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交替,岁月忽往,中秋将近,在此提前祝愿各盏友节日和乐!
中秋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千千万炎黄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佳节。今日随笔者跃然纸上赏析中国古今、大江南北的中秋文化特色。
中秋源于何时?为何会出现中秋这个节日?
现普遍认为中秋节源于古代秋分祭月礼仪,春秋时期《礼记·祭义》已有古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的记载。
▲《礼记》书影
然而,在当时祭月属天子礼仪,百姓无法参与。汉魏之后,由祭月一事,衍生出赏月。
文人骚客赏月、咏月,点点相思,寄于明月,这从历代古画、古诗词中便可知晓。
五代 浣月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文征明 《中庭步月图轴》(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虽然祭月文化一直流传、演变,但并未有中秋节一说。传至唐代,也仅是确定了 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个特殊的日子,月圆之夜来祭月、赏月。
而明确将中秋定为节日,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则是在宋代。
特别是南宋时期,宋宁宗更是颁布假令,官员中秋休假一天,中秋节正式列入国家政策和岁时节日之中。
自此,宋代中秋节假日习俗风靡全国,一直延续至今。
▲宋太宗画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对于月亮的崇拜、敬仰之情与今人大不相同。因此,今人尚可在文献记载中了解玉兔捣药、嫦娥奔月、蟾宫折桂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
清 《梅月嫦娥图》扇页 费以耕、张熊绘(金笺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如何过中秋?以何种方式表达对月亮的情感?
尽管南北朝时期未有中秋节之说,但淳朴的人们仍旧会在中秋满月之时,薄衣当窗,仰望夜空,望着皎皎月光,思绪万千。
南北朝《子夜四时歌》中便载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等动人诗句。
显然,古人赋予月亮神秘、美丽之形象,是诉说衷情的对象。
▲宋《瑶台步月图》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唐时,赏月文化着实流行。民间百姓、文人墨客、上流社会都会齐聚赏月,饮酒、赋诗、极尽雅致。
如唐代诗人王建写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清 高其佩《蟾宫折桂图》
对比唐代,宋代中秋庆祝时间已延长,由唐时仅有一个晚上变成一整天。
宋代的中秋热闹非凡,宋末元初人周密《武林旧事》(武林为临安旧称)在描写临安的中秋夜市时也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宋时中秋夜晚灯火通明,街上人来人往,各色货物琳琅满目,繁华喧嚣终夜不止。
▲宋 李嵩 《月夜看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期,中秋节更加热闹。南宋吴自牧如此描述当时的中秋盛况:
宋人庆祝中秋的活动,除了和唐代一样赏月、咏月,还设酒宴、弄笙箫、登台、玩月,家人团聚,更为隆重。
宋时宫廷在中秋流行吃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或月团(月饼的前身),并非月饼。
▲清 中秋佳节图轴(局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代时期,在宋人的基础上,随拜月文化,月饼出现了。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
当时的月饼,一方面是贡品,另一方面,因其为正圆形,象征团聚圆满,所以它也是人们团圆时的所享用的食物,它又被称为团圆饼。
▲中国近现代书画 丰子恺(1898-1975)作品《秋饮黄花酒》
此外,明代人有中秋佳节吃螃蟹的传统。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佐以醋酒,一家人齐聚桌前,一同食用、阖家欢乐。
▲清 郎世宁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八月赏月 故宫博物院藏
自明以后,清代中秋节的礼俗仪式,基本固定,近似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般。然而,随时代变迁,祖国大江南北,中秋习俗文化各异。
今人如何庆中秋?不同地区,中秋习俗各异
北方有趣的中秋习俗
北京地区的中秋特色——供奉兔儿爷
▲清 泥制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老北京过中秋,年年都要请兔儿爷,为的是消灾解难。
北京玉兔常穿百家衣
文官、武将战袍;坐骑亦是众多,白象、黄虎、黑虎、麒麟……等各种天上猛兽都为兔儿爷的坐骑,下凡相助
▲故宫角楼的超级月升,中国国家地理网 摄
通常,北京地区的人们拜月祈福之后,举家围坐赏月。
天津地区的中秋特色——穿兔鞋,戴兔帽
▲兔鞋
在天津地区,每逢中秋,家长就会让孩子穿上形状类似兔子的鞋,上面绣着兔眼,缝着兔耳。
赏月时,给婴儿戴上长耳朵的兔帽,有健康长寿之意。
山东地区的中秋特色——祭土谷神
▲祭土谷神,图来自网络
山东庆云县在八月十五会祭拜土神、谷神,简称土谷神(社稷神),酬谢、保佑五谷丰登。
山西地区中秋特色——守夜,请女婿
▲山西平遥古城,中国国家地理 摄
山西省大同县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并守夜的习俗,象征和和美美。
南方有特色的中秋习俗
广东地区的中秋特色——拜月、吃芋头
▲芋头
粤语芋头与护头谐音,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此外还有余头的谐音,人们为了讨个彩头,希望好日子有富余,所以都是要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刨点芋头尝尝鲜。
南京地区的中秋特色—— 走月、吃桂花鸭
▲南京,桃渡临流,中国国家地理 摄
南京一带,喜阖家赏月,称作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走街游市称走月。
因桂子飘香之时,桂花鸭肥而不腻,味美可口,便成为常菜。
▲秦淮河畔夜景,中国国家地理 摄
浙江地区的中秋特色——观潮
▲观潮 中国国家地理 摄
浙江等地,自汉唐以来便来中秋观潮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每年中秋,都有无数游人到钱塘观潮。
江西地区的中秋特色——驮龙、烧瓦塔
▲烧瓦塔,中国国家地理 摄
江西地区过中秋,每个村在傍晚时分,用稻草烧瓦塔,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在婺源,每年中秋佳节之时,人们便开始驮龙。
▲舞龙盛况
驮龙,即舞龙,这条龙由稻草扎成,身上插满了香柱,在中秋皎洁明亮的月光下翻腾起舞,伴随着锣鼓齐鸣。人们沉浸在这样的仪式中,当时盛况,好不热闹。
这一习俗起于隋唐,延续至今,寄托了人对于中秋美好的向往。
厦门地区的中秋特色——博饼
▲博饼,漫画来自网络
中秋博饼,是流行于闽南厦、漳 、泉以及台湾、东南亚地区一项民俗活动,是闽南语方言区特有节日文化的深刻缩影,至今传承许久。
其他地区的特色
▲苏州石湖,中国国家地理 摄
此外,很多地方在中秋还有其特定的风俗。例如香港中秋舞火龙、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中秋拜月、苗族中秋跳月、侗族中秋偷月亮菜,诸如此类,趣味万千。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