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于高中。
我们先来看一首多数人都很熟悉,也是孩子们常背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现在如果说,来,先读一遍,读完了吗?好,开始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三五分种之内能不能背下来。背下来之后,过一个星期,不复习的情况下,凭空回想,看看还能不能记得住。
最关键的是,背的过程中,你的体验怎么样?你背得轻松、顺利吗?背得开心不开心?
又或者,是不是看一眼就不太想背?
如果你背不下来,或者背得不开心,又或者干脆根本不想背,那好,不着急,我们先不背,先来一起看看这首古诗到底说了什么。
其实它就是孟浩然去老朋友家做客之后,很开心地写了一篇日记。
过故人庄——过,此处可以理解为探望、拜访。题目很简单,很随意,就是到老朋友家去做客。
题目不复杂,开篇也是大白话,就像在闲聊。
有的人约朋友来家里做客,不大会约。比如我的一位同事一次在和朋友打电话的时候,提到让朋友来家里,他说:你愿意来就来,后来朋友没来。其实他没有不好的意思,也不是不愿意让朋友来,只是这句随口的邀请,显得不那么真诚。
但是孟浩然的这位老朋友不一样,邀约看似随意,但其实他特别热情,且诚意满满,并没有因为是相熟的老友就在细节上忽略、怠慢。
怎么看出来的呢?
朋友是先备好了丰盛的农家饭,然后才向孟浩然发出了邀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就是老朋友。具,就是准备、置办。鸡黍,字面意思就是鸡肉和黄米饭。古人认为黄米饭是上等的粮食,所以就算单是鸡肉配黄米饭,在当时的农家,也可以算是对客人很隆重的招待。当然这里的鸡黍,你也可以理解成丰盛的饭菜。
老孟欣然应邀。
正式进入朋友家之前,老孟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了朋友家所在的这个小村庄的美。怎么美呢?先看稍近处的景,整个村庄被绿树围绕着。我们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眼看去,四周围一片绿荫,太好看了。但是,还不止于此,再望远一点,村庄的外围,青山横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就是环绕。郭,就是村庄的外墙(古代的城墙分内外两层,内为城,外为郭)这个斜字用得格外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对儿恋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女孩子斜靠在男孩子肩膀上,呈依偎姿态。这个斜,好像就为我们呈现出一种依偎状——青山偎着城郭。
绿树对青山,村边对城郭,合对斜——工整的对偶,自然而然毫不费力也毫不刻意地就勾勒出非常美好的景致。
如果是带着孩子读,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着这个画面,画一张画。
看过了村庄好景,下面就该进入到朋友的家里了,所以后面一句写的就是做客时的情景。
老友对坐,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菜园,喝着小酒,闲话农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轩,就是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就直接能看到谷场菜园。桑麻,从字面意思理解,种桑养蚕取茧,种麻取其纤维,是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经济活动。同时,桑麻,也可以泛指农作物或者农事。
酒足饭饱,老孟要回去了。分别时,一对儿老朋友约定好,等到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再来,一起赏菊饮酒。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也没什么特别的主题,就是很简单的一次老友相聚。虽然简单,但是读起来,清新,自然,能感受到一种很舒服很惬意的美好。
我们再把全诗简单、快速地顺一遍:
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邀请我去做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我赴约路上所见之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我在朋友家做客时的情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要回去之前下一次的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你看,它每一句和下一句都是紧紧相连的,是有时间顺序的——应邀赴约,路上欣赏了村庄好景。接下来我就到了朋友家,开着窗户,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回去之前,我们约定好了下一次相见的时间。
理解了每句话甚至每个字的意思,也记住了这个时间顺序,再背这首诗,相对就会容易很多。不用刻意地死记硬背,只要按着顺序和意思一句句细细想,自然地就能顺下来。而且背下来之后,相比于单纯的死记硬背,不容易忘。这个过程,也不像一个字一个字干记生背那么痛苦。
同时,还可以诗画结合,开发想象力,学习一些写作的技巧,并且习得一种生活的心态。
如果说这首《过故人庄》相对比较熟悉,那么再来看一首不如这首这么熟的,同样用这个方法,看看能不能在相对短的时间理解并记忆。
还是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先看题目,夏日点明了季节,是夏天。南亭在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是老孟的一位老朋友,姓辛,在家排行老大,所以称他辛大。就像我们说猴三儿,一般就是指老侯家的三小子。
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夏天在南亭想念辛大。
孟浩然是一位闲散人,这种闲散,更多的是心境,他活得比较淡然,比较佛,我们从他很多诗中都能看出来。这一首也一样。
第一句先让我们知道了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傍山的夕阳不知不觉地从西边落下去,池塘边的月亮,慢慢地升起来。这是夏日里,一天当中,暑热逐渐散去,相对凉爽的时刻。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光就是傍山的夕阳。忽西落,就是好像一转眼就下山了。池月,就是池塘边的月亮。渐东上,就是从东边一点一点升起来。山光对池月,忽对渐,西落对东上。
我们重点看看忽和渐两个字。
当然,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个很正常,这里我说说我的理解。为什么山光西落是忽,而池月东升是渐?
