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阖家团圆,是中国人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节日。吃月饼,赏月等等深入人心。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直到了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关于c中秋佳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民风习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和土地公的重要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之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把酒问月。直至今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人们经常在中秋时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古代文人墨客写中秋的佳作颇多,先摘抄几首与大家共赏。
唐诗里的中秋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宋词里的中秋节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剪梅·中秋无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