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无论多远我们都在伊犁锐角等你
散文欣赏

五十多年前作家笔下的新疆故事
——我的读书笔记(一)
作者:悠然居士
1964年7月,我分配到距乌鲁木齐800多公里的伊犁一个叫幸福农场的边境农场——那时只叫幸福农场,叫63团那是后来移交农四师的事了——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从上初中开始,我的学生时代就有爱读书好逛书店的喜好。那时光顾最多的是乌鲁木齐资格最老也是首屈一指的最大书店南门新华书店了。我现在的藏书中,还有百十来本购于那个时期的图书摆放在书架上,成为那个时期珍贵的纪念。
一下子来到这个偏远陌生的农场,看来这喜好就只能退居二线了。
到场部没几天就发现,这里居然也有一个小小的新华书店:幸福书店!门面儿并不算大,一幢土平房辟出一间来就是小书店的所在,也就二十来平米吧,几个简易的书架和桌面上摆满了图书。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小书店里面的图书种类不算多,但当时的名著和流行畅销图书这里基本上也有。打那以后,这里成了我时常光顾的地方,虽然工资不高,但那时的书价也相应便宜,所以爱读书的我,见到自己心仪的书籍,那是毫不吝啬的。
当年我在幸福书店购买的图书,书的封底都盖有一枚独具一格的售书章:一本翻开的书本图案上,镌刻着幸福书店四个字。时至今日,红色印泥的图案字迹,虽然度过了近60年悠悠岁月,但看起来依然鲜红如初,成为极具纪念意义的标志。这些珍贵的书,除了少量几本不慎丢失外,其余大都保存完好。



我在幸福书店购买的图书,最主要的有:长篇小说类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上下册),冯德英的《苦菜花》,王汶石的《黑凤》,柳青的《创业史》;诗歌类有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散文类有《天山路》;还有几本被称为小人书的连环画,比如《鸡毛信》、《东郭先生》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那里我有幸购买了一本郭沫若于文革中出版的精装本《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10月北京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定价2·30元),尽管我对作者在本书所持的扬李抑杜观点不能苟同,但通过该书了解唐代两位大诗人的人生轨迹,抑或是了解作为大学问家大文豪的郭沫若何以写作本书及当时的思想脉络,甚至作为一部具有收藏价值的特殊版本,能在一个偏远的中苏边境旁的农场小小书店买到手,应该是很幸运的事。






本文我想专门说说那本《天山路》,就当是我的读书笔记吧。
此书32开本、新疆人民出版社于1965年8月出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25000册,定价0.60元。



该书的封面设计为毛德慧,在白色背景上,左边是并排耸立的绿油油高大的白杨树,往右侧依次是绿色的条田,高耸的高压线铁塔,奔驰的火车,远处是绵延的天山,天山之上是高远的天空,有两只雄鹰在翱翔。白杨和田野被五彩缤纷的花海组成的花边簇拥着。总之,新疆的主要景物特色安排得井然有序,繁杂而不凌乱,丰富而又简略,图画以绿色为主基调,突显了新疆绿洲的主色调。在此背景上,天山路三个黑色宋体字赫然印制在白色的高远的天空上,十分醒目。更值得称道的是,设计者把挺拔的白杨树和花海向左延伸,跨过书脊,越过封底约三四公分,使封面、书脊、封底连为一体,突显了新疆土地辽阔广袤的特点,可谓独具匠心。我以为这设计者水平之高,就是放到现在也属封面设计装帧的上乘之作。

