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写一篇有关清明节的导游词

清明节的习俗以导游词形式

清明上河园导游词游客朋友们,包大人亲自出来迎接我们了,请随包大人一起入园吧。

我们面前的这幅手持画卷的雕像就《清明上河园》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

正史对张择端的记载比较少,但是野史的记载比较详实。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当时的张择端就是一位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

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

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传世神品《清明上河图》。

我们看他手中所持的画卷就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园是严格按照《清明上河图》,1:1复原的,《清明上河图》高

【第22句】:5厘米,横长525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它集中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节这一天都市与城郊百姓的种种活动,展现了京城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成为宋代风俗画的特异瑰宝。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这里是东京码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西起洛阳,北到北京,南至杭州,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汴河就是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往来的船只、运往皇宫的漕运、贡品,都要经过汴河运往皇宫。

在当时陆运不发达的情况下,汴河的水运无疑充当了今天的铁路运输角色。

也使得东京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之所以有7个朝代在此定都,也是看上了东京便利的交通。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汴河全长3800米,是复原的一段,那有朋友要问了:那原来的汴河呢

刚好在此我也解释一下刚才途中所说的“城摞城”遗址。

我们刚才经过的大梁门,重修时在大梁门北侧发掘出上下层层相叠的三层古马道,古马道就是在城墙边修的坡道,以供士兵骑马上城墙之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观呢

大家都知道,黄河开封段是地上悬河,河床比开封的龙亭公园内地地面高

【第11句】:49米。

在过去的800年里,开封段黄河决口120多次,开封城被黄河水淹过7次。

现在开封地下九米至几百米处依次可挖掘七座城池。

所以说,漕运的汴河、杨志卖刀的州桥、北宋的皇宫都在我们的脚下。

但是开封的泥土属于沙质土地,挖掘后城池可能坍塌,也因为技术不够完善,这些历史的遗迹仍然沉睡在地下。

游客朋友们,这座桥就是《清明上河图》最经典的虹桥,当年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来的最多的就是这里。

虹桥是北宋十大木拱桥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没有桥墩,全靠枕木搭建而成,因为汴河漕运非常发达,往来船只众多,为方便船只通行,所以没有修桥墩。

再看桥的两头,都有两个立柱,每个立柱上都立有一只鹤。

在古代船只没有动力驱使,全靠人力和风帆,为了省力,船公们顺风时就拉下桅杆,逆风时就放下桅杆,这些立柱其实就是古代风向标,鹤的翅膀讲究4钱八两之说,稍有微风,鹤就会随风摆动,鹤头指向的方向就是当时风向,再对照下面的十字交木仪,就很精确辨别当时的风向了。

好了朋友们,看完了《杨志卖刀》、《梁山好汉劫囚车》节目后,我今天清明上河园的讲解也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我们旁边就是东京夜市,大家不妨去品尝一下开封有名的小吃,十二点半我们准时在车上集合,谢谢

急求一篇清明上河园园内的导游词,有经验的导游快快指导一下,有哪些一定要讲的特别景点

清明上河园始建于1992年7月,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坐落于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园》为蓝图建造的,按照图中布局,采用宋代的营造法式,结合现代建筑方法,集中再现了北宋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

一千多年前,张择端把它从现实搬进了画卷,现在,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搬进了现实,徜徉其间,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游客朋友们,包大人亲自出来迎接我们了,请随包大人一起入园吧。

我们面前的这幅手持画卷的雕像就《清明上河园》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

正史对张择端的记载比较少,但是野史的记载比较详实。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当时的张择端就是一位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

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

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传世神品《清明上河图》。

我们看他手中所持的画卷就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园是严格按照《清明上河图》,1:1复原的,《清明上河图》高

【第22句】:5厘米,横长525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它集中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节这一天都市与城郊百姓的种种活动,展现了京城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成为宋代风俗画的特异瑰宝。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这里是东京码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西起洛阳,北到北京,南至杭州,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汴河就是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往来的船只、运往皇宫的漕运、贡品,都要经过汴河运往皇宫。

在当时陆运不发达的情况下,汴河的水运无疑充当了今天的铁路运输角色。

也使得东京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之所以有7个朝代在此定都,也是看上了东京便利的交通。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汴河全长3800米,是复原的一段,那有朋友要问了:那原来的汴河呢

刚好在此我也解释一下刚才途中所说的“城摞城”遗址。

我们刚才经过的大梁门,重修时在大梁门北侧发掘出上下层层相叠的三层古马道,古马道就是在城墙边修的坡道,以供士兵骑马上城墙之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观呢

大家都知道,黄河开封段是地上悬河,河床比开封的龙亭公园内地地面高

【第11句】:49米。

在过去的800年里,开封段黄河决口120多次,开封城被黄河水淹过7次。

现在开封地下九米至几百米处依次可挖掘七座城池。

所以说,漕运的汴河、杨志卖刀的州桥、北宋的皇宫都在我们的脚下。

但是开封的泥土属于沙质土地,挖掘后城池可能坍塌,也因为技术不够完善,这些历史的遗迹仍然沉睡在地下。

游客朋友们,这座桥就是《清明上河图》最经典的虹桥,当年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来的最多的就是这里。

虹桥是北宋十大木拱桥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没有桥墩,全靠枕木搭建而成,因为汴河漕运非常发达,往来船只众多,为方便船只通行,所以没有修桥墩。

再看桥的两头,都有两个立柱,每个立柱上都立有一只鹤。

在古代船只没有动力驱使,全靠人力和风帆,为了省力,船公们顺风时就拉下桅杆,逆风时就放下桅杆,这些立柱其实就是古代风向标,鹤的翅膀讲究4钱八两之说,稍有微风,鹤就会随风摆动,鹤头指向的方向就是当时风向,再对照下面的十字交木仪,就很精确辨别当时的风向了。

好了朋友们,看完了《杨志卖刀》、《梁山好汉劫囚车》节目后,我今天清明上河园的讲解也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我们旁边就是东京夜市,大家不妨去品尝一下开封有名的小吃,十二点半我们准时在车上集合,谢谢

写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要400字的,谢谢了

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号称“世界遗产”的丽江古城。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丽江古城。

也许游客们会问我,城门在什么地方。

其实,丽江古城是没有城门的,这是因为纳西族的头领(在丽江古城里面住着的人大部分都是纳西族的,所以头领的本人也是纳西族的。

)姓“木”,如果加上城门和城墙的意思就是“困”字了,所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建筑城门和城墙。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丽江古城中最有名的街道:四方街。

这条四方街如蛛网般交错的,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出路,这样说明这条四方街很繁华。

地面是由五彩石铺成的,所以非常坚固,如果你用脚踏上去,就会发出非常清脆的声音。

四方街上的客栈(酒店)都是没有相同的,如果你在客栈(酒店)上转几圈,你绝对会知道这些客栈的不同之处。

  游客们,丽江古城还有一个特别习俗,那就是放河灯。

放河灯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据说每天晚上黑龙潭的龙王会顺着河水巡游古城,放一盏河灯不仅能保护古城的平安,更能使自己和家人得到龙王的保护,而在今后日子里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听了这一个传说赶快放一盏河灯许一个心愿吧。

  游客们,丽江古城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们会喜欢这些景色。

欢迎下次再来。

明天(4月2日)我们学校要组织去清明节扫墓,我负责给导游致谢词。

谁能帮帮我啊~~~跪求

用你最诚恳的言语对他们表示感谢就行了,也不用太虚伪。

要由感而发

清明节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

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29545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