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童喜喜:读写之间说为桥——九年践行的说写课程

读写之间说为桥——九年践行的说写课程

作者:童喜喜

摘自《喜阅读出好孩子》(2018年)

写作上,我听到太多人说我是天才。

我一直坚决反对。我知道我是谁。

但是,虽然反对,我一度又不明所以:在写作上,为何他人梦寐以求的成绩,我常常能够轻而易举取得?无论我的家庭还是我的学校,都没有任何出色之处,难道我的写作真的归功于天赋异禀吗?

直到因缘际会,我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队伍里,从全力推广到潜心研究,我意外地发现:教育的探索竟然向我渐渐揭露了写作的谜底。

如今,我可以接受我是天才的说法。只是,我这种类型的天才,必须科学地进行定义,也就是:闪烁不定的天赋,在不知不觉的训练中,已经固化为稳定的才能。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只是,天赋有如烛光,闪烁不定,也容易被环境熄灭。如何以科学的训练,把天赋变成相对稳定的创造状态?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正如丹尼尔·科伊尔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所揭示的那些各行各业取得了成就的人,在不同的成长经历中,蕴藏着科学的成长路径。

缘起自我,由我及人

童喜喜说写课程的诞生,缘起自我的亲身经历。

2003年,我写出我的第一本儿童文学《嘭嘭嘭》。这本10万字的童书,我用了6天时间写作完稿。它,获大小奖项数十项,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童书、冰心文学图书奖等,迄今畅销不衰。

20097月,我第一次参加新教育年会的活动,深受感动。年会后7天中继续出差,走过4座城市,其中一天开大会一个字都没写的情况下,6天完成对新教育的评论长帖《我想做个新的孩子》共7万余字。它,摘要精简为15000字,在《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发表。

2011年4月,为了赶写报告文学集《那些新教育的花儿》一书,我闭关8天,完成10余万字。

2017年6月,我在繁重的事务之余,仍然以不足10天的速度,完成了《新父母孕育新世界》一书中近8万字的书稿。这一次的体裁,是教育理论专著,这一次的方法,是真正的说:我口述,由团队整理出文字,我再定稿。它,得到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的盛赞:《新父母孕育新世界》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一本志存高远,眼界开阔,对世界、对未来负责任的一本书,是一种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

我取得一切成绩,还有特殊的背景。

从家庭教育而言,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双职工,文化程度都是小学高年级辍学,而且他们工作特别忙,我是由完全文盲的外婆带大。

从学校教育而言,我所读的学校,从小学开始直至最后,全部是最为普通的学校。最后求学的专业还是理科,与文学完全不相干。

自吹自擂地展示取得的成绩,不厌其烦地细说背景,只想说明:是命运的眷顾,在童年时给了我口头作文的训练,让我拥有了写作的技艺,从而改变了我的一生。

之所以我能走上专业写作的这条路,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我就读的那座普通小城中的那所普通小学里,我那普通的语文老师指导我参加了一种名叫口头作文大赛的比赛。

根据朦胧的童年记忆推算,这种比赛可能是从市里发起,但是在全班、全校、全区时常举办,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小学生活。

所谓口头作文大赛,规则十分简单:老师准备好很多作文题目做成小纸条,学生前来抓阄,抓到作文题目后想10分钟,站到大家面前,口头说出一篇作文。

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不辛苦,还十分有趣。

不用写字,只需要轻松动动口,把所想的说出来,说得好还会得到表扬——说话和写字,哪个孩子不爱前者?

得益于这种训练,从小我就不怕作文,而且觉得写作文很有趣。毕竟说得多、写得少。

但效用可不简单:它培养的是用书面语言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用书面语言思考、表达,与传统所说的打腹稿并不相同。前者要求更高。

打腹稿通常会期待落笔之后反复修改,思维上有惰性。真正用书面语言思考,其实就是用心思考、用嘴写作,因为必须出口成章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因为常常参加这种比赛,导致还是小学生的我每次看到什么新奇的事物,总是会下意识地想:该怎么说它?

直到现在,我依然不知不觉地保持了这个习惯。

尤其是在我专职写作之后的前五年,因为几乎拒绝所有社交活动,生活单纯安静得几乎与世隔绝,我的这种下意识的,在外人看来有点疯魔,在我看来却极其有趣:我会自己用不同的声音嘀咕着,扮演好几个人对话。

如果仅仅导致我个人的成长,还可能是特例,不足以教育的名义去推广。

从2010年春,我撰文记录下读写之间说为桥这一写作教育的根本理念,讲解过以说促写的这种做法,已经有许多一线的教师、积极的父母就此行动起来。

这8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父母,在各自的教室和家庭里,践行着。从偏远的乡村,到一线城市,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中学生……孩子们、老师们乃至父母们共同的成长,不断佐证着以说深化阅读、引导写作的科学有效。大家取得的许多成绩,是我完全没想到的。

