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曹雪芹鲁迅老舍贾平凹,怎样写中秋?

文|荆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节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无限的遐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作家笔下的中秋节,则更令人神往。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多次描绘了大观园热闹的中秋夜。

晚宴落幕,月上柳梢,贾母领着众人前去赏月作乐。

书中写道:当下园子正门俱已打开,吊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祭祀月神这个活动,严格来说只是拜拜月亮,祈求保佑,没有什么巫术色彩,可以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

鲁迅先生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

鲁迅日记中,每年都有中秋的记述。

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

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

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1917年中秋,鲁迅在京城绍兴会馆与友人聚,当天的日记写道:

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

这个中秋月,自然令鲁迅神往。

1931年中秋节,鲁迅在日记中写道:

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

鲁迅与夫人在中秋之夜走亲访友,兴致盎然。

老舍先生对中秋的兔儿爷似乎情有独钟。

他在《四世同堂》中写到,中秋节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买个兔儿爷给自己的小孙子,买点月饼、买两盆菊花回来。

可是由于日本人占领,没有兔儿爷了,没有菊花可卖了,没有节日可过了。

老舍还有一篇短文《兔儿爷》,文中写兔儿爷虽也系泥人,但售出的时间只在八月节前的半个月左右,与月饼同为迎时当令的东西,故不妨作得精细一些。况且小儿女们每愿给兔儿爷上供,置之桌上,不像对待别种泥娃娃那么随便,于是也就略为减少碰碎的危险。这样,兔儿爷便获得较优越的地位。

贾平凹先生的中秋之月,神秘而别有趣味。

他在《月迹》中,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色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慷慨的性格。

此刻,山村儿童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

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锲而不舍,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

现如今,这些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已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她的文化内涵始终如一,她依然代表着中国人崇尚团圆、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593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