所谓闲处光阴易过。正因为很闲散,很轻松,所以一天转眼就过去了。如果这一天很难捱,很辛苦,简直度秒入年,那不可能会有忽西落的感受。就像我们盼着下课,盼着下班,两三分钟都觉得分外难熬。
渐东上,说明这个过程不是被忽略掉的,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月亮早已经升起来了。渐,是一个过程。而能够有时间,有心情,去关注到月亮的东升的过程,也进一步说明了老孟同志的悠然自在。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夏日可畏,所以是忽落,而月儿可爱,所以是渐上,写出了一种心理上的快感。这个就按个人理解即可。
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起来了,这时候池边很凉爽。我掐指一算,老孟同志应该是沐浴过了,所以他把头发散开着,乘凉。在那时候,男同志们要在头顶上盘发髻,用簪子簪上。李白的狂热粉丝杜甫,就曾经写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般人来讲,白头发,掉头发,两件事儿赶上一样,已经够闹心了,老杜挺惨,都赶上了。白头也就罢了,还搔更短,多烦人。这是无关的闲话了。
乘凉嘛,那肯定要把窗户都打开呀,然后舒舒服服地,叭嚓一躺。
我天,老孟你到底过得是什么神仙日子?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开轩就是开窗户,这句基本都是大白话,就不需要逐字解释了。
躺着乘凉,这时候啊,荷花的香气飘来,竹叶上的露水滴在水池上,吧嗒、吧嗒、吧嗒,发出微小但清脆的响声。竹叶上的露水滴在水池里,这个声音不可能特别大,但是当时的环境想必很安静,所以老孟听得就很清楚。这里是嗅觉和听觉相结合。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句也基本是大白话,句子的意思已经明白了,也就不需要再逐字解释了。
沐浴之后,披散着头发,闻着荷香,在靠水的地方乘着凉,露水滴落在池塘里的声音嘀嗒嘀嗒滴,真好听。舒服的环境,闲适的心境,加上露水落池塘的声响,让我们的老孟同志升起了弹琴的欲望。但是弹了吗?没有。为什么不弹,我简单粗暴地分析,可能是躺得太舒服了,懒得动。但是老孟本人并不承认,他说,是因为啊,没有知音欣赏。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欲取,就是想要去取,但是还没去。因为想到弹琴,就希望有个知音能欣赏,但是现在没有,那弹着多没意思,还不如躺着。
于是,这时候他就想念起了老朋友辛大。你看,老孟想起老辛,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原因的,因为想弹琴又没有知音,有感于此,才起了辛大。
这一想啊,妈呀,还不是一般的想,想得老孟啊,半夜都还在想,梦里都还在想,也不知道辛大打喷嚏没有。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当然就是半夜。
你看这首诗,也是有顺序的,非常连贯。
先说明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升。
这个时间里,他散着头发,开窗躺着乘凉——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乘凉之中,闻着荷香,听着露水嘀嗒——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此情此景,真想取琴来奏,但又苦于无知音——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由此想念起这位老朋友,想得不得了——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按着这个顺序,脑海中勾勒着当时的画面和场景,自然而然地,就能背下来了。
既然说到了孟浩然,就再提一下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不觉晓,就是睡了一个大好觉,一觉睡到自然醒,天亮了都不知道。
