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来了,说起中秋节,话题离不开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
月亮最早出现在诗歌中,大概要算《诗经》了。《诗经》中有一篇《月出》,全诗三节首句都以月字开头,比如月出皎兮,月出照兮",反复吟诵了月亮照耀下的一个窈窕淑女,因月写人,由人见月,人月相映,意境清新。战国时代的屈原,在他那篇著名的《天问》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神奇疑问,比如:月亮有什么本领?为什么它能够死而复生?嫦娥为何飞到月.....不但奇思横逸,而且使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得以流传下来。屈原以后,特别是唐代以来,以月入诗的诗文就更多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着墨不多,把一幅意境深远的月夜图推到了读者面前。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勾画出游子他乡的思愁,成为千古名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了月亮初生时的壮阔景象。李贺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和韦庄的"一曲单于暮烟起,扶苏城上月如钩,则是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和姿态。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酣笔饱墨刻画了琵琶女的精湛技艺后,用"在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李商隐的《霜月》,是一首将月亮、神话、想象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咏月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描写了深秋之夜,霜雪之神和嫦娥相比美的情景,读来令人感到新奇隽永。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写月的名篇佳作,历来被推为绝唱。
古代诗人写月最多,成就最高的当推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20个字,不知倾倒古今多少游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圆圆,生动描绘出儿童看月时天真烂漫的心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这些诗句里,月时而被被引为独酌的知己,时而引他发出"人生不永,功业无.就的感叹,貌似写月,实际句句都有自己。李白还有不少诗是借月来抒发对征夫、别妇以及劳动人民的同情,比如:吴牛喘月时,拖船- -何苦"、长安-片月,万户捣衣声、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山川"等,都可谓是字字珠玑,笔致秀逸。
宋代的苏轼,也是一个咏月能手。月白清风、山高月小,于纤细中见豪放。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纵观古人的咏月诗,多半有些去国还乡,别离伤感的情调,大概与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很大关系。喜看今日中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可谓是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月更皎矣。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