《天山路》是由中国作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编的散文集。该书的内容提要写道:本书选辑的文章都是介绍新疆山川风物和美丽如画的社会主义新风光。有我国边城伊宁市和在戈壁滩上建立起来的新城石河子建设新貌的介绍;有帕米尔高原、巴里坤草原、塔里木河两岸、葡萄沟、察布查尔等农牧区的新貌介绍;有全国闻名的葡萄瓜果、著名的核桃介绍;有久负盛名的和田地毯和田玉及沙漠里的胡杨林、布伦托海的鱼等山川景物的介绍。而写作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比如袁鹰、李般木、宋彦明、谈风、宋政厚、欧琳、权宽浮、李魂等等,其中不乏文学界大腕儿。
这本书收有17篇散文佳作,分别从不同侧面讴歌了上世纪新疆各族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团结互助,合作友爱,亲如兄弟,共同建设和保卫新疆这个好地方的动人事迹。由于本书已成那个时期反映新疆风貌和发展变化专著的绝版(今后不可能再版),其中作家们笔下描写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有可能行将淹没在流逝的时光里,所以笔者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现在再次翻开这本57年前新疆出版的散文集,从作家们忠实记录的动人故事中遴选出几个典型的故事,呈现在爱中华爱新疆的读者面前,就算是借花献佛吧。
如今新疆的交通已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飞机,火车,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村道,已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呈现在世人面前,昔日库尔班·吐鲁木骑毛驴上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愿望已成为历史,如今你想要全疆、全国乃至全世界漫游,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已成为现实。
可是,千百年来,在新疆苦难的土地上,只有沟通南北的崎岖小道,年年月月,朝朝暮暮,只闻驴蹄得得,驼铃当当。她虽有绿洲的瓜果飘香,有充囤盈仓的粮棉,然而这一切都不属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他们的生活依然是食不饱腹,衣不遮体。浩瀚戈壁中,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但它们只能深藏地下,等待着财富的主人。1949年,终于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平解放,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
一切都这样美好,但就缺一条,各族人民期盼早日把铁路修到新疆。1952年的国庆节,当西北各族人民欢庆建国三周年和天(水)兰(州)铁路通车的喜庆日子里,毛主席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号召: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于是新疆境内不通铁路的历史从此改写。新疆各族人民心里该有多高兴啊!
那么,修建兰新铁路中遇到了哪些艰难的历程,出现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呢?作家李般木的《千年古道驶铁龙》一文有生动详实的记录。这里我转引文中的一个故事(为方便叙述,所引故事都有一个标题,标题为笔者所加,用【】表示,下同。)你就可以管中规豹,略见一斑了。
【独手奋战工地的战士完希未】
在解放军某部支援修路的工地上,曾经有个独手奋战的共产党员完希未,他在解放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用剩下的一只手来修铁路。领导不让他来,他说:这是新疆第一条铁路,我非去不可!来到工地,让他管材料登记,他还觉得不过瘾,白天抽空用一只手给小铁轨拧螺丝,给斗车上黄油;晚上,他又烧水、打信号,忙个不停。当工程紧张的时候,他要求下班里劳动。连长问:你一只手怎么挑土装土呢?他说:我从报上看到,四川有位残废军人,一只手学会了弹钢琴,为祖国人民演出,难道我连这些粗活都不能干?第二天,他就出现在路基工地上。(引自该书第15页)
正是有独手英雄这样的修路战士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兰新铁路才能由蓝图变为现实。1962年12月9日,随着长鸣的笛声,兰新铁路全线贯通,全长1903公里的铁路竣工,与全国各地铁路连接在一起,新疆从此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
说起新疆的石河子新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民能真切了解石河子,除了到石河子旅游,参观那里的军垦博物馆,去实地考察,去切身体验之外,那就是到历史资料包括书籍中去搜寻。在这本散文集中,有一篇作家鲁南的《石河子新城巡礼》的散文,作者以访客的身份实地到石河子考察和亲身体验感受,再现了石河子50多年前的前世今生。且看此文中的一段故事吧。
【八人拉犁气死牛——军垦第一犁的创举】
1950年初,冰雪未解,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就开到玛纳斯河两岸。当时的石河子,既不是城镇,也算不上乡村,一共只有五六户人家。周围荒草没人,芦苇遮天蔽地,(现在二十三团农场所在地乌拉乌苏,即蒙语芦苇之海的意思。)野猪、狼狐横冲直闯,蚊蝇多如烟云。战士们都住在芦苇搭的棚子里,司令部是在几间地窖子里。大风一来,草棚子被吹得一干二净,战士们就再搭。吃的是水煮麦粒,盐水当菜。出去开荒的时候,常因广阔的苇湖、荒草而迷路。白天,战士们高声呼唤取得联系,夜晚收工,司令部就在一棵老榆树上挂一盏红灯,当作目标。
在生产劳动上遇到的困难比生活上的困难更大更多,他们每人只有一把军用小铁锨或者镐头。但是任何困难也吓不倒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参加过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的老红军和老八路,率领年轻战士,披荆斩棘,克服重重难关。他们用机枪上的准星和标尺来丈量土地,找来废铁打成犁铧。下面这首流传至今的打油诗,就是战士们顽强劳动的生动写照:
一牛拉犁哈呼哈呼,
战士拉犁又说又笑。
八人拉犁气死牛,
芨芨草搓绳不用愁。
冬天,为了建设石河子新城,战士们到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天山上伐木,做建筑材料。他们个个都像小老虎,来回二百多里,拉着又粗又重的木材,越峡谷,渡冰河,你追我赶。在漫长的道路上,到处冰雪飞迸,歌声、口号声响成一片。
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农场,战士们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在每套军装中,他们曾省去一顶帽子,上级发的津贴费也舍不得用,几乎全部换了拖拉机。(引自该书第34~35页)
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就是这样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大无畏气概,才能在荒凉戈壁上建设起一座现代化的军垦新城,以及一个个现代化的国营农场,这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堪称奇迹。
对了,在建设戈壁新城的过程中,参与建设的人民解放军节衣缩食,省下军衣军帽,捐出津贴费,支援军垦事业,在那个特殊时期并非只有石河子才有,在新疆凡是有解放军军垦的地方都有。可以这么说,在新疆,几乎凡是带七一、八一字样的工矿企业,几乎都是人民解放军节衣缩食捐出来的,比如新疆人耳熟能详的七一纺织厂、八一毛纺厂、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等等都是如此,这样的创举,成为中国军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彪炳千古!
让我们离开石河子,向西,到伊犁河谷看看吧。
本书有一篇由作家欧琳撰写的散文《你好,察布查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西部,地处伊犁河以南,天山支脉乌孙山脉的北麓,与伊宁市隔河相望。欧琳以边疆的粮仓、察布查尔大渠、友谊之乡三个小标题生动地描述了察布查尔的沧桑巨变,其中有些史实我还是看了此书后才第一次知道,现在撷取其中的一朵浪花以飨读者。
【察布查尔的由来】
察布查尔原来叫宁西县。解放后,在1954年3月17日召开的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锡伯族自治县时,才根据锡伯族人民的要求,废除宁西县名,而以他们最喜爱、最引为自豪的察布查尔大渠的名字作为自治县的县名。……
察布查尔大渠代表了锡伯族人民的精神,写满了锡伯族人民的历史。在嘉庆年间,锡伯族人选择了在如今察布查尔大渠附近的乌孙山以北的河谷盆地作为新的垦区,并着手开挖察布查尔大渠。不幸,由于种种原因,屡遭失败,但为了生存,又决不能半途而废,因为它是锡伯族人民在新疆存亡的生命线啊!当时有一位名叫图伯特的锡伯族人,深知这条大渠的重要性,便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立誓要把它修成。他这种一心为人民的义举,得到了大家的拥护,然而却遭到了统治锡伯族的官僚和贵族们的百般刁难和阻挠。他们知道广大人民积极支持着图伯特,自己无力挫折图伯特的决心,便上书坐镇伊犁的将军府,以图陷害。图伯特知道后,面无惧色,以全家人的头颅,保证七年完工,如七年之内修不成这条大渠,满门抄斩亦无怨言。这样才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正式动工修渠。图伯特组织了四百民工,亲临工地指挥,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整整奋战了六年,他采取边挖渠边耕种的办法,终于在嘉庆十三年修成了这条横贯全县的察布查尔大渠。
从此,大渠两岸历代荒芜的原野上才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繁荣景象。锡伯族人民歌颂这条大渠,赞美它,把它比作自己的母亲,当成民族的骄傲。察布查尔大渠不但养育了锡伯族人民,而且灌溉两岸维、哈族人民的土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图伯特的功绩,在大渠龙口和他的故乡——七牛录等地,建立了图公祠堂。今天,图公祠堂已经成为察布查尔县的名胜古迹了。(引自该书第77~78页)
如今,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更是插上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发展的翅膀,成为伊犁河谷最富庶最繁华的宝地之一。没有前人种树,后人哪能大树底下好乘凉呢?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昨天我到附近的万达广场爱家超市买大米的事,超市的粮油货架,货品琳琅满目,其中的大米,东北大米几乎占了一统天下,但就在其中一个货架上,赫然摆放着一袋袋伊香牌大米,旁边有个牌子上写着:新疆本地大米。走近一看,产地果然是察布查尔县六十八团!一看价格,比东北大米还便宜。超市工作人员一叠连声介绍说:这大米不比东北大米差,价格也不贵,买的人多了。于是毫不犹豫提了一袋放到购物车上,回来做了一顿米饭,果然是米粒晶莹剔透,味道馥郁醇香。能在新疆吃到新疆产的大米,特别是伊犁察布查尔县的大米,这在过去想也不敢想,而现在却是寻常事。新疆米泉,还有察布查尔,都是新疆著名的水稻产地,其中察布查尔更是后来居上,而察布查尔大渠功不可没!

