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景语」中秋明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如约而至。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一年月色最明时,阖家欢乐话团圆。每逢十五月亮圆,天上月圆,地上团圆,月亮仿佛是古老的计时器,月满,思念满,即是团圆之时。中秋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以月之圆满兆人之团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仅与中秋节相关的传说故事就包括: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等等,甚至相传《霓裳羽衣曲》也是唐玄宗漫游月宫之后的即兴创作。千百年来,中秋赏月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源远流长。据悉,我国的赏月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赏月文化源于先秦,兴于魏晋南北朝,赏月文化在诗词中更是留下了隽永印记。例如,南朝谢庄《月赋》、谢灵运的《怨晓月赋》,梁萧纲的《望月》、沈约的《咏月》等诗词。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在月光的清辉下,世间的景象皆成美景,令人们陶醉愉悦。

中秋节的最早起源和祭月仪式相关。从亚洲的两河流域到南美的墨西哥,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祭月仪式存在,我国古代也存在秋分祀月的传统。《礼记》有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时帝王专门设置日坛、地坛、月坛、天坛进行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管子·轻重己》有云:秋至而禾熟。天子祀干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史记·封禅书》亦有云: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北京岁华记》中亦有一段老北京的祭月情景描绘,它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与此同时,北京还有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的说法。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传统文化中,中秋赏月文化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积淀,超越了对于天象、月神的解读与描绘,寄托了人们的情感与愿望,成为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一条文化的纽带,也是一次精神的回望。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在促使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体悟其中美好的文化意蕴,也让人思考如何更好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秋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最美符号,我们要重视它本身的习俗仪式和重要意义,弘扬中秋文化,不断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传统节日才能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具时代韵味和家国情怀。玉露金风满桂枝,清光因此更华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昂首阔步新时代,砥砺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把中秋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传统中秋才会历久弥新、亘古恒新。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31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