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成就。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首诗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鉴赏本首诗描写音乐的的多种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三、过程与方法:

《琵琶行》选自人教版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反复吟诵,深刻理解诗意,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作为高一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课文,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可为今后的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2.介绍背景

白居易29岁中进士,后来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缺,而难于指言者,辙咏歌之,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

白居易担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求抓捕刺客,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后又因别的事件,再贬为江州司马。江州是蛮瘴之地,司马是闲职,他的被贬本来是冤案,政治上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偶遇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使他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佳作。

三、文体知识

行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再后来成为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称行的比较多,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属于古体诗,音节格律自由,不受限制。本篇的题目意为诗歌包含《琵琶行》这首诗和前面的序言。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预习检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有感情,带节奏。(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

湓(pén)浦口 娼(chāng)女悯(mǐn)然 贾()人 迁谪(zhé)声声思() 东船西舫(fǎng) 钿(diàn)头 憔悴(qiácùi)管弦(xián) 虾蟆(há ma) 教坊(jiàofǎng)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 zhā)

2、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划分诗歌节拍。

明确: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五、基本内容理解

1.分析结构:

朗读全文,思考,全诗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部分: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部分: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重闻琵琶青衫湿)

2.诗歌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和诗人

3.是什么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音乐

4.本文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

明确:三次,第二、五诗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展示琵琶女的形象和生活变化的关键词(矜持,京城——浔阳,琵琶技艺高超,年轻貌美——年老色衰,贵族子弟争相讨好——委身商人守空船)请学生齐背第三段琵琶女自叙经历,教师关注学生的神态和口型大致把握学生课后背诵情况。

2.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含义,此句后,诗人说相逢何必曾相识,那是什么让诗人和琵琶女相识?(基本上学生应能答出琵琶声音乐等)音乐有声,文字无声,可诗人却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出了有声的音乐,今天我们就走进文字,来品品这优美的琵琶声和无声胜有声的语言。(板书:琴声)

二、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1.寻声以下六句中几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2.第二段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空缺处。

答案:①大弦嘈嘈如急雨②轻柔尖细(委婉缠绵)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④悠扬婉转⑤幽咽泉流冰下难⑥激越雄壮、高亢激昂⑦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3.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4.诗人根据音乐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②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乐声渐起,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便将弹奏时的神态与自如的动作、灵活多变的指法,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读者面前。③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无声胜有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④收尾阶段: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白两句结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精彩的琵琶演奏,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那么地忧愤、哀怨、凄楚、苍凉,对整个音乐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6.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的典型形象。

2)手法:诗人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3)评价: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但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高考链接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什么意思?这种演奏在《琵琶行并序》中是怎么体现的?

2.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应该怎样理解?在《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这样情境的句子是哪两句?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琴声的音响效果。《琵琶行并序》中,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的姿态,用急语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描写来写音响效果。

2.写出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不觉天色已晚的情态和当时的景色。《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写这种情境。

2.想一想,你熟悉的古代文人中,谁找到了自己的本心了呢?有谁在漫长人生旅途中,丧失本心了?

举例:

王安石,屹立官场,推行变法,虽败不悔。

孟浩然,出仕不能,归隐不甘,无所适从。

五、总结写法

1)用具体的比喻以声写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显示乐声的粗重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中一个落玉盘显示乐声的清脆圆润。幽咽泉流冰下难中一个冰下难显示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水浆迸刀枪鸣显示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如裂帛以形象比喻突出乐声的凄厉。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表现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也由此把难以欣赏的音乐变得亲切怡人,从而扩大了欣赏此诗的读者群体。

2)用具体的比喻以形写声

大珠小珠落玉盘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视觉形象,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比喻是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比喻在诗歌中的。

六、主题小结: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七、课堂总结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夜,无辜遭贬谪的白居易浔阳江头送客偶遇同样处境的琵琶女,感慨万千,于是有了传扬后世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这一佳作,聆听诗人的心声,感佩他的伟大,而当年在长安的高官显贵那么多,都有谁,我们所知寥寥。人生成败怎样界定,请同学们自己思考。

、作业布置: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反思

在《琵琶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前三课时的内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主要原因是问题简单,只要结合注释梳理字句即可回答,但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重点字词的积累,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注意。第四课时的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白居易描写音乐的高妙之处,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对于课文第二段的把握不足,另外,以练笔形式呈现文中的音乐描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翻译原文的水平,这个问题在以后的练笔中要注意,注重提示学生练笔不同于翻译。

举报/反馈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5252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