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关于国庆诗词读后的一些感想
广元市诗词楹联学会 何革
(2019年10月8日)
国庆大假结束了,有关国庆的诗词也终于告一段落。市诗词楹联学会领导安排我对本市诗友们创作的国庆诗词作一个点评,以为这次火热的创作活动画上一个句号。我自知这是一件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以我的水平,很难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再三推辞不得,只能简单地,肤浅地谈一些个人的认识,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诗友谅解,特别是作品被批评的作者。也许我的批评意见不一定中肯,但请您相信,我的初衷肯定是力求准确,绝无有意为难的意思。即使我的意见完全错误,那也只是囿于学识和鉴赏能力,希望得到您的理解与包容。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合适的方式提出来共同探讨。
时逢建国七十周年大庆,十月一日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一个中国人无不受到了深深地鼓舞。作为诗词爱好者,此时激情澎湃,诗兴大发,都是非常自然而正常的情感流露。截至重阳日,《广元诗词》微信群共收到约五十位作者共计七十余首作品,充分体现了广大诗友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创作态度,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因为有广大诗友一直以来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才使我们学会成立短短七年来,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获得了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的殊荣,赢得了党委政府以及省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
但是,在感到欣喜的同时,我却莫名地生出一种担忧。这七十首作品中,真正能够称得上诗的,又有多少呢?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读后能立即记住那么一两句的作品,又有多少呢?
太少了!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
前几天,我在群里对一位苍溪女诗友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样的东西写的越多,背离诗的道路就越远。这位朋友刚开始写诗,创作激情很高,隔一两天就有作品问世。这种勤奋与执着,是值得敬佩的。也许,很多人是出于对初学诗词者的鼓励,以前在群里,她得到的几乎都是好诗为你点赞之类的评语。很少有人指出她的作品有什么不足,即便偶尔有,可能也主要集中在哪个字平仄不对,哪个词意思不准确需要更换这样的意见,而没有人从写作方法、方向上加以引导。以至于她写了这么几个月,可能到今天为止,什么是诗,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好诗,她还是一头雾水。令人叹息的是,这类诗词爱好者,还不仅仅是她一个,还有一批。今日在跟本地一位诗友闲聊时,他说我们学会中一位年纪不算太大的诗词爱好者已经被成功地带上了老干体的道路,我何尝没有同感。这位先生本有着较好的文字功底,可惜因为路子不对,他的老干体已经写的越来越娴熟了。我们身边还有好些年轻人,也正在朝着老干体的道路阔步前进。看着这些,老实说,我心理是有些沉重的。
前面说了,我们有些年轻同志正在朝着老干体的路子走去,那么,什么是老干体呢?不久前,一位剑阁诗友也问到这个问题。我给他发了两首相同题材的作品,请他判断哪一首写的好。那两首诗是这样的: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香江美景史无前,璀璨明珠不夜天。
港人雪耻兴华夏,筑梦团圆乐醉眠。
庆香港回归
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
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撩人。
这位自称是刚学写诗的诗友一眼就看出了后一首写的好。我说,如果你能明白它好在哪里,再返回来看第一首,也许你就能明白什么是老干体了。关于老干体的定义,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想大底可以这么概括:气势磅礴、语言陈旧、内容空洞,标语口号连篇,像讲话、像宣誓(表态),一千个人写的,几乎是一个面孔。
我们说后一首诗好,它究竟好在哪里呢?用滕伟明先生的话说,就是作者找到了宣泄自己感情的特殊载体——硝烟,通过两种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的同一物象(硝烟)所引起的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欢欣与自豪。这是作者个人的独特感受,别人没有写出来,他写出来了,所以他成功了。而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首呢,它有什么载体吗?没有。它有的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想到的那些熟语,套话,因此也不可能营造出什么感人的形象,没有一点诗词所应有的含蕴。不说打动读者,可能连作者自己也打动不了。这样的作品,能称为诗吗?
