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张连起: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们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饮酒、登高、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书画

近现代·马公愚

此为马公愚魏碑中堂。

马公愚(1893—1969),名范,字公愚,近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家。书家时32岁,作品为早期习作,取法赵之谦。

释文:

山色溪光夕照中,

九秋风景画图同。

看来只觉村名误,

乌桕万株不见枫。

宋·无学祖元

此为宋代高僧无学祖元行书横幅题诗,纸本,纵26厘米,横64.8厘米。

释文:

重阳九日菊花新,

高揭青帘接远宾。

又觉晚来风色好,

不知落帽是何人。

张大千·《重阳登高图》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这幅画中山头有一位古装老人,正站立于一巨大盘石之上,登高望远,似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画面上山峰巍峨,重峦叠嶂,庙宇庄严,风景独特。构图严谨,气势磅礴。

陈枚·《月曼清游图》

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也极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在清廷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再现了宫廷嫔妃们九月重阳赏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谢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日齐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

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

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

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

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杨衡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沉醉东风 重九(元)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十二月月令图九月》清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同)

古人认为九属阳数,重九即为重阳

秋菊、持醪。除了赏菊饮酒,从王维名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亦可知登高、佩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头戏。

九月九登高的习俗大概萌芽于汉代。其缘由大致有三:

一是登高消灾远祸的祈福;二是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三是重阳在季节上临近秋冬交接,人们登高野游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迎春相对应。

古人重阳登高,实际上更像是秋游。不单爬山,还要观赏山上的秋叶野花,并饮酒吃肉,尽兴而归。

隋代孙思邈《千金方·月令》写到: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农耕文明秋季里的节庆若追本溯源,大多与作物丰收相关。

早在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就有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整个农历九月,传统节庆活动的基调一般都是祈福庆祝秋收,自然免不了宴饮为乐。

孟浩然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也写到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足见古代重阳节登高秋游之况味。

唐代时,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赏菊、宴饮、秋游、佩插茱萸、敬老祝寿……这些习俗在不断传承延续中,变得愈发热闹丰蕴。

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也极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画家们也常常以重阳赏菊为题材绘制作品。在清廷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再现了宫廷嫔妃们九月主要活动就是重阳赏菊。重阳菊花也成为画家们笔下的重要题材,例如清代张同曾的《菊花图》、李苦禅的《重阳佳节菊花开》等都是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

清代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九月重阳赏菊

清代 张同曾 《菊花图》

李苦禅 《重阳佳节菊花开》

在历代画家们的画菊作品里,很多题跋也会提到重阳节。明代徐渭在他的花卉图卷中就题有:忽报街头糕五色,西风重九菊花天的句子。清代吴昌硕在一幅菊花图上也题诗曰:荒岩寂寞无俗情,老菊独得秋气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同时,菊花也被人们称作延年益寿的花,有很多画菊花的中国画作品都题为长寿,齐白石有一幅作品就题为延年益寿,画的就是菊花。另外,齐白石93岁那一年,画了一张《重阳生日》给生于重阳的夏衍先生庆生,画面内容也是菊花。

明代 徐渭 《花卉图卷》

清代 吴昌硕 《菊花图》

齐白石 《延年益寿》

齐白石 《重阳生日》

清初画家石涛写《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一画。画中,两们友人席地而坐,面对着窗外的园子,远处的高山,喝着酒拉着家常,回忆着远方兄弟。

清代 石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

书法名家笔下的重阳

汉·曹全碑

汉·张迁碑

晋·王羲之·集王字圣教序

晋·王羲之·普觉国师碑

晋·王羲之·黄庭经

南北朝·魏碑

唐·怀素·千字文

唐· 欧阳询 ·千字文

唐 ·孙过庭 ·书谱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宋·米芾·蜀素帖

元·鲜于枢·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元·赵孟·六体千字文

元·赵孟·楚辞远游

元·赵孟·三清殿记

明·陈道复·古诗十九首

明·董其昌·临十七帖

明·董其昌·自题临古

明·祝允明·岳阳楼记

晋·王羲之·集王字圣教序

晋·王羲之·普觉国师碑

晋·王羲之·黄庭经

南北朝·魏碑

举报/反馈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972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