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的感言
《白事会》台词(郭德纲 于谦)
每年8月19日为“中国医师节国际医师节的确立:1842年3月30日这一天国Georgia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 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
他的妻子为了纪念这一成功,以3月30日作为庆祝日,延续使用下来。
各国为了表示对医生的感恩,逐步得到了推广。
但他的工作直到1848年才报道。
中师节的意义:医师,一个圣洁、平凡、伟大的名字,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了病人,仅仅不到300万医生,为13亿多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为了人民的健康,不论医患关系有多紧张、医闹有多恶劣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倾尽全力救死扶伤。
德不近佛者不为医,下一句是什么?
中国外科学奠基人: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求 向屈原致敬 500字作文
唉,真倒霉,怎么会在这里出丑呢。
下次在也不来这里买了。
我在心里暗暗发誓。
然后选了几样,交了钱,就溜之大吉,头也不敢回地跑掉了。
一出来,看见天色以晚,风又很大,我就加快了脚步。
忽然,在离小区不远处,我看见了一位老奶奶摔倒了,而旁边又没有人,于是我飞奔而去。
到了老奶奶那里,我使出吃奶的劲才把老奶奶扶起来。
老奶奶用她那粗糙的手摸摸我的头说:“小孩子,谢谢你,你真是一个乖孩子。
〞我说:“不用谢,老奶奶,告诉我你是怎么摔倒的呀。
”“刚才呀,我踩到了一个香蕉皮。
”“哦,那您以后要小心一点啊!天色不早了,您快点回去吧。
〞 真所谓〝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啊!我今天终于亲身体会到了。
望着老奶奶远去的背影,刚才那件丢脸的事早就被我抛到了天边。
虽然我一个人走在漆黑道路上,但我觉得身边到处都是温暖和光明。
歌颂医生的古诗词
作者:佚名我在上帝及公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于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水平,不做有损之事,不取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及家庭之秘密,竭诚协助医师诊治,不谋患者之福利。
--南丁格尔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她是一位坚强而充满智慧的女性,全身心投入到现代护理事业整整50年,为了劳苦大众孜孜不倦地工作,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她以悲天悯人的精神,奉献服务的热忱,以及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阅历,为人世间树立了救死扶伤的典范。
1820年5月12日,这个初夏晴朗的早晨,在意大利中部的历史名城佛罗伦萨,一对英国夫妇生下她们的第二个女儿,小宝宝美丽可爱,一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这个陌生的世界。
父亲威廉·爱德华和母亲芬妮·史密斯看着怀抱中的婴儿欣喜不已,为纪念孩子的出生地,他们给孩子取名为弗劳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南丁格尔的家庭是英国望族,家道富裕,世代行善,名扬一方。
幼年时的南丁格尔就有一颗慈祥仁爱的心灵,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家里饲养的各种小动物,她总是悉心呵护。
每当小动物受伤了,她总忍不住落泪并细心照料,给它包扎,让伤口慢慢愈合起来。
南丁格尔的父亲威廉·爱德华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谙熟数学,能熟练运用多种语言,不但精通古典文学,还精于自然科学、历史和哲学。
生活在充满知识、友善、优越、富裕的家庭里,南丁格尔自幼就勤奋好学,12岁,南丁格尔开始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以及历史、数学和哲学知识,在具有渊博知识的父母的循循善诱下遍览各种经典名著,南丁格尔的各方面的知识日渐丰富,并熟练掌握了法、意、德等诸国语言。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南丁格尔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名流、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地方绅士,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她常常与父亲高谈阔论,内容无所不包,从人生、哲学、仁爱到社会发展和妇女职业。
有时父亲外出,二人就通过书信来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南丁格尔的父母希望她发展文学、音乐才能,跻身英国上层社会,对此,年轻的南丁格尔兴致淡薄。
她在日记中写道:摆在我面前的有道路三条:一是成为文学家;二是结婚当家庭主妇;三是做一名职业护士。
1837年,南丁格尔的父母为了使女儿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用一年半的时间,她们全家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的湖光山色、文化古迹和风土人情给年轻的南丁格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旅行中,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参观当地的医院和慈善机构。
虽然她父母不希望南丁格尔成为一名护士,但他们允许她深入实地,了解医院和慈善机构的实际情况。
