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秋节,你想到的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抑或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中秋节都意义非凡,不仅代表着团圆更代表着对家乡亲人的一份思念。
我们的民俗学家们常说,中秋节直到明朝才具备团圆的节日内涵,但唐朝那么多的经典诗句来看,虽然盛唐时期未曾将中秋作为一个正式的传统节日,但是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已经将中秋作为团圆的象征。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中秋意味着收获,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些关于中秋的诗词。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一首可谓是中秋相思的名篇,中秋月圆之夜,庭院月光满照,寒鸦啼鸣。夜越来越深,秋露不知不觉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这个中秋的思念不知道会落在哪里?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唐朝: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可谓是一代明相,整个盛唐也是以张九龄为分界点,随着张九龄的罢官,盛唐开始暗潮涌动,危机不断,最终随着安禄山的叛变,整个大堂土崩瓦解。这首诗就是因奸臣李林甫的排挤,被贬荆州,在月圆之夜,他相思满怀,久不能寐,深夜白露湿衣,他也要捧起这一轮月色,遥寄给远方的亲友。身为朝中重臣的张九龄,不知多久没回到家乡韶关了,如今仕途坎坷,又逢月夜,唯有家乡才是他的感情寄托吧。
《秋宵月下有怀》
唐朝: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朝: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刻已经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告别长安的繁华,中秋之夜在浔阳江头的他不禁感慨万千,思绪飞远,期盼团圆有期,把一江月色带到了家的方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首先一点,这首词是苏轼在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写给他的弟弟苏辙的,不是写给自己的妻子或者爱妾的。
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知道的人很多,但是这首诗知道的并不多,也算是跟大家在这里一起分享一下。
《阳关曲·中秋月》
宋朝: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不仅在词作方面造诣很深,而且诗歌也很不错,只是他的词作比诗歌更美。
《中秋》
宋·朱淑真
秋来长是病,不易到中秋。
欲赏今宵夜,须登昨夜楼。
露浓梧云淡,风细桂香浮。
莫做寻常看,嫦娥也解愁。
朱淑真也是南宋一个很厉害的女词人,只是很多人知道李清照,但是对朱淑真却知之甚少,但是朱淑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一点都不比李清照差的。比如这两句:清浑千里共,皓魄十分圆。简直是浑然天成,成为千古绝句。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女词人。
多少离怀起清夜,人间重望一回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之际,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祝愿所有家庭美满幸福,安康!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56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