比如淮安的王艳老师。自开展童喜喜说写课程以来,她的班上孩子们作文突飞猛进。在每年10月份江苏省举办的一个写作大赛中,受条件限制,陆续几年全班每年只有10人左右参赛,但每一年都有学生脱颖而出:2014年,全班12人参赛,3人获一等奖、2人获2等奖、2人获三等奖;2015年,全班8人参赛,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比任何竞赛成绩更让我震惊与感动的,是一个又一个生命的舒展,拔节,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成长:有变得自信从容的教师,不断赢得一个又一个工作生活中的挑战;有变得喜悦无限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改变了生活方式,开始了精神交流,真正成为了心灵上的一家人……

在我主编的《读写之间说为桥——童喜喜说写课程实战攻略》一书中,已经记录了践行8年中的部分真实案例。

然而,正是因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让我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这8年中,我清晰地发现,这一课程就像一个已经诞生的生命,在鲜活的实践中,不断茁壮成长着。从当初我认为对儿童非常有效,发展到对成人也影响至深、改变巨大,从当初我认为对语文非常有效,发展到对其他学科也促进明显,从当初我认为对写作非常有效,发展到塑造儿童的人格、经营现代的家庭、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强化职场的技能等诸多方面,也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效果。

为期8年的研究,最终将我童年接受的口头作文训练,提升归纳为为童喜喜说写课程,并总结出了这项课程的七大原则,具体到操作层面也是七个步骤的七种武器,它们分别是:共情生活、艺术观察、智慧倾听、逻辑阅读、哲学思考、精准表达和优美书写。

作为说写课程主干的七种武器,在具体定义和使用上,都分别细化为若干层面、更多方法。

比如共情生活中,注意情绪、情感、情义的递进。

比如艺术观察中,立足于自身视角、把握住对象特点、结合人性社会的三个层面。

比如智慧倾听中,听要客观、听要包容、听要完整、听要专注的四条要素。

比如逻辑阅读中,逻辑和反逻辑的互补之效。

比如哲学思考中,广度、深度、正向、逆向的不同纬度。

比如精准表达中,视觉语言、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的各自特点与彼此关联。

比如优美书写中,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打磨。

具体操作方法成千上万,重要操作原则只有两条:第一,口述时应该思考清晰,尽量说书面语言。第二,点评时应该重复好句子,绝对不批评。

有了前者,就能让文章朝向诗与思的结合。

有了后者,就能激发当事人自信,树立写作上的榜样。

父母案例点评:给孩子微笑的耳朵

网友水晶绿叶根据我说的办法,对孩子进行了说写训练,并做了如下记录。

水晶绿叶记录得非常详细生动,让我看后很是感慨,也觉得这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此专门点评。

我先举个例子,你们评下我哪儿做的不足。

前些日子,带儿子去了趟日照看海。我想这是儿子第一次看见大海一定会很激动,心里也一定会很有感触。这是一个好的契机。所以回来后,我们聊了聊大海,并要求他作口头作文。(儿子有个很有趣的习惯,一旦是写作文,张嘴的声音就是那种朗读的声音。)

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我说:阿龙,这是你第一次看见大海,如果让你描写大海,你可以么?

好,我的作文名字就叫《大海》,大海的潮声,轻轻地,像是在说话。鱼儿在大海里翻腾,像是在说欢迎你。渔民用渔网捉鱼,鱼儿拼命张大嘴巴,似乎在喊救命。

我终于忍不住打断他:这是你这次去海边看见的?

不,这是我想象的。

那你能和我说说你这次看见大海的真实感受吗?我当时极力克制自己皱眉头。

哦,那我该说什么?儿子开始显得有点茫然。

先说说大海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提示他。

大海很宽阔。儿子说完看着我。

能详细描述一下吗?比如宽阔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感觉自己前面鲁莽的打断他的话已经给他造成了困惑,所以后面我就很耐心的给予提示。

无边无际,看不到边,只隐约看见了小岛和船只。儿子说完又看着我,显然他又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大海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你为什么一直站在水里?是什么感觉?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再引导他去想。

海面上波涛一波一波的,永无止尽。波涛一直拍打在我的身上,似乎大海在亲吻我,拥抱着我。给我感觉大海很温柔,很亲切。儿子再次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说:我缓缓地走向大海波涛深处。我想看一看波涛是怎么形成的,我一直到海水漫过我的腰。我站在海里,波涛还在很远的地方游过来。

还有吗?大海还给你留下了什么记忆?我看着他。

没有了,就这些。儿子的表情看起来很无辜的那种。

那好吧,文章都要有结尾,你用一句话概括描述一下吧。

大海,我喜欢你!儿子说完这一句显得很轻松,也许他觉得解放了。

儿子给我的感觉似乎一直是在回答我的问题,而不是在写作文。我很担心,我这样的引导是不是会适得其反,反而会让他觉得写作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呢?但是写完了,我夸奖了他,他就又开心了。

其实我觉得他的语句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要怎么引导呢?或是在亲子阅读时是不是要注意些什么?我在想,比如看见好的句子抄下来和他一起分享,是不是会有点帮助?但这也仅仅是句子,整篇文章要怎么组织呢?

