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当中秋遇上国庆,你会想起哪些美好的诗词?

Hello,小可爱们大家好~ 我是LILY老师,首先在这里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快乐!

每年中秋佳节,在你的家里,会安排哪些活动或是有哪些小小的仪式来庆祝节日呢?或许你的父母整日里都在为工作奔波,你也在为学业奋斗,所以家里只是象征性地买几块月饼来过这个节日。但是,就是这个被有些小可爱忽视的中秋节,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那么,中秋节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吃月饼,又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美妙的诗词呢?下面,LILY老师就为大家普及一下。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你对中秋节更多一分了解,同时为你的节日增添一点点温度。

中秋节从何而来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说法颇多。

有说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关。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天子春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拜月,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于是祭月活动就逐步传到民间。到了唐代,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的节日。

也有说与农业生产有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农历八月是整个秋季的中间,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中间,所以又被叫作中秋。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传下来的习俗。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如今,中秋节历经沧桑演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国家的重视。

中秋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中秋节祭月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传统民俗之一。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会摆上圆圆的食物,比如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等,大家会依次祭拜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有不在家的,也要为他留一份,表示阖家团圆。

吃月饼是全国各地过中秋的标配。吃月饼不仅在于吃,更寓意着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我国许多地区还有中秋节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

另外,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中秋节习俗。比如:许多地区的猜灯谜、北京等地的供兔儿爷、浙江一带的观潮、湖广一带的燃灯、广东佛山的玩花灯、香港等地的放天灯、南方多地的烧瓦子灯、南京的吃桂花鸭、江西婺源等地的游火龙、四川多地的打粑、山东诸城等地的祭祖、山西潞安的女婿宴、侗族的偷月亮菜、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寻月、德昂族的串月等等。

中秋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我们都喜欢吃各种各样口味的月饼,但是为什么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月饼呢?

其实,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哦,原来是这样。)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哈哈哈,原来我们今天多口味的月饼来源于此,你都吃过哪些奇奇怪怪口味的月饼呐?)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确实还是月饼比较好听,杨玉环真是聪明,难怪是唐玄宗的最爱。)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如果现在卖这样的月饼,你会买账吗?)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有关中秋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以下这几个传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

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吞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便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时,你用面粉做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了。翌日,后羿按照嫦娥的吩咐去做,嫦娥果然由月宫飞来,夫妻团圆。

吴刚伐桂

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西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中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上,命令他砍伐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仙人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对吴刚进行惩罚。

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说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它每天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作成蛤蟆丸,服用此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这些与中秋、明月有关的传说故事,你都了解了吗?

古诗中的月光

从小到大,我们领略过许许多多有关月亮的诗句,你背过哪些有关月的诗句呢?在古人的笔下,月亮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古人为什么如此偏爱月亮呢?

咏月光之美——自然的月亮

无论何时,皎洁的月光,洒在宁静的夜晚,当满世界都流动着宁静和安详,无论是有心赏月,还是无心赏月的人,都会感受到月光之美。

刘禹锡在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下的月光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绘的月下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就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安宁美妙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唯有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如此宁静优美的景色。

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传达了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惜月光之伴——浪漫的月亮

自嫦娥奔月传说后,浪漫便成了月亮的符号。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采,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最早写浪漫的月亮的诗篇,要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皎洁的月光下,佳人的舞姿那么美妙动人。

众所周知,月和酒是李白一生的伴侣。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问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独创。读《月下独酌》,我们能走近一颗孤寂而高傲的心。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最常用的祝福语。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弟弟苏辙,对人间饱受离别之愁的人表达美好愿望。把酒问月,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索人生的意义。

怀个人之情——情感的月亮

月亮出现在古代诗人的诗作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的情怀。

李白的《静夜思》是妇孺皆知的思想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游子思乡的文字,没什么作品比这20个字影响更大。

其实,在咏月的古诗中,像这样的好诗比比皆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都是古人咏月的佳作。诗中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乡愁、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的梦想,是美好的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

好啦,各位小可爱们,你们那里庆祝中秋都有哪些习俗呢?快来和小伙伴们分享起来吧!LILY老师期待看到你的痕迹哟~ (^.^)

《初中必背古诗文诵读手册》和《高中必背古诗文诵读手册》已上市,喜欢古诗文的小可爱们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作者简介: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朱立莉,就是很好记的LILY哦~ 目前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科语文(硕士在读),曾在公立学校教授初中语文,在北京新东方、新东方在线教授高中语文。关于语文学习,如果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欢迎留言,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倾听~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802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