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前两天,小编听见有童鞋在讨论十一出游计划。
A:十一我们出去玩吧?洱海怎么样?听说可美了!
B:你确定是去看洱海不是看人海?
C:同意同意,我不去,我还是宅在寝室看剧吧……
A:好吧……唉好好的假期不知道要干嘛,好无聊╮(╯▽╰)╭
听着她们的讨论,又不想出去看人海又剧荒的小编不禁也开始纠结:国庆小长假,到底该怎么过呢?
不过听老一辈人说,他们那时候可没有这种纠结,他们的国庆,又热闹又有意义。
关于国庆的十年记忆
1949年:收音机前听开国大典
老扬州陈金龙老人至今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天,市区甘泉街、多子街、辕门桥、教场街、左卫街、砖街、东关街、彩衣街、大东门等繁华街道口,各家各户门前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庆祝标语闪耀夺目。
节日期间,虽然秋雨绵绵,14万扬州人民热情不减。从清晨开始,城内便鞭炮阵阵,到处锣鼓喧天。机关、团体、部队、工厂、学校文艺宣传队,冒雨在街头、广场演出秧歌、快板、活报剧等文艺节目。
当天下午,临街各大商店无线电收音机先后打开,大家聚集着收听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30万人大集会实况。
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市民奔走相告,扬州大街小巷连夜出现了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大红标语。入夜,全城还是欢声不绝,大街上灯火辉煌。
5日下午,干部、军人、工人、农民、学生、店员等各界人士两万余人,提着彩灯,手持国旗,敲锣打鼓,分9路大队集中,秩序井然地走进大汪边扬州中学操场。
为了预防敌机的空袭,树人堂五层楼顶还架了几挺高射机枪。整个会场红旗如林,人山人海。
下午4时,升旗仪式开始。当五星红旗徐徐升到旗杆顶点时,鸣炮奏乐5分钟,数百只和平鸽腾空而起。此时,会场欢声雷动,与乐曲声、鼓号声、鞭炮声连成一片。最后,大会通过宣言,代表全专区300多万人民给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致敬电。
1959年:万人游行庆祝国庆十周年
文昌阁应该是当年庆典的中心,每年国庆,文昌阁都会有一番布置,标语,彩牌楼,国庆十周年是最隆重的一次。今年82岁的杨其元时任扬州市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庆祝国庆10周年的宣传工作主要由他负责。
杨其元说,为了营造浓郁的国庆十周年气氛,在市区多处地方布置了宣传画牌、画廊、标语塔、彩牌楼等。
同时还有街头宣传,如拉过街横幅、橱窗宣传画、电杆宣传牌、墙头标语,壁画、黑板报等,机关、企业、商店张灯结彩,悬挂国旗。
除了这些,就是文艺演出。当年的群众演出是由各单位各乡镇推荐,然后选拔到文化馆进行汇演,精彩节目有妇幼保健院护士演出的舞蹈《江南三月》、扬州师范学院学生表演的《四人花鼓》、农民表演的《双种麦》等。
1959年国庆节当天,天蒙蒙亮,锣声鼓声就响彻全城。大队人马涌往大汪边(扬中操场)。扬州专区暨扬州市五万人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会后,大游行开始。杨其元回忆说,参加游行队伍的有工人、农民、学生、民兵,约有1.2万人,仪仗队走在最前面,一面面五星红旗由军人护卫前进。
各种民间文艺形式,花船、花担、腰鼓、莲湘、狮子、舞龙、花环、高跷等参与其中。工、农、兵、学、商24个方阵,是游行队伍的主体,装饰有龙、凤、麒麟、狮子的9辆彩车压阵。还有装着展示十年巨大成就和向国庆献礼的模型的汽车、拖拉机、板车等运输工具,途经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以及甘泉路等路口,每个路口都建有标语塔楼。
大检阅在全市六十万人民的欢呼声中举行,横幅、标语、塔楼和口号声组成了欢乐的景象。晚间八时,焰火晚会的火光把全城都照亮了。
1969年:文昌阁前演唱《东方红》
1969年10月1日,国庆二十周年。国庆二十周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扬州的国庆庆祝活动依然很隆重。市民刘国怀说,当时在文昌阁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和市民游行活动。
刘国怀退休前,曾是江苏汽车运输公司扬州分公司(扬汽集团前身)的宣传工作人员,有一台柯达照相机,专门为厂里宣传拍照片。1969年10月1日,他参加了这次国庆庆祝集会,并且用相机记录下了珍贵的一幕。
集会地点在文昌阁,当时的文昌阁被改名。刘国怀说,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带着相机赶到文昌阁,当时只拍了几张,唯独留下了这一张照片。
在这张庆祝国庆二十周年的照片上,文昌阁楼上挂着毛主席的大幅画像,上面还有霓虹灯做的毛主席万岁,下面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大会横幅,横幅下面亦挂有一张毛主席的大幅画像。离文昌楼不远处,挂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的超长横幅。
刘国怀说,文昌阁前站满了来自各界的群众代表,庆祝活动开始后,首先由乐队奏乐,全体人员齐唱《东方红》。演唱结束后,全体人员上街游行。
1979年:张贴标语迎国庆三十周年
