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各位家长,开学一个月之后国庆小长假就要来了,终于又迎来了与孩子共处的时间。但在疫情形势的压迫下,一直与孩子待在家里难免会出现大眼瞪小眼的沟通境遇。作为家长的您,心里一定充满了期待与慌张。那么在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该用怎样的沟通策略去接住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呢?

|接纳变化的孩子
不同阶段的孩子遇到的挑战有差异,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面对急剧的变化。中学的孩子处在心理断乳期,家长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越来越注重外表,喜欢起一些你觉得奇怪的文化,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

你不习惯,其实他也很迷茫。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去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旅游,而可以信赖的向导却临时有事放了鸽子,举目无亲,眼前是迷人的风景更是未知的各种风险。此时此刻的你,为了避免伤害是要装做一副常到外国旅游老练的样子,还是要畏畏缩缩面对各种挑战?对于孩子,装作老练,你会看到一个跛脚的大人,畏畏缩缩你又为他的表现感到失望。

|在沟通上接住孩子
一、同理心谈话,接住孩子的情绪,建立牢固的亲子联结。
青春期是依赖和独立的矛盾体,看似叛逆的少年,看似要用力的把父母推开,其实此时期,害怕、迷茫、困顿是他们常出现的情绪体验,因此更需要得到大人的陪伴与支持。在沟通时真挚的眼神、简单的点头回应,就足够让孩子感到温暖与被理解。
另外,我们可以少一些先入为主的判断,不做评判,多一些倾听,在具体沟通的事件当中多用孩子的语言做总结,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现阶段最真实的情绪和渴望。例如当孩子说了一件跟不上课程的困扰事件时,你可以总结:我听到你刚刚说现在自己完全跟不上课程,作业也很多完全写不完(总结事件),我感受到你已经很努力了,现在也有一些失落(接纳情绪),你很想马上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吧(看见渴望)。

二、角色转换,你—信息转化为我—信息。
孩子在还小的时候,家长几乎掌控孩子生活的每个细节,而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定的自主性,或许你也会因为这些自主性感到失落,但是请接受要长大的孩子,他依然爱你,但他也正要成为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的沟通应当点到即止,尤其在发生冲突时,不妨拒绝命令式、指挥式的沟通,使用我—信息沟通方式,更具引导性地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举个例子,当孩子晚上12点还在玩手机时:
不良沟通模式:
控制型:都几点了,你马上给我关手机睡觉!
威胁型:再玩手机,以后放假都别想再碰手机。
嘲笑型:你看你难怪比不上别人,都这个点了还在玩手机。
评判型: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以上都是你—信息的沟通模式。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上班摸鱼被发现了,老板这样对自己,我们会有怎样的心情。而我—信息沟通模式则给了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本身;表达父母的感受;指出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行为本身:当你晚上12点后还在玩手机。
家长感受:我感觉很焦虑。
实际影响:因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加重近视, 我不得不带你去重新验光配眼镜。
三、鼓励性言语沟通,发现孩子优势。
家的作用,是给孩子合理试错的底气,让孩子明白即使在外边闯得再狼狈也总会有一个地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也是自信最重要的来源,而自信能够帮助孩子勇于面对失败,面对不完美,即使身处泥沼也能明白自我的价值,从而发展成自尊自爱的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理念: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家庭教育更应当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所以,请放下对孩子过度的期待,放下唯某某论的理念,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学会赞美孩子。

最后附上我们学校梁小翠主任关于学会赞美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发现孩子优势,帮助他成长为自尊自爱的人。

END
图文:梁子豪
编辑:林素娴
审核:王明阳、郑新铭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84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