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到来之时,冬季也不远了,古代文人往往将心灵的思索寄托都写在诗文之中,这涉及到情志养生的问题。
那么他们在在霜降之时有哪些感想呢?
《岁晚》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赏析: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和自然草木融合在一起,将近来的多年的失意和无奈都倾诉其中,认识到人过中年,岁过秋,一切都将归于本源,原来那种别井离乡的困顿心境逐渐平复,开始将随遇而安作为此时的信念了。最后这句话,讲人生苦短何必舍易求难! 其实这不是对生活和生命的退缩,而是一种渡尽苍伤之后的彻悟。
《赋得九月尽》
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赏析: 元稹是和白居易一个时代的诗人,他在这个霜降节气之后,用着写实的笔法描绘为了深冬到来的准备,以及不再陷入到顾影自怜,愁是悲秋的境界之中,这对于秋季养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秋季不能过于悲伤,心情郁积,否则容易加重肺的疾患,影响身心健康。
《谪居》
白居易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赏析:这是白居易失意时候写下的诗文,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仕途不顺,怀才难遇的痛苦,以及自己为了这些严重衰老和疾患一身的痛苦。他将这一切和霜降的节气结合起来,就像是大火烧毁了松林,寒霜毁掉了满地的春花。但他认为这也是不能避免的,这莫非也是天意,在上天面前,个人的那点痛苦又能改变什么呢? 也只能蛰伏起来,生存下去,以待来春。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词非常著名,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途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这词提倡的是养气,养浩然大气,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要不能失去这种气节,才能适应未知的前途。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 ,千骑 卷 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古人素有秋猎的风俗,这是苏轼一次秋猎的内心写照,豪气冲天,令人震胆,对于很多生活忙哭压力大的现代人而言,缺乏的就是这种聊发少年狂的激情,更缺乏矢志不渝的壮志豪情,长期的情绪压抑,对健康和事业的发展都很不利。适当的集体活动,出游和有挑战性的项目都能改善这个节气的身心健康。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5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