197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
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重新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一股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神州大地。
1979年,我在凤凰桥街饭店工作。那个时候,国民经济刚有起色,物质匮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节约开支,国家没有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今年80多岁的陆万青打开了记忆的匣子,向记者讲述了他印象中30年前的那个国庆节,当时庆祝国庆节的气氛远不如现在,也没有国庆节放长假这种说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可以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
在群众中,当时庆祝国庆的热情很高。为了庆祝1979年国庆节,当时一些搞文艺宣传工作的,在国庆节来临之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买来红色、绿色的宣传纸,裁成正方形,用排笔写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新中国万岁!等宣传标语。我也上街张贴标语。当时还没有浆糊,都是用面粉加了热水调成糊状张贴标语。陆万青说。
除张贴标语外,很多街道和工厂都出过黑板报、墙报,营造节日气氛,市区还举行了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
关于国庆的年代记忆
不同年代,人们过十一的方式也大不同,那时的潮流也许在今天看来不够时尚、不够高端,却足够温暖、值得记忆。
六七十年代
节日当天,穿着工装去游行1940年出生的黄利华今年75岁,她说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过国庆的方式可大不一样。
黄利华1966年到长沙卷烟厂参加工作,那一年的国庆节黄利华参加了长沙民众国庆游行。10月1日一大早,黄利华跟工友们穿着工装来到了街上,街上已经游行的队伍长得根本看不见首尾,还有人打出红艳艳的横幅和报喜牌。
游行的队伍有机关干部、大中学校学生、郊区农民、工厂工人。黄利华和工友们加入群众的队伍边行走边高呼:祖国万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利华说:每个人都很激动、很骄傲,那个年代国庆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到了七十年代,黄利华所在的长沙卷烟厂开始自办国庆歌唱表演。虽然事先排练的时间很短,但到了登台的时候表演者们浑厚的歌声充盈整个礼堂。
黄利华说自己作为观众并没有登台参加歌唱表演,但是在台下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当年游行唱得最多的是《歌唱祖国》。《我的祖国》也很受欢迎。
八十年代
学校发饭票,与好友买啤酒大吃一顿
回忆起自己的国庆,今年53岁的李奶奶笑着说,那时国庆就只放一天假,哪里有时间出去玩,我84年在吉首大学读书,每到国庆,学校就会给我们每人发一张免费的饭票,当是过节的礼物了。
于是几个玩得好的同学,就会相邀晚上一起去食堂大吃一顿,有钱的男生还会去买几瓶啤酒,那时啤酒在我看来,可是高级东西,我都没喝过的。
第一次喝啤酒,李奶奶挺不习惯的,在心里默默吐槽了一番,这啤酒真难喝。想到这里,李奶奶笑了起来,仿佛看到了当时还是年轻人的她,和一帮年轻的朋友们,在那个年代最珍贵、热闹的回忆。
后来国庆变成了7天,但大家都分散在了各地,再没能聚在一起大吃一顿。去年大学同学聚会,还说起了国庆聚餐的事情,大家都很怀念。
九十年代
和爷爷去茶馆,他聊天,我看表演
今年26岁的张琳(化名)是湖南常德人,从小就是被爷爷带着的她,对国庆最深的印象也来自爷爷,那时我才十岁左右吧,对于放假,出游完全没有概念,但我记得,每到国庆,爷爷都很高兴。因为国庆节,爷爷喜欢去的茶馆里,就会过来许多老朋友。
爷爷喜欢喝茶,一高兴就喜欢带着张琳往茶馆跑,那时的茶馆是真正聊天喝茶的好地方,不是现在大家理解的茶馆了。
张琳记得,爷爷最喜欢去的茶馆在一条小巷的最深处,清净的小巷,就属那一处最热闹,花五毛钱就能在茶馆里坐上一天,带点麻花和瓜子,茶馆里总是吵吵闹闹的,有时去迟了,连座位都没了。
而张琳自己,最爱跟着爷爷去茶馆的原因,是舞台上的表演,那时我还听过老艺人唱戏,我就端着一碗茶,蹲在地下听,可好玩了,有时老板会免费送我一碟吃的。
舞台上咿咿呀呀唱的什么张琳已经不记得了,但她却记得,自己小时候能去茶馆的机会不多,但国庆节爷爷一高兴,就一定会带自己去。
因为那一天,爷爷的好朋友都会来到茶馆,一起聊聊近况,而张琳就又可以自己在茶馆里看表演了。
后来张琳没有再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去茶馆的机会也少了,后来读了大学,有次再和爷爷说起常去的那家茶馆,才知道早就已经关门了,现在常德大街上,再也找不到我记忆中的那种老茶馆了。
文章来源:扬州晚报(记者姜涛 慕相中 尹晓维)、红网 (记者王诗颖 陈露菡)
微信编辑:苏杭
文章精选:
【微阅读】为啥越休息越累?原来这才叫休息(科学家揭示的正确休息方式)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