说完了伊犁的察布查尔,该说说它对岸的伊宁市了。
该书有一篇专门描述新疆的边城伊宁市的散文《无限深情话伊宁——寄给一位远方的朋友》,作者是著名作家宋彦明。
伊犁,我太熟悉了,伊宁市,我也不陌生。我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九个年头,尔后又陆续回去过十几次。因而对伊犁和伊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作者笔下的伊犁和伊宁,让我颇感亲切。比如文中描写伊犁的地理环境这个段落,我几乎可以背下来:
伊宁,是我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坐落在祖国最西北部的伊犁河谷的中心地带,它的周围是田连阡陌、一望无边的肥沃原野;沿着伊犁河溯流而上,便是逶迤千里的草原。伊犁河,这支来自天山雪峰的河流,像一条矫健的蛟龙,穿过险巇的峡谷,流经苍茫的草原,再越广阔的田野,一路上千曲万转,汇集了千山万壑湍急的溪水,不断壮大自己。当它带着草原的气息和田野的惠风奔向伊犁时,已是一条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大河了。
怎么样,这一气呵成的生动描写,但凡到过伊犁或者在伊犁生活过的人都会感到很熟悉吧?
再看作者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伊宁市市容市貌的描写吧:
伊宁啊,一排排高高的白杨树,雄伟挺拔,像是身着甲胄的战士,护卫着各兄弟民族的幸福生活:那一条条活泼跳跃的溪水,淙淙鸣响,穿遍了整个城市,像是要把人们劳动的新创造,迫不及待地传向四方。大街上熙熙攘攘,百货公司里更是热闹非凡;绿色的公共汽车,忙忙碌碌地把工人、干部送走,把刚放学的红领巾接回;而这时在幽静的庭院里安坐的维吾尔老人,只有熟透的苹果落地的声音,才能引出他走出葡萄架。(引自本书第20~21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多次去伊宁市,也曾在四师师训班所在地师子校进修培训八个月,食宿都在师子校,对伊宁市有过近距离接触。看了作者笔下对伊宁市市容市貌的描述,感觉很是亲切。我在去年伊犁锐角发表了一篇回忆性小文《1971:四师师训班的那些往事》,文中我对上世纪70年代的伊宁市最初印象也作了一番描述。我是这样写的:
那时的伊宁市,没有多少高楼大厦,但有不少俄式风格建筑,它们那彩色铁皮房顶分外抢眼,与更多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一起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醒目。更醒目的是,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两旁,大都种着高大的白杨树,树下是潺潺流淌的渠水。杨树的躯干又粗又直,粗如水桶,直如刀削。有维族老乡在门前两棵杨树之间夹上一块木板,久而久之,木板嵌入杨树肉身中,成为一个结结实实的树桌。杨树的叶片正面为绿色,背面却泛白,微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绿白相间的树叶簌簌发抖。白杨树上有不少乌鸦窝巢,它们以此为家,呀呀地叫着,粗哑,嘈杂,人鸟和谐共生,活得倒也逍遥自在。

