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匆匆不过时间的脚步,总感觉秋天才刚刚到来,殊不知现已至霜降。
人间有四季,四季有其象,春天将世界唤醒,将人们的心点活;而秋天却又让世界变得肃静、澄澈,给予人们以心灵上更深的体悟。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说,过了霜降,秋天便意味着要结束了。
霜降始至,万物渐凋,天地看萧瑟。也正是因为霜降,秋天才多了一份独有的魅力。

说霜降,读秋天,须品古诗词。那么在本期,我们不妨从刘禹锡的一首诗中,来感受霜降彰秋的大美。
刘禹锡的这首诗,格局高大,意境醉人,用最美二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的这首诗特别,当然是因为刘禹锡特别。比如,当别人都在为名利所曲膝于权贵的时候,刘禹锡却能吟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凛然佳句,真是可爱又可敬。
有人说刘禹锡是真傻,但是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真性情、真气节的体现;如果不傻,他就不是刘禹锡,如果不傻,我们也看不到如此富有精气神的诗句。
这首《秋词二首·其二》也同样很刘禹锡,虽然看似写景,却也依然见证了作者的胸襟与品格。

据记载,《秋词二首》是刘禹锡被贬后所写,这里的第二首尤其适合霜降之季来品味。
诗的首句干净清透,一笔写出了秋天的鲜明气息:山明水净夜来霜;山和水显得格外明净,晚上的时候,已经有霜的痕迹了。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的物象,把秋天霜降时节的特点予以充分体现。
秋天的时候,气温下降、气候干燥,所以空气中少了雨气带来的朦胧感,而取代之的是一种一眼万里的通透。所以人们也经常会说,秋天的天空是最蓝的,秋天的山水是最朗澈的。
明净夜来霜几个词通过视觉带动感觉,首句一出,我们已然看到了秋天的神貌,也嗅到了秋的呼吸。
作者笔下的镜头一转,又一个丰富的世界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数树深红出浅黄;树木的颜色由绿砖黄,在一片浅黄之中,有几棵红色树叶的树显得甚是显眼。
黄、红属于秋天的专有色彩,而作者也是抓住了这一特点,临摹出了一幅属于金秋的画面。无须用太多的词语去做修饰,这种几近简述的方式,就足以诠释一个美字。
与首句相比,这一句的描写更明朗、亮丽一些,这就是色彩所带来的效果,也是色彩所彰显出的生机与活力。纵然木叶已秋,但是它们同样能以特殊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生命迹象。读这样的诗句,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如这彩色的树叶一般,是恬淡、宁静而又明朗的。

绝句最精彩之处,往往都被安排在后两句中,我们来看刘禹锡是怎么处理转合环节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登上高楼,直觉清凉的秋气逼来入骨,秋天真的不像春天那样会使人轻浮若狂。
作者在前一首中曾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赞美了秋天。而在赞美秋天的同时,作者将春作为陪衬,以此烘托出秋的美好。
从布局方法来看,前一首先情后景,第二首则是先景后情,而这后两句所抒发的情感,也自然是对秋的喜爱与赞美;其中,作者同样将春拉过来作对比,借春之华丽衬秋之清丽。一个清字道出了秋气的清凉与干净,也道出了作者心灵与品德的高洁。
刘禹锡能够在人生的逆境中,将众多诗人笔下的秋天写出别样的意境,能够扭转众多诗人笔下的那般凄凉与暗沉、消极与惨淡,让诗散发出激励人心、洗涤灵魂的魅力,真可谓是百里挑一的好诗,不愧被人们称为秋天中最美的诗作。

霜降始临秋见骨,朗吟高处不知疲;各位看官,当读完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后,相信你也被其中的精气神所感染、被秋天特有的神采所吸引。那么,如果你也喜欢此诗,如果你还有其他特别的阅读体验,不妨在评论区聊一聊。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5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