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不知怎么的,总喜欢回味过去的峥嵘岁月。特别留念,回忆那些经历往事。
尽管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我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久留心田,挥之不去。
1984年11月,我在罗家任教时,受罗家镇党委之邀请,利用课余,帮刚组建的罗家镇文化站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每到逢场天中午,进行一场演出。那时苦于节目数量少,表演形式不够多样化。也为了宣传罗家,宣传罗家文化工作,我通过查阅有关文艺创作的书籍,学习掌握了《三句半》的创作方式方法。于是我第一篇三句半处女作《赞罗家文化站》,经过几易其稿,写出来了。又经过我的辅导排练,由罗家镇一村大队长张承安等四位队员们表演。演出效果还是很好的,也感染观众。
1985年五,六月份,罗家镇文艺宣传队升格为罗家区文艺宣传队。我还是利用课余时间,去罗家区公所礼堂排练节目。为宣传家乡,搞好当前各项工作,我又创作了三句半《赞罗家》。礼赞罗家美丽山水,经济发展,表扬好人好事,社会新风等。
1985年9月,蓬安县文化宣传工作现场观摩会在罗家成功举行。我们的那场演出节目,特别是三句半《赞罗家》,很受欢迎,得到了热烈掌声。罗家镇和罗家区的文化宣传工作,赢得了多项奖励,成了全县的一面红旗,一面标杆。
现任蓬安县文广旅游局文化股长蔡万明老师,调入罗家,发扬光大了罗家的文化宣传光荣传统,不怕困难,砥砺前行,三十年文化宣传工作都是作得很好的,取得的成绩巨大,有目共睹的。
1992年庆祝五四青年节,那时我已调入蓬安县马回中学,任教九二级三班语文,作班主任。为赞美马回中学的巨大变化,赞扬同学们不辞辛劳,勤奋学习的精神风貌,我又创作了三句半《喜看马中在前进》,由吴志军,蔡斌,李林等同学表演。由于该节目贴近生活,赞美学校和同学们,接地气,颂变化。故很有亲切感和人缘。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很受大家的欢迎,台下掌声,欢笑声不断。昨年春节期间,同学们聚会,还在津津有味地回忆起表演三句半的感人场景!
1994年锦屏中小学庆祝五四青年节,举行文艺表演。我又给我任教的锦屏初中九三级一班,创作了三句半《五四精神传万代》,由成彬,关义科,陈勇等同学表演,也颇受好评。
1996年庆祝新春佳节,锦屏区委又安排我们学校出几个节目,老师们叫我写个三句半,表演一下。于是,我根据观察所得,创作了三句半《赞锦屏》,由我,田良,唐会卿和黄敏泽老师上台表演,也很受欢迎和大家的夸赞!
1996年,学校庆祝国庆节。我创作了三句半《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由我任教的锦屏中学初九九级一班李成科丶张军、陈静和吕洪波同学上台表演,很受大家赞赏!
1998年,我除了创作校歌《锦屏初中在成长》外,我又创作了三句半《锦屏中学赞》,交同学们上台表演。
2006年那几年,蓬安县举行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我又创作了几个三句半,如歌颂家乡,夸赞蓬安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题材,如《赞蓬安》《蓬安新变化》《讴歌新时代》等节目,并挑选同学们排练,上台演出。学校搞庆祝活动,也叫上同学们表演一个三句半,由此很受欢迎。
几年下来,在多个年级中挑选一些有表演才能,声音宏亮的同学们,培养辅导,其中还有几位女生参加表演三句半,颇受好评。
十多年来,我们学校老师们都认可夸赞我创作的三句半写得不错,给学校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有些老师戏称我为蓬安县创作三句半第一人。虽然我不同意这种近乎玩笑的说法,但我还是感到骄傲和欣慰的。毕竟辛勤劳动,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
我也清醒认识到,不能骄傲自满,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为传承相如文化,建设美丽家乡而努力工作!
作者:文义宋学东 图/孙德明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7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