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笔记与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参观医院的过程中,对医院管理、卫生、建筑乃至病房设计和医生们的工作,南丁格尔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些成为她以后办学和管理医院的重要资料。
在法国旅游时,她结交了当地一些知名人士,特别是那些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
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年轻的南丁格尔对政治和人民大众的兴趣更浓,她尤其关心民众的疾苦,留心社会慈善机构,所有这一切更加坚定了南丁格尔在少年时代即怀抱的服务人类的信念和济世行善的意志。
回到英国后,南丁格尔发现英国医院的情形十分恶劣。
此时的英国,阶级分明,贫富悬殊,无论贫富皆对医药知识知之甚少,手足折断,就得切除。
那时的医院大多是一大间的通房,病床一张挨着一张,拥挤不堪,病房的地板上随处是污渍和血迹,并且臭气难闻,就是正常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难以忍受。
并且英国的护士大部分是那些粗俗、酗酒、邋遢的妇女,没有基本的护理常识和知识,不能很好地执行医疗任务。
南丁格尔认为英国需要像法国圣温森·戴保罗慈善院里的修女一样的人来照顾病人。
1839年,19岁的南丁格尔,已经成为一位美丽动人的大家闺秀,出落得庄重大方。
与她青梅竹马的表兄亨利·倪柯逊深深地爱着她,多次向她求婚,南丁格尔都没有答应。
在一次舞会上,亨利与南丁格尔的一段对白,说明亨利是多么希望得到南丁格尔的爱情。
亨利:我多次向你求婚,你到现在仍没有回答我,为什么
南丁格尔:我已屡次回复你。
亨利:但答案每次都不同,科伦,我爱你多年,我曾经对人说,我俩必会成为夫妻。
南丁格尔:不。
亨利:你嫌我俩是表亲,很多表亲也能成婚,我对你的深情可以消除你的疑虑。
南丁格尔:带给你疑虑的妻子不配你。
亨利:但我会一直求婚,直至你答应我。
南丁格尔:亨利,别这样,我会令你一无所有。
亨利:我会给你我的深情、名誉、安逸和美好的家。
南丁格尔拒绝了表兄亨利的爱情之后,为了宽慰父母,她潜心研读各种书籍,尤其是有关卫生健康方面的书籍,吸取有关卫生新知识、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她结识了查理·麦恩斯。
查理·麦恩斯英俊潇洒,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具有同情心,他对国会的一些议员漠视穷人疾苦十分反感。
从第一眼看见南丁格尔,查理就对她产生了好感,他们无所不谈,从济慈的诗歌到歌剧,从劳动大众的疾苦到医院的卫生条件。
共同的爱好和观点,使两颗年轻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一次南丁格尔邀请查理·麦恩斯与她的家人一起骑马远足,在途中,查理向南丁格尔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
南丁格尔告诉查理:你不了解我,怎么喜欢我呢
你只看到我人所共知的一面。
查理请求南丁格尔告诉他一切。
南丁格尔说:我17岁时,听到上帝的感召,他向我说话
查理问:上帝感召你什么
南丁格尔说:我不知道,因此我才苦恼,总之是不该沉于逸乐,该用我的天赋去奉献他人。
查理是南丁格尔倾心的男人,她称他为我崇拜的男人,两人前后相恋7年。
然而,南丁格尔深深地感到这婚姻不属于她,如果选择结婚,她将无法为世人服务,于是拒绝了查理·麦恩斯的求婚,决定独身。
当时南丁格尔已经29岁。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为此,她几乎伤心欲绝,情绪陷入低谷。
1847年底,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在友人的陪伴下南丁格尔游历罗马,访问了西斯汀教堂,瞻仰了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深受感动。
在她居住的房间里,一直悬挂着西斯汀教堂壁画的复制品,激励她将自己奉献给上帝。
查理·麦恩斯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身支持南丁格尔开创的现代护理事业。
南丁格尔旱年照片185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30岁,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30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
从此我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
遵循上帝的旨意,依照上帝的安排,投身护理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以完成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南丁格尔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锐意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从事护理事业。
但是她始终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1850年,在一位美国医生朋友的建议下,南丁格尔到德国凯撒学院学习护理。
在那里南丁格尔不但学习卫生与营养,而且明白护理不仅仅只是照料病人,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护理应该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理论框架。
从德国回到英国,南丁格尔与父母有一段难忘的对话。
母亲:你到德国有何目的
学到了什么
南丁格尔:伦敦穷人遍地,这儿虽然树木葱郁,环境优美,但背后……母亲:你有话直说。
南丁格尔:我们的朋友没有一个人肯帮助穷人。
母亲:你知道伦敦医院里的情形吗
南丁格尔:以前不知,现在知道了。
母亲:护士与医学生一塌糊涂。
南丁格尔:我们必须扭转众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待病人和护士的错误态度。
父亲:怎么才能做到
南丁格尔:自立榜样,不仅捐钱捐物,还要献身服务他人。
父亲:你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吗
