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句诗道出了人类共有的乡心。同在一轮明月下,无论身处海角天涯,但心中的乡情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它出自唐朝贤相张九龄的《西江也行》。
《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我们曾经赏析过张九龄的经典之作——《望月怀远》,那脍炙人口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真是传唱不朽的名句,至今还是中秋节最常提及的唐诗。这首《西江也行》也是首望月思乡之诗,我们看看张九龄又写出了怎样的情怀。
西江是珠江的支流,西江夜行就是夜里在西江行船。
一联:夜里起行。
遥夜长夜也,张九龄《望月怀远》中就有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个人夜里航行,本来就会感到孤独,而越发感到孤独,就感觉夜特别长,也就越发会浮想联翩。诗人行驶在静夜的江面,他似乎有些恍惚,禁不住问道遥夜人何在?我这是在哪里呀?然后仿佛自己又做了答——澄潭月里行。为什么在月里行呢?不是在水面行吗?因为月亮挂在天上,也映在水里,天上的月亮与水里的月亮交相辉映,让人感觉自己不仅航行在月光之下,更是航行在月亮之中,想想这幅图画该有多美吧!
沐浴着月光的清辉,诗人自然想到:这洒在自己身上的月光,也会照耀着自己牵挂的地方,也会照耀在自己牵挂的人身上。于是自然引发了诗人的相思。诗人相思的是什么呢?
二联:思念故乡。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悠悠是指水面辽阔,浩浩荡荡。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会感到天地的无限阔大,自己的格外渺小;切切是说深情。面对天高水长,诗人感到特别孤单,也就更思念同一轮月光下的故乡。悠悠是那么悠长,而切切又是那样短促,尽显思念的深切。在悠悠与切切之间,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过程,这期间蕴含着诗人怎样绵长而炽热的情感啊!
接下来诗人的目光转移,收回到自己的周围环境了。
三联:周围清寂无扰。万籁俱寂,四周一片清静,只有澄澈的水波缓缓流淌,只有一叶孤舟在水面穿行。这联诗是在写景,但也是在写人,写诗人的内心:在这月光之下,在这江水之上,让诗人觉得外界的纷纷扰扰都已经远去了,只剩下一轮明月,只剩下一颗澄澈的心灵在审视他: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自己到底要去向哪里?
四联:重写思乡。此时此刻,诗人真的想家了,自己都离开家乡多久了?那林中的树叶又绿到黄多少回了?他就坐在那里,任凭乡愁缭绕,不知不觉,夜露已经积成水珠,水珠已经打湿了他的鞋袜。
五联:再写思乡。就在诗人静夜思乡的过程中,时间也在悄悄流逝,突然,洲上传来一声鹤唳,打破了夜的宁静,原来旧的一天已经过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宵分,夜半,黑夜与黎明的分际。
诗人写到鹤鸣,这是实情实景,同时也很有深意。首先因为鹤确实是汀洲上常见的鸟,它非常警觉,露水滴下的声音都能惊醒它,让它发出鸣叫;另外古人认为:大鹤冲天而叫时,小鹤一定跟随,这就代表着父子人伦啊!它引发了诗人的感慨:自己为什么不回家呢?为什么不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呢?当然,鹤也象征着君子品格,这也是诗人用鹤呼应自己。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相,他人品高洁,政治才能超群,曾辅佐玄宗开辟了辉煌的开元盛世。但随着玄宗晚年的昏聩,渐渐难容张九龄的忠言逆耳了,终被罢相。但每逢荐引公卿,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足见张九龄的翩翩风度多么让唐明皇念念不忘!张九龄有什么风度呢?史上评曰:1体貌丰伟;2千古文章3耿介风骨4悲天悯人。
张九龄曾主持修建了梅关古道,把原来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修成了宽阔平坦的车马大道。此后千余年,这条古道都是连接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重要枢纽,让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得以相连。今日韶关的风度楼、风度路、风度堂,都是为了纪念九龄风度的,还有梅关古道的这副对联: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同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这就是千古的九龄风度!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