相信大家对什么是老干体已经有了一些认识,那么我们再回到这次国庆作品上来。大家不妨先自己检查一下:你的作品有载体吗?你是不是也写的像风雨征程七十年,喜看华夏换新天这么一个面孔呢?如果是,那我告诉你,这算不上真正的诗,顶多算是格律溜,这样的作品,能获得的评价就是正确两个字——格律准确,押韵规范,表达意思清楚。这样正确的作品,与诗的距离还相差很远很远。
审视我们所收集到的这七十首作品,大多数都是直接从正面入手,标题基本是国庆七十周年有怀观国庆阅兵有感等类型,然后使用一些常见的词语把祖国母亲歌颂一番,发表一通讲话式的个人感概。读来千篇一律,几乎没有多少诗味可言。
黄芝龙先生近日在群里发帖,告诉诗友们如何写时政题材。他说:写时政题材,不要写成全景式,宽银幕,大场面。请一定从小事写起,写人所未写,写自已熟悉的题材,写自已的真切感受,带着真情写一些小故事,使之有生活,有思想,有趣味,有意境。这样作品就不会千篇一律,千首一面,枯燥无味。他还以《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为例,这么宏大的一个题材,创作者却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几个小故事来展现国家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人共鸣,催人泪下。试想,如果这部电影没有细节刻画,也不是讲普通人的故事,而是从大处着手,镜头里是卫星上天,航母下海这些大场景,能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吗?黄老说的很到位,希望大家好好揣摩。
其实这就是说选题的角度问题,写这类题材,我们将从哪里入手的问题。会写诗的人,在创作这类题材的时候,基本都会避开众人瞩目的焦点,另辟蹊径,找那些触发了自己敏感神经,引发了自己创作灵感的物象,然后进行创作,用小题材承载大主题。
我欣喜地看到,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作者已经在这么写作了。比如朱元东先生《迁新居喜逢国庆七十周年》(喜迎国庆正金秋,迁徙新居十九楼。倘不同行追梦路,而今仍住小山沟),这个选题的角度就很独特。国庆日乔迁新居,你我都没遇到,他遇到了,并以此作为写作的题材,这就是写人所未写。当然,这首诗的内容还可以继续打磨,还有提升的空间。卢笙的《观〈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有感》(七十年来壮我师,屏中故事几人知。我今几滴男儿泪,流在国旗升起时),这个题材也选的很好,语言表达也比较到位,值得肯定。黄芝龙先生《空着的1949车牌检阅车》《献给致敬方队二十一辆花车》《赞参加阅兵的广元人》这些角度都切入的很巧妙,可堪借鉴。董显君先生《闻国庆礼炮》(正阳门下炮声隆,百二年前大不同。致敬先贤昭伟业,犹擂战鼓再谋攻),不知是不是受到上面那首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撩人的诗句的启发,选题的角度不错,可惜因为有前面那首诗横在那里,董先生最终未能逾越这座高峰,未能写出新意,未能挖掘出较好的诗意。可见,找到了好题材,也还要有合适的表达方式,要用诗的语言营造出诗的意味才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功作品还有一些,恕不一一列举)。
也说一下自己的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写时政题材的,这些年学会布置的作业我基本都交了白卷。我有个习惯,写诗,基本上是要找到了感觉,要撩到了我的兴奋点才写,否则不轻易下笔。国庆前我就在想,这回国庆应该不会有什么诗了,因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作品,几个月前我就写了;阅兵的题材,几年前也写了,且自认为我再也难以超越了,还能写什么呢?近段时间老父亲生病住院,原计划十月一日一早赶回旺苍陪父亲去医院输液,然后在病房里观看庆典。三十日晚上,父亲打来电话,叫我看完庆典以后再回,说病房电视效果不好。就是这么一个电话,触发了我的灵感,所以选了《国庆前夜接老父电话》(一番语罢泪盈腮,家国依然入老怀。纵是思儿心太切,看完庆典再回来)这么一个角度,把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热爱通过看完庆典再回来这么一个事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当然,这首诗语言上也还可以打磨得更加精致一些,但从选题的角度而言,自认为还是成功的。
南航的周达先生,选题的角度也颇为新颖,值得一提。他写的题目是《七十周年大庆见总理遗像空留游行花车座位有作》(空座何言无血亲?满场皆是继承人。秋深西府花依旧,道险征旗色尚新。许国一身成稷契,遗风千古振精神。所欣盛世如君愿,剩有真情慰万民),周先生乃武大中文系毕业,诗坛老手,有了好题材,其作品自然清新脱俗,是我所见到的本次国庆诗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总之,选题是个技术活,取决于作者的思维、意识、灵感。按周啸天先生的话说:题材不是问题,关键看是不是你的菜。题材就在那里,等待你去发掘,看你能否有那个手段去驾驭它。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怎么办呢?我的意见,先好好休息,闭目养神,暂不忙写。开国大典那么重大的事件,诗人毛泽东却没有写诗。倒是庆典完了看晚会,柳亚子写了一首《浣溪沙》,撩动了他的诗兴,和了一首。澳门回归时,王端诚先生没有找到感觉,后来他去珠海出差,在珠海遥望澳门,却写出好诗来了。可见,诗不能硬挤,好诗是淌出来的,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拼命挤出来的是牙膏,而不是诗。滕伟明先生说那种‘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的评判标准,是针对发言稿说的,不属于文学范畴,信哉斯言!
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上面所说,只是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不是说所有时政题材只有这么一种写法,只能从小处着眼。如果你有比较高超的剪裁手段和语言驾驭能力,全景式,宽银幕也不是不行。但总体来说,这么写是比较费力,很考功夫的。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刘庆霖先生这次就全景式了一盘:
观看国庆70年阅兵
屏前早备一壶茶,拉近天安门外霞。
半日细微观大庆,万山高下看中华。
国旗关你亦关我,方阵是兵还是花。
敢问瑶池今夜酒,调分禹甸几星槎。
那么雄赳赳气昂昂的阅兵场面,刘先生笔下却没有流露出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豪言壮语,这才是诗词所应有的温柔敦厚。如果您有刘先生这种手段,当然大可一试。但一般地,我希望大家睁大眼睛,盯着小处,寻找灵感,这才是我们写时政题材的常规路子。

【评者简介】何革,1967年3月生,四川省旺苍县人,现就职于四川省广元市某机关,巴山诗社会员,广元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广元诗词》主编。闲睱以吟诗作对自娱,喜欢写现实题材,崇尚清新自然之诗风。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3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