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是公历的9月10日,这天也是教师节。
中秋节和教师节双节合一并不常见,从1908年以后,基本上每19年才会在日期上重合一次(2003年除外)。
从1985年确立教师节以来,目前这还是第一次重合,下次的重合将在2041年。近20年才赶上一次感师恩和团圆夜相逢,这个中秋注定不一般。
除此之外,这个中秋节还有三个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句话来讲:
1·八月无主,中秋秋意淡
现代咱们用的公历用序数记录年月日,比如今年中秋节就是2023年9月10日,完整的一年也是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止。
从夏代开始,人们多用地支和时节来纪月,到秦汉年间基本确立节气,在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之中。
他们把每年的立春到惊蛰这段时间作为一年之始,以地支中的寅来记,称为寅月,然后是卯月......咱们过的八月就是酉月,是白露到寒露节气之间这段时间。
酉在地支中排第10位,属阴金,被包在白露和寒露之间,代表这段时间里秋金之气最强,到了顶点再慢慢减弱。代表金气强的点有三个,就是酉月里的三个酉日。
比如2021年的酉月,第一个酉日在八月初四辛酉,第二个是八月十六癸酉日,第三个是廿八这天的乙酉。中间的酉日是整个秋天金气最强的时候,所以这天又叫秋王。
今年的酉月只有八月廿二的癸酉日,和九月初四的乙酉日,中旬没有,也就是说今年的八月是个无主月。酉月无主,秋金的力量就集中不起来。
这样,秋天就少了统帅,所以天气也就不会太靠谱,要么就挺冷,要么温度又突然升高,也很容易出现极端天气,而真正应该有的秋高气爽就比较难得,所以才说中秋秋意淡。
这样的中秋节,如果想出行,就得多注意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中秋不分秋,大地寒暑乱
中秋节的习俗,源于古人对于月亮的崇拜。在农耕时代,人们观察到月亮的运行和农业、季节关系密切。于是对着月亮祭拜祈祷,也就成了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重要活动。
《礼记》中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就是说周朝天子每年春分时举行朝日(拜日)仪式,秋分时举行夕月(祭月)仪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中讲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古代人在春分拜日春报,迎接大地阳暖初起,祈祷丰收安泰;在秋分祭月秋报,迎接阴寒主事,也感谢天地照拂又得丰收。先秦作品中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的记载。
秋报在秋分,但秋分的日期却每年不同,总出现祭月时月不圆的情况。慢慢地人们就把仪式转移到了月圆之夜。
唐代的文献中已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宋代《梦梁录》里说: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则直言八月十五祭月。
由此可见,八月十五这天能得到重视,全由秋分节气而来,所以中秋节离秋分越近就越符合季节特点。民间也一直有月夕秋分前,必定是非年;月夕秋分后,必定是丰收;月夕逢秋分,遍地是黄金的说法。
八月中旬正是月亮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月亮为阴,所以中秋前后大地阴寒之气最重,而此时离秋分尚早。这就扰乱了大地阴阳秩序,容易出现不正常的天气。
今年的中秋节在白露节气后第三天,和秋分相差近半个月,实在是中秋不分秋。
季节阴阳错乱,就容易引发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人在错乱、冷热不定的天气中也比较容易生病。
3·八月十五月亮下午圆
古代以朔、弦、望、晦四个阶段来记录月亮的变化,逢望月圆。
根据历法规定,月朔在每月的初一。但初一有一整天时间,但月朔却只发生在一刻,它可能在凌晨,也可能发生在晚上。而且农历还有大月小月之分,所以望日就要看月球运转的情况来定,通常它会在十五、十六这两天。
这是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月球绕地球公转的速度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
从朔到望,或者从望到朔,平均下来所经历的周期是29.5天,所以才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现象。
有人统计之后得出结论,月圆多发生在十五、十六这两天。多数时间是小进月(一月29天)月亮在十五这天圆;大进月(一月30天)则在十六这天圆。
今年阴历八月是大进月,八月有30天,但今年的月圆却在十五,准确时间在八月十五下午酉时17:59分,多数区域月亮升起时间约在18:50分左右,也就是说中秋夜月亮升起时,已过了最圆时刻。此时应留意心、脑部位问题,注意调整睡眠问题。
不过只要心中有圆月,眼里就有月圆;只要心团圆,在哪里都圆满。
中秋佳节,愿天下合美,月圆人更圆!中秋节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4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