如果把前面我引述的作家宋彦明对伊宁市的描述与我这段合起来看,那么或许对热爱伊宁市希望进一步了解伊宁市的朋友,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伊宁市会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吧。
那么,伊宁市的街道呢?它有怎样的变迁呢?不着急,继续跟着作者看看吧。
老伊宁人都知道,伊宁有一条街道叫英阿瓦提街,但你不一定知道它的前世今生。我也是看了宋彦明这篇描写伊宁市的散文后才知道的。下面请听作者的讲述:
【英阿瓦提街的变迁】
英阿瓦提街有一个从坎坷到平坦的过程。在旧社会,这里的土岗上,分布着稀稀落落的小土屋,饥饿、疾病和恐怖时刻威胁着这里的二十多户居民。他们经常找不到零活干,揭不起锅盖;全市的垃圾都往这里倒,成了苍蝇、蚊子、老鼠繁殖的场所。历来的反动统治者都在这里杀害反抗他们统治的革命者,午夜的枪声常常把人们从梦乡里惊醒。
解放后的十五年,这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破烂肮脏的坑洼地带,变成了三条路相连的平坦街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尘土不扬,杂草不生,道旁的白杨树叶随风飘飞,树荫下太阳的光点,斑驳移动;宅院里果树、花草郁郁葱葱,葡萄架下,花地毡上,母亲晃动着摇床催孩儿安然入睡。这是怎样的变化啊!它是不断聚拢来的一百七十多户维吾尔、回、满、汉、乌兹别克族的居民,用一千多双手创造出来的!这条街的居民,由于都有了固定的职业,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愁吃穿了,于是他们填平了所有的坑洼,盖起了房屋,他们还购置了自行车、缝纫机、闹钟、绸缎被……生活向他们敞开着大门,他们决心把肮脏和贫困一样扫荡干净。他们全体动员,修补、洗刷、打扫,把街道收拾得明净透亮。一九五八年,英阿瓦提街被评为全国模范卫生街。……一九五八年以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卫生模范街的光荣称号。……英阿瓦提街有了这样一些热爱生活的人,怎能不发生变化呢?街道变了,当然也应该有个相称的名字啊,于是英阿瓦提——新繁荣这个名字,在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六日,正式命名了。英阿瓦提表达了人们的心愿和向往,从此以后,它就更加崭新繁荣了!(引自该书第24~25页)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作者从英阿瓦提街一条街道的变花概括了伊宁市的沧桑巨变。当我们今天迈步在新时代更现代更繁华的伊宁市大街上的时候,或者在美丽的伊犁河谷漫游的时候,英阿瓦提街是一定不能忘却的,察布查尔大渠也是不能忘却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本只有143页定价只有0·60元的《天山路》,荟萃了当代著名的十七位作家撰写的十七篇描写新疆的美文,笔触所及天山南北的广大区域和新疆的方方面面,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新疆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时代变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在57年前,十七篇美文全部都是作家们在新疆实地考察参观之后写成并结集成书的,又经新疆本土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成为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它如同产自新疆本土的葡萄瓜果一样,散发着浓郁扑鼻的芬芳,浸润着人们的心田,谁不喜欢它谁不欣赏它呢?但它已成绝版之书,不可复制,为此我将它从我珍藏的书柜里翻出,将其中的几个值得重温、值得记忆、值得传播的新疆故事摘抄出来,并加上我的理解,奉献给亲爱的读者朋友。
新疆,你若前行,便是中国的历程;
新疆,你若屹立,就是中国的脊梁;
新疆,你若讲述,就是中国的故事!
(2021年6月21日夏至日,完稿于乌鲁木齐新馨美寓小区悠然居)
本期编辑:天下白

