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小时候背诵过、抄写过的学生守则吗?
不说谎、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自觉排队……你长大后依然能做到吗?当道德教育与现实情境发生冲突,你是否会更多告诉孩子怎么才能不吃亏?
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扣错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好后面的扣子会很难。
言传身教与5+2=0
安徽合肥的许旻陪女儿参加幼儿园亲子运动会,收获的却是好大的感慨。
她注意到,孩子单独参与游戏时都能遵守规则,而家长参与的亲子互动游戏中却会弯道超车。比如‘小脚踩大脚’游戏,小朋友应把脚完全踩在家长脚上,听到指令共同前进。可有的家长就是为了赢,抱起孩子往前跑。最后,作弊的家庭反而带着奖品开心回家了。
许旻担心,孩子会觉得钻空子、不遵守规则能得到好处。孩子的规矩,大人却做不到,谈什么言传身教?
她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学生守则里写着红灯停绿灯行,但家长牵着孩子一起闯红灯;大人要求孩子言行礼貌得体,自己在生活中却常常爆粗口……
当道德准则和现实境遇发生冲突时,是该坚持是非曲直,还是教孩子如何变通圆滑?成为许多家长的纠结所在。
同样生活在合肥的霍一鸣说出了当代家长的普遍困惑。霍一鸣的儿子就读于市重点高中,成绩优异,是父母的骄傲。唯一担心的是他性格太软弱,别人说什么信什么,这性格以后走上社会肯定吃亏。可我每次教育他不能太心善时,内心也很矛盾。
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赵雪菊说,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子女起着最直接的示范教育作用,如果父母表里不一,会产生极坏的教育效果。
采访中,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提到了德育5+2=0现象:在学校老师教5天,孩子回家过2天周末后,教育效果就被打回原形。
比如老师每天布置的给父母倒杯水等例行作业。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小,反而制止孩子完成。湖南省慈利县象鼻嘴村幼儿园园长苏攀说起来,一声叹息。
浙江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说,一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家长虽有德育的意识,但碰到实际选择,就在道德准则与实际受益之间摇摆。这种冲突反映了家长自身的道德困惑,也是社会转型期种种‘道德困境’的真实反映。他说。
在几位受访专家看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教育观被过度关注,家庭教育陷入能力焦虑未来焦虑,忽视潜移默化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润物无声的价值观培养。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后期矫正会事倍功半。
上墙容易入心难,德育不能抽象化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无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学校开展的品德教育不同程度存在抽象化、突击式、形式化等问题,使得道德规范入眼,但难入脑入心,孩子们往往记得住,做不到。
我们的德育中,还是没有充分考虑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接受方式,有很多孩子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和口号。比如,一些地方的小学生守则提出‘增强法律意识’,低年级孩子难以理解此类概念,应当有更直观的解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安徽省淮南市一名小学班主任陆维告诉记者,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老师读读教材,成了最轻松的副科之一。
陆维说,目前学校的教学楼墙上、教室内都挂有名言警句及学生守则,但仅仅这些,最多只能入眼,难以入脑、入心。
不久前,关于该不该用《弟子规》教育孩子,成为网上争论的话题。批评者说,这是封建糟粕,灌输奴才思想。支持者说,这部流传已久的书,特别注重对孩子视听言动的教育,对立规矩、养习惯很有操作性。
陆维认为,去除《弟子规》中糟粕的内容,从行为点滴来教育孩子是可取的。比如,中国人礼仪规矩中就有户开亦开,户阖亦阖——去见长辈,门开着,离开就开着;门关着,离开前就要关门。道德教育需要创造一定的形式感,当下亟需令人眼睛一亮、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刘永胜直言,不少学校的德育仅仅停留在抓几大主题教育,国庆节讲爱国,教师节讲感恩,还有环保教育等等。这些都很有必要,但德育是细水长流、百涓汇融的工作,仅靠大的主题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在从事教师职业26年的孔英伶看来,一些学校习惯搞突击式、运动式德育,重形式而轻内涵,缺乏持续性。
储朝晖认为,为了体现重视,很多学校单独成立德育处。德育本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现在单独成立一个机构,非德育教师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职责,德育留给德育处来做,反而造成了一种割裂和架空。
智育成才 德育成人
不少教育界专家和老师指出,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素质教育多停留在口头呼吁,实际中推行的多是应试教育。
改大纲,改教材,改授课方式……这些年努力推崇‘德育生活化’,但效果并不理想。安徽合肥基层教育工作者唐心华直言,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仍是升学率。
陆维说,比如德育课一般只能坚持半学期,每当大考临近,统统要为主课让路。升学压力之下,许多家长也只关心分数。常听到家长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成长中、日常生活中应当建立的诚信、责任、谦让、尊老等价值观,在宠溺和重压下被弱化,道德教育生活化被打折扣。
唐心华介绍说,一些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有个女孩在学校非常乖巧可爱,但我在家访中发现,她习惯性地对家中父母老人粗声大气、颐指气使。
智育让孩子成才,德育让孩子成人。
专家指出,如何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实际上与社会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赵雪菊建议,全社会都要建立常态化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营造积极向善的环境,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道德选择。
孩子的眼睛是个摄录机。要求孩子怎么做,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她说。(记者张紫赟、袁汝婷、余靖静、程迪、丁静)
来源:新华网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83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