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关于端午节读后感集锦96句-节日文案-文案

呐喊端午节读后感1

本文的主人公方玄绰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他既是一个高等学府的老师,又是一个官场上的小官吏。这样他的性格就有了两面性,既同百姓一样对“欠薪”这一行为十分痛恨,心中暗含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又极力维护官家,甚至在做讲座时为官僚做辩解。他既清高,又懦弱。当索薪大队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肯出面;当生活中的场景使他愤愤不平时,他却用他的”差不多”学说来搪塞,他自以为很是辩证,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好方法,实际上,这是他不敢与恶势力斗争的懦夫举动。他的释然真正意义上却代表着他的逃避与无奈的变通。当欠薪由于他人的努力发放了,他也可以厚着脸皮地拿到手中;当发放欠薪需要亲领时,他又放不下他的身段,久久不肯去,直到山穷水尽时,他才低下他那自视不清高的头。他是一个教师,是一个知识分子,原本应是思想进步的,但他却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他既反对买彩票这类新兴事物 ,却又有对此的驻足和踌躇。可见在他身上的饿戏剧性和矛盾。

呐喊端午节读后感2

《端午节》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本篇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

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败。对政府的官员,如方玄绰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无情的讽刺。

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

【拓展延伸】

《端午节》赏析

【第1句】: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

【第2句】: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第3句】: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第4句】: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

端午节感想作文500字1

临近端午节前夕,孩子们听到要过节都高兴的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幼小的孩子们都等着大人们包粽子,讲故事。而我们也将人世尘俗抛掷脑后,投入到节日的欢乐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节,我很想念屈原前辈。屈原是谁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楚王时期有一个人叫屈原,那时他怀着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荐,可却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绝和抹杀,最后,楚王因不耐烦将他逐到边疆,后来,屈原觉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钟爱国家可没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罗江。那个地方的人觉得他很伟大,为了纪念他,他们不想让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鱼吃粽子别吃屈原的尸体,后来称这一天为端午节。这一天便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你们听了故事一定很感动吧!其实我也感动的一塌糊涂呢!

可是听了这个故事,我虽然敬佩他,但我觉得,他不应该就这么结束自己,是个人就会有不足之点,他肯定也会有不足之点,他应该继续学习和改正他的不足之点,从而改变的更好,而不应该因为一点挫折就当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这点而不去投江的话,他将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说起粽子的口味,每个地域的传统各异,每个家庭的习惯不同,每个人的喜好也各有千秋。有的人喜欢吃白白的碱粽,沾上浓郁的蜂蜜,一口咬下去纯纯的美味;有的人喜欢黑黑的肉粽,装满莲子、香菇、鸡蛋、卤肉,丰富的口感让人心满意足。这还仅仅是粽子界最常见的两种口味,市面上还有五谷粽、蜜枣粽、桂圆粽、蛋黄粽、豆沙粽,甚至现在还有香芒粽、榴莲粽、泡椒牛肉粽。当然,不管是甜的糯的,咸的Q的,还是重口味的,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感想作文500字2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煮蛋、包粽子、划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按我们这里的习俗,要在迁移个月左右腌一批鸭蛋,带到端午是在拿出来享用,而腌蛋用的泥经过我舅妈的改良,加入了一些补血补气的药材,这样腌出的鸭蛋不仅有营养,而且蛋黄还会有一股清香,吃起来既醇厚又适口。

而端午节有一个重头戏—包粽子,我们全家也毫不含糊。包粽用的糯米是“老上金”的砍价手,我的外婆选出的精良的糯米,价格低廉不说,颗颗饱满圆润,蒸出的粽子甭提多香了。但是包粽子不能光有米没馅儿啊!于是馅料就决定了一个粽子的好吃与否:甜香的豆沙馅;咸香的咸蛋馅;浓香的枣馅……。花样繁多的馅料让粽子的味道变化无穷。想想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端坐在桌前,吃着粽子,这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谈完了吃,我们再谈谈我们这的划龙舟,龙舟是将一艘船船头装上“龙头,船尾安上”龙尾“,船身则用颜料彩绘龙鳞。划行时一名船手击鼓,若干名船手划船,还有一位队长在船头前看方向,并为队员呐喊助威。比赛时两船相争,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

我们这照惯例还要在门上贴上剑兰,斩断一切不好的事物。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了我们这的人对端午节的尊重和重视。

端午节感想作文500字3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在古代,人们防止水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包粽子丢到湖里喂鱼。

那么屈原是谁呐?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被逐出郢都。(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人们听说屈原投江了,便跑到江边,往江水里仍许多粽子,以免江里的鱼把屈原的尸体给吃了。屈原升天以后,玉皇大帝便将屈原封为“江神”。因为屈原投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以后人们每年这天都包粽子来纪念屈原,这就是现在的端午节了。

看完屈原的事迹,让我想到:屈原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我们要学习他行廉志洁的优良品德,学习他的坚韧不拔,学习他的宏伟气魄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端午节是我们纪念爱国主义先辈的重要节日!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1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2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3

精彩。何为精彩?何处有精彩?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变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发现“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从来都会忽略身边的那些小事,从而错过它们有可能带给我的惊喜与欢乐。

不过,从我开始与这篇文章起,我不会再与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过了,因为《端午的鸭蛋》正让我体验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长篇大论的“精彩”,让我的味蕾上都残落着咸鸭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4

《端午的鸭蛋》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的特点。一是口语色彩浓厚;二是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魅力;三是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对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优秀读后感5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的家乡高邮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端午的鸭蛋》等许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满腔的热忱,向人们介绍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能够感觉到,在作者小的时候,过端午节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在手腕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挂在帐钩上,贴五毒和符子,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放黄烟子熏五毒,用黄烟子写草书的“一笔虎”,午饭吃“十二红”的菜,特别是从煮熟的鸭蛋中挑出淡青色的挂“鸭蛋络子”,什么时候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掉,再用洗净的鸭蛋壳,在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里面玩。可惜我没有过过这样好玩的端午节。我们过端午节时好像和平时星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是要吃粽子,街上有一些卖东西的,好像也是百索子、香包之类的,但是爸爸妈妈从来也没有给我买过。

从《端午的鸭蛋》里,我还知道了高邮有名的特产——咸鸭蛋,还有成批输出的双黄蛋。作者介绍说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都冒出来了”。奶奶经常从老家带咸鸭蛋过来,蛋黄都是淡黄色的,但是我不喜欢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绍,我倒是觉得高邮咸鸭蛋一定非常好吃。什么时候我一定让爸爸妈妈带我到高邮去,顺便好好品尝一下高邮的咸鸭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7526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