显然,水晶绿叶进行了一次失败的说写尝试。

因为父母操作失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本来是轻松简单愉快有趣、沟通情感培养口才、激发思考锻炼思维的家庭口头作文,最后被孩子视为苦刑。

首先,孩子说写时,就自动换成朗读的声音,说明孩子心里已经认为说写和日常说话不同,已经在重视这件事。

其次,孩子已经说出了一个堪称精彩的开头。孩子这番对大海的口头描写,生动有趣。

谁说描写只能写出眼睛看见的?我就清楚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布置作文写一篇游记,我写的是《月宫游记》。现在看来,我的老师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因为,她并没有批评我。

孩子年龄越小,世界对孩子来说越是混沌未开,动物会说话、植物会唱歌等等,是孩子心灵所见的真实。

父母在布置作文时注意:作文题有三种,一是自拟、二是填空、三是指定。

三种作文题从让孩子发挥的角度来说,是由浅入深。因此开始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时,就指定某种事物后,让孩子自拟作文题,孩子比较容易发挥,就更容易喜欢上口头作文。

在拟好作文题后,请孩子思考5-15分钟,再开口。最少也要思考3分钟。

要知道,童言无忌,信口开河有时也会有精彩的语句出现。

内容精彩的信口开河与效果一般的出口成章两者中,前者往往能迷惑我们。但最大的区别是后者经过了认真思考。

让孩子思考,哪怕是把已经想好的语句在3分钟之后说出,也是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办法,让孩子能更专注地沉浸于某个事物之中。

而打断孩子的发言,是口头作文之中的第一大忌!

大人们,我们已经喋喋不休说得太多了!对孩子使用一下耳朵,多去用心倾听吧!

口头作文,只是练习,既不是考试,更不是生死关头。为什么不能用欣赏的心态、赞美的眼神,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呢?

因为父母不能欣赏、不懂肯定,孩子顿失方向。

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是最敏感的。孩子说不出,但是绝对能够感受到父母当时在极力克制

作文,是描述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无论好坏,孩子自有理解。

别说文中的孩子已经说得相当好,如果说得不够好——那就更要鼓励孩子、赞美孩子,请让孩子继续说,多多说。

记录的结尾,水晶绿叶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口头作文?亲子阅读注意什么?是否帮助摘抄好词句?整篇文章如何组织?这些问题,都很重要。需要继续探讨。

但首先,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保持微笑的表情、发亮的眼睛,欣喜地、赞赏地看着孩子,好好使用耳朵认真倾听,让孩子能把自己想的作文说完整。

有这样一双微笑的耳朵,才能培养出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孩子。

教师案例点评:在舒展自我的基础上竞争

一位网名仁者爱人的老师,在博客里记录了在班级开展说写的过程。

口头作文竞赛

受童喜喜的影响,本学期准备在班级中开展口头作文竞赛的活动。本周三,竞赛如期举行。

作为第一次此类竞赛,孩子们的压力显得很大。有的小组在临上台之前还在相互推让上台的机会,害怕自己出错,影响小组得分。有的选手比赛前先把作文写了一遍,上台后直接念。他们说,写出来比上台随便说还简单一些;一个小组选择了弃权,说压力太大,实在选不出代表。所以,各位选手最终能战胜自己,鼓起勇气走上台,大胆地说出自己准备的内容,都是很不简单的。虽然有的选手上台后显得比较紧张、不自信,声音比较小,但相信孩子们通过不断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说话的能力会有长足的进步。各小组参加竞赛的选手是:李昱璇、陈逸绮、顾家逾、张羽、熊佳烨、李嘉蔚。

进行口头作文竞赛的本意是降低作文的难度。使孩子们有一个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渡,但没想到这次竞赛给孩子们带来了这样大的压力,反而增大了孩子们的畏难情绪。远远没有国庆节前夕的我爱祖国朗诵会效果好。看来,要想使本班同学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同时发展,仅仅依靠竞赛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可能在平时不知不觉的交谈中进行说话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这也是一场并不理想的比赛。因为,说写课程在具体操作时,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阅读一样,都得从兴趣开始。

