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愫舍汉字学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周语》曰:驷见而陨霜。」
下面从文字学的角度讲讲霜、降二字。
先说「霜」字。
「霜」字在现代辞典中的解释是: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对「霜」的日常理解。但如果翻开《说文》——
霜,丧也。成物者。从雨相声。
我们先看「霜」字的形构——从雨相声,它是一个形声字,其形符为「雨」,与天气有关的字多以「雨」为形符。其声符为「相」,而「相」字在《说文》中——
相,省视也。从目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
段玉裁注: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
根据「章黄学派」中黄季刚先生之「形声字之正例必兼会意」的观点,我个人理解,「霜」以「相」为声符,第一取其「彼此交接」之意。何物交接?阴阳交接也。
当然,阴阳交接也可以成雨,成露,成雪,正如《大戴礼》所说: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此外,「霜」以「相」为声符的第二个取意——取其「察视」意,也就是很仔细地观察,很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的微细的「霜」。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见解,那我们来看看先儒从声音的角度又是如何解释「霜」的——
许慎说:霜,丧也。成物者。对于当时人们熟知的事物,许慎在《说文》中不作表面的解释,而作更有深度更有含义且用字简洁的解释。比如这个以「丧也。成物者」来解释「霜」字。
段玉裁在注释中说:以㬪韵爲训。即用与「霜」字叠韵的「丧」字训释「霜」。
刘熙在《释名·释天》中也说: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而「丧」字在《说文》中——
丧,亡也。从哭亡。亡亦声。
段玉裁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谓。……凶礼谓之丧者……云不忍言死而言丧。丧者,弃亡之辞,若全居于彼焉,己失之耳,是则死曰丧之义也。
「丧」字本义是「亡也」,也就是「不见了」,与现在的「失踪」类似,之所以用「丧」来解释「死」,是因为古人不忍心说亲人死了,只说他们不见了,与我们现在说「那个老人前段时间走了」是一个意思,这是一种字义的引申。
回到「霜」字,以「丧」解释「霜」,一来点出了「霜」字读音的来源,二来以「音义同源」可知,「霜」的出现表示有东西要「亡了」,要「不见了」。
那什么东西不见了呢?我个人认为是「阳气」不见了,因为阳气开始藏入地下,于是万物就显得没有「生机」,所以刘熙说:物皆丧也。其实不是说万物都死了,只是阳气被收藏在内,待来年春天生机降临又会重现。
许慎在「丧也」后面再补充一句「成物者」,又怎么解释呢?
段玉裁在注释中找到《诗经》里两处与「霜」有关的诗句,分别是:
《豳风》:九月肃霜。传曰: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
《秦风》:白露爲霜。传曰:白露凝戾爲霜,然后岁事成。
「霜」的出现,表示万物进入收缩、收藏的状态,然后一年的事情就接近完成,即所谓的「岁事成」或「岁功成」。
稍微小结一下:「霜」是指阴阳二气在接近地面相交而成的微细冰粒,它的出现预示着万物由收转入藏的状态。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5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