作者简介:
邬郏郁,自号悠然居士,生于蜀地大巴山,长于新疆广袤地,为第二代兵团人。少年时就读于兵团机运处子校(今兵团二中),1964年中师毕业后自愿到四师63团子校任教,9年后调回乌市,继续教书。
爱文学,好读书,喜绘画,尤爱看小人书。退休后侍弄花花草草,居然花繁叶茂;游走山山水水,还觉腿脚利索。时不时弄笔作文,挥笔作画,虽全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倒也自得其乐,自我感觉过得充实,仅此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伊犁锐角编辑部
总编:何金良
主编:单守银
编辑:郭静 天下白 和鸣 大侠

投稿须知:(上下滚动阅读)
感谢大家对伊犁锐角的厚爱和信赖。为了更好地为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朋友服务,敬请你们仔细阅读投稿须知,给与积极配合:
1、稿件一律投到邮箱,为避免你的稿件丢失,微信不再接收稿件和图片,如果你还不会邮箱投稿,请你向身边的朋友求得帮助。发送时,稿件和图片请不要粘贴在信纸上,稿件和图片要分开发送。大文件可以压缩后用超大附件发送;稿件用添加附件发送;多图和视频文件可以压缩后用超大附件发送。
2、因转换麻烦又无端增加编辑工作量,不再接收QQ空间、笔记体、美篇、PDF等非文件形式的投稿,应转换成Word文档、文本文档或WPS模式发送到邮箱。
3、如果是新作者投稿,请写明作者姓名并添加总编微信:ylsjhm1949,便于以后联系和发放赞赏。
4、伊犁锐角是原创平台,杜绝抄袭行为,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一个月内不见刊稿通知,方可另投其他平台。
5、作者应认真创作,立意鲜明,语言精练,故事精彩,严把作品质量关,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稿尽量避免错别字,你多一分努力,大家阅读时就多一分快乐和艺术享受。
6、从2023年元月起,读者赞赏超过20元,70%按月发给作者,30%用作平台维护费用。当月不足20元的作者,往后延续,以后累计超过20元,按照70%再与发放。
7、投稿邮箱:按照你稿件的文体投入以下邮箱
何金良(收稿:小说、视频、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邮箱:466196539@qq.com
郭静(收稿:散文、诗歌、朗诵作品)
邮箱:2439160885@qq.com
天下白(收稿:散文、诗歌、朗诵)
邮箱:497900564@qq.com
投稿者必读 伊犁锐角 2023.1.12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81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