第一步,绝不是比赛,而是练习。这种练习,最开始还可以全班学生一起做:老师布置一个题目,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全班七嘴八舌地说出一篇作文,把好的开头、结尾、段落拼凑在一起组成一篇。这样既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也让孩子小段小段地开口,同时更是老师给全班做了一次写作指点。

第二步,把全班作文一段段的说过之后,再让孩子们把整篇作文说出来。这时的说,依然不能是竞赛性质的说,而是强调全班参与,比如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生女生之间,以不同的组合形式,互相说、多次说,激发说的兴趣。这时仍然是训练,而不是开展口头作文大赛。

第三步,再从全班作文升级到全组作文同样是给一个题目,让全小组的人以前面的方式,整体说出一篇作文来。这时依然不进行大赛,只是要求小组共同说出一篇作文后,小组的每个同学也说一遍。

到了最后,从小组升级到个人,这时再举办口头作文大赛,效果会好得多。

大赛的参与,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孩子自愿上台说,而且重在参与、多多表扬;第二阶段才让全体孩子都来说,让每个人都获得锻炼。

大赛题目也可以分两种,不妨根据情况灵活采用:有时全部同学说一个题目,有时又用抽签的办法让孩子们随机抽到不同题目来说。

全班同学说一个题目时,便于互相借鉴、老师进行点拨而得到质量上的提高;而说不同题名时,便于老师激励表扬那些口头作文说得较差的同学,提高他们的自信。

之所以以个人形式比赛要优于小组形式比赛,一则是强调人人参与——毕竟说写训练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那种结对子互相说的形式。

二则班级大赛对孩子来说,可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若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开始就以大赛的形式来做说写课程,而且以小组选拔的方式进行,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因为自己一旦失口,影响的将是集体的成绩。在小学里,孩子对集体是看得很重的。

说写课程的难度,远远大于朗诵。朗诵只是重现别人的想法,说写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才说,说写课程,是用书面语言来思考和表达。坚持行动所取得的效果,肯定会比朗诵更明显。出口成章,则是说写课程的显性结果。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人的能力,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

教育家朱永新明确指出过说的四大妙用: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

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明确指出:小学校里应当把训练儿童说话这件事看得极其重要。这不单是国语科的事,也不单是国语教师的事,应当是各科里都要注意的事,是全体教师都要注意的事。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

2017年114日,童喜喜说写课程全国高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说写课程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得到了各界专家的盛赞。

美国教育研究会国家数据库研究小组主席、美国FULBRIGHT高级学者奖得主、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系主任严文蕃教授赞赏道: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四个重要环节。如果把听和读算作输入,那么说和写可以看作输出。如何有效提高写的能力,历来是美国教育,也是世界教育的难题。童喜喜说写课程,梳理四大元素间的关系,把听纳入说中,以说架起读和写的桥梁,这是真正的整合,在攻克世界难题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明舟先生则在阅读了说写课程的系列读本《童喜喜说写手账》之后说:能说会写,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阅读《童喜喜说写手账》,让我发现,儿童与理想、自然、阅读、亲情、友情、协作、尊重、感恩、游戏、规则、仪式感之间,原本没有距离;使用这套书,更让我发现:我们与能说会写之间,只差了‘童喜喜说写课程’的距离。

其实,如果说文无第一,那么教育则连第二都没有,因为人人应该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人人独一无二。能够真正提升技能,释放天赋,绽放潜能,就是教育最大的追求。

2010年春天开始的这场探索,在2018年春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初步检验。29日,美国休斯敦独立学区研究部研究员、实证研究专家叶仁敏博士领衔的童喜喜说写课程结束了为期4个月的第一次实证研究,通过对1260位中国学生的调查发现:开展说写课程的学生,写作得分极其显著差异,远远高于没有开展的对照组。

说写,让阅读向前一步。这一切,才是开始。说写课程的更多内容,将在我的新书《创造奇迹的说写革命》中具体阐述。

人类生生不息,教育永无止境——人类若想生生不息,教育必须永无止境。因此,一切教育中的成绩,都只是新的起点,一切教育面临的难题,都必然是创造的契机。

我期待并坚信,有更多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信息时代的剧变中,因为以说架桥,深化阅读、引导写作,因为童喜喜说写课程这一类简便易行的自我教育,充分绽放自我潜能,拥有非同寻常的人生。

免费参加公益课

请后台回复说写二字

《喜阅读出好孩子》

免费阅读:见后台喜致大人系列

图书在京东、当当等网站有售

童喜喜:作家 | 教育专家 | 资深公益人

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

说写课程创始人

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十余次

1999年起资助35位失学儿童

2003年捐稿费成立童喜喜春蕾班

迄今率队举办公益活动7000余场

个人讲座900余场

只身走遍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喜阅同心 我到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童喜喜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754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