多出主意,而他则利用在曹操身边的机会揣摩曹操的心思,而对外喧染,有时如同一个先知。曹操奸诈虚伪,心狠手辣,自然最是忌讳别人看破他的心思的。其实任何领导都不愿在下属面前像个透明人一样,更不能容忍自己内心世界甚至隐私摆在公众面前。如果说像“一合酥”、“门里写个活字”都还是小事,但曹操怕自已睡熟时被人暗杀,故意说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而演戏般地杀掉侍从,其目的无非是玩弄手段杀一儆百而已。别说曹操身边高级人才那么多,这种小伎俩想必有的普通人都能看破,只是不说而已,唯独杨修将其点破,让曹操脸皮无处搁,不动杀机才怪。
当然仅以窥破曹操心思即要杀掉也有点过,且理由也拿不上台面,但杨修参与曹操儿子争嫡就更不能容忍了。本来曹操长子曹昂死后,对后继选择就难于定夺,杨修并不是像贾诩那样为曹操提供正常的思路,而是介入了太多不该参与的事,扶助曹植夺嫡,利用自己能窥测曹操心思而指导曹植进行应对,加剧曹家兄弟暗斗,扰乱了曹操的正常判断,打破了曹操的容忍底线,杨修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当曹操心中即定了曹丕后,杨修必定不可活了。
至于以“鸡肋”为由,擅自收拾行装,做好退军的准备,同样是窥破曹操心思而所为,但他的行动违反了军令,战争时期惑乱军心,以军法除掉杨修就顺理成章了。
三国时期里最伟大的人是谁
曹操是军事理论战略家,
诗人,美食家,文武双全,所以是最伟大的。
三国时期最惨的人物是谁
三国是一个乱世。
俗话说乱世人命如草芥,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所以乱世里,悲剧横生。比如魏延、周瑜、典韦等人。
但是,三国最悲剧的人物,应该是一个大家都不怎么熟悉的名字——秦朗。他到底悲到什么程度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秦朗的父亲叫秦宜禄,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大将,秦宜禄有个貌美妻子,艳名远播,就连关二哥关羽,都非常垂涎。
曹操打吕布时,关羽恰好随军。关羽就对曹操言明,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他看上了。曹操满口答应,谁知看到杜夫人后,人妻曹迈不开步子了,把关羽的话当作耳旁风,直接霸占。
也由不得关羽不替曹操卖命,换谁都想跟‘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刘备混。
秦宜禄在曹操帐下,老婆都成了曹操的妾室,戴着帽子,那叫一个心如刀割。结果被不安分的刘备瞧见了,刘备是谁?三国第一猎头!
因此秦宜禄马上跟着刘备跑了,可跑到半路,突然反悔了!哪有上了贼船还能再下去的?结果张飞火了,提着长矛追上去结果了他。
就这样,秦朗成了曹操的继子,有了这一次人生经历,小小年纪的秦朗,变得非常低调,言行谨慎。
曹操非常喜欢他,常常跟宾客自夸,‘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意思是世界上哪有人比我还爱继子?
不过,总觉得曹操是做给秦朗的母亲杜夫人看的,因为,秦朗一直没在曹操手底下捞到一官半职。
曹操死后,曹丕上位,秦朗仍旧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无足轻重。但先前说了,秦朗是个低调的家伙,因此他跟小自己好几岁的曹叡玩得好,等到曹叡登基称帝,秦朗的春天,终于来了。
随即,曹叡封秦朗为骁骑将军,为了增加秦朗的话语权,曹叡还命令秦朗带着兵马去打鲜卑,立战功镀金。
回来后,曹叡立马为秦朗修建了一座大府邸。
他们两个,私下更是直呼小名的关系。
大家不是瞎子,见秦朗如此受宠,怎么会不去贿赂呢?一时间,秦朗的财富,比公爵侯爵还要多。
照着这种情况发展,秦朗终有一天会权倾朝野。可曹叡年纪轻轻,就病重了。按照曹叡原本的意思,秦朗也是托孤大臣的一员,但秦朗被人诬陷,直接取消了这一资格!
三国时期为什么被称为“三国”
东汉末年,在赤壁之战后,奠定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它们相互牵制,各椐天险,各自为政,呈三国鼎立状,故史称三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724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