我总觉得自己工作以后,尤其是近两年,就没睡过一个真正的好觉。真正的好觉,不是能睡着,也不是睡的时间长可以睡懒觉,而是心里踏实。没有一件事挂在心上,心里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惦记,开开心心地,身心轻松地,醒到自然睡,睡到自然醒。
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孟浩然就拥有这样一个好觉。
为什么呢?仅凭这一句春眠不觉晓吗?不是。
你看他后面接着说的,处处闻啼鸟。
我们现在早上一般被闹铃叫醒,甚至有的人还经常被单位的电话叫醒,孟浩然不是,他是在清晨的鸟语中舒适地醒来。
我们现在完全听不到鸟叫吗?不是。
我醒得一般比较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窗外就会传来阵阵鸟鸣。即使偶尔醒得较晚,也能听到鸟鸣。清晨的鸟鸣,非常清脆,也很欢快。那时候外面一般还很静,鸟鸣声会更加衬托清晨的那种静,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即使我们不是在林中、在山里,也能在清晨的鸟鸣声中感受到同样的意境。
但是,其实我们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到它。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醒来,意味着一天的日程就要开始了。我们可能要赶着吃早饭赶着上学、上班,也可能要赶着给孩子喂奶,赶着送孩子去幼儿园,赶着送孩子上学……我们的心里可能还惦记着这一天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待办,所以我们听不到鸟叫。
不是鸟没有叫,而是大多时候,我们没那个心情和时间,躺在那儿,静静地听窗外鸟鸣。
慵懒醒来的孟夫子,听着窗外的声声鸟语,人还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这时候他想的是什么呢?不是时间来不及了,不是上学上班要迟到了,不是学习不是工作不是孩子不是这一天所有的待办以及内心的种种烦忧……而是回想到昨夜在睡梦中听到的阵阵风雨声,不知道外面的花落了多少啊?
舒舒服服地醒来,懒散地醒着觉,躺在那儿,听着鸟鸣,心里惦记着外面的花落了几朵……这个男人,你真的是很可爱也很会活。
《春晓》的部分,是我昨天的一篇知乎想法中写到的,里面还提到了另一首我很喜欢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里就不再复制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篇想法中看看——
由此也可见,读古诗词的意义,绝对不是简单的背诵。
有时间有机会的时候,家长可以选一个清闲的清晨,陪着孩子,一起躺在床上,听听窗外的鸟鸣,聊聊外面的花朵。这是让孩子学着生活。
不静静听一场风雨,不会知道什么叫风雨声,不听一次清晨的鸟叫,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清晨醒来听着处处闻啼鸟的美好——让孩子能够有耐心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生活,学会发现生活里细微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就是他们读古诗词的意义之一。而当一个人真正读懂了一首诗,甚至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而爱上了一首诗一首词,他自然而然就能背出来。
比如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小侄子起夜时,外面正在刮风下雨,我就带着睡眼朦胧的他在窗边听,告诉他这就叫夜来风雨声,他从此就记住了。
在任何环境中,在任何细微小处,都能观察和感受到美好,哪怕很平常,哪怕微不足道,哪怕不为多数人所关注所喜爱,但都能从其中发觉珍贵、收获喜悦,是我认为的,作为一个人,最可贵也最重要的能力。
这是诗词能给孩子的,也是诗词能给我们每一个人的。
再回顾一下今天提到的孟浩然的三首诗,忽然就觉得,老孟过的日子,才是真正向往的生活呀。
最后要说的是,可能我的一些理解和解释,和有的朋友的理解不大相同。没关系,很正常。诗无达诂,按自己的理解就好。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