南丁格尔:就是放弃一切,事实上我将善用上帝给我的一切,而不是喝茶聊天虚度光阴。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500英镑,支持女儿从事她喜爱的护理事业。
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赞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1号成立了一个看护所,开始实现她的抱负。
她强调:看护所以病人舒适为第一要素,重视护理人员的生活待遇。
无论男女,不分信仰和贵贱,只要有病就可以收容。
1854年8月,伦敦郊区的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自愿加入紧急救护队,为病人终日奔忙,照顾生命垂危的病人,不少无法救治的重病人就死在了她的怀抱里。
南丁格尔在救护队的一举一动深深地打动了卡斯凯尔夫人(Mrs. Gaskell)(1810-1865,英国小说家,同情劳动人民,真实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玛丽·巴登》、《妻子与女儿》等,还有纪实作品《夏洛蒂·勃朗宁传》),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南丁格尔: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细白;灰色的眼睛,不时流露出忧郁的神态;她的牙齿洁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
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长衫,外加一条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她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信心、慈祥和智慧,人们是那么的信任她。
1854年至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和撒丁先后对沙俄宣战,这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The Crimean War)。
战争开始,法国的陆军医院就有护士护理伤病员,而英国的战地医院由于管理不善,条件恶劣又没有护士护理受伤士兵,使伤病员的死亡率高达50%。
南丁格尔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夫人写信,表示愿自费率领40名护士奔赴战地医院救死扶伤。
1854年10月15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并由政府任命和给予经费支持。
南丁格尔被任命为驻土耳其英军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护士团由38名护士组成,其中14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外24名则由各宗教团体选派,她们到达斯库塔里后,立即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救护工作中。
英军的医院原是土耳其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奇缺,整个医院卫生条件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晴天尘土飞扬,老鼠成群流窜,环境极为恶劣。
前线用品匮乏,水源不足,膳食供应更不理想。
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躺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大批伤员染上了痢疾和霍乱。
起初,医生们基于传统观念和嫉妒心理,对南丁格尔一行的到来怀有敌意,主张没有医生允许,护士不能涉足病房,一连四天将她们拒之门外。
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毫不气馁,首先着手改善病人的饮食、换洗衣物,组织士兵家属协助工作。
三个月她清理衬衫一万余件,为了收容800名新伤员,自己出资修缮病房。
南丁格尔的积极主动精神,终于化解了医生们的敌视心理,赢得了伤员的敬爱与信任。
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使战地医院的面貌大大地改观,在半年的时间里,战地医院的伤员死亡率降到了2.2%,她的功绩顿时传播四海,使英国朝野大为振奋,好评如潮。
南丁格尔和她的一些护士在一起南丁格尔工作严肃认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每天晚上无论风雨寒冷,她总是手持油灯巡视四里长街的伤病员,身影所到,士兵们都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
这一展示人类爱心的温暖画面,由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写成诗歌《提灯女郎》而闻名遐迩。
无论何时完成一件崇高的事业无论何时表达一种高尚的思想怀着惊喜,我们的心在升华。
灵魂深处的思想浪花翻卷着, 涌入我们的内心。
不知不觉中我们从所有平庸的忧虑中解脱出来。
向那些以言语或行动给我们的日常需求提供帮助的人们致敬,因为他们用满腔的热情,将我们从谷底救起。
夜里当我读到关于那个伟大军队的死难者时,我这样想着。
寒冷潮湿的战365kUaIle.cN壕,饥饿冰冷的营地。
那些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在枯燥的医院里遭受痛苦。
回廊沉闷,地面冰凉而又坚硬。
瞧
在那充满不幸的房间里,有一位提灯女郎,穿过那发着微光的幽暗,轻快地走过一个又一个房间。
缓慢地,仿佛在梦中的极乐世界, 当她的影子落在模糊的墙上时,那些无言的患者侧身去亲吻它。
好像天堂中的一扇门被打开,然后又突然关上。
这幻影来了又去,那盏灯在发光继而又熄灭。
在英格兰的历史长河中,她的话语和歌声已成为过去,但那盏灯的光透过过去的那扇门,始终照耀着。
这提灯女郎将屹立在这块土地的伟大历史中。
这位高贵的,英雄的女性。
这儿充满棕榈树,百合花和长叶草,因为这些是昔时的圣·菲萝门娜?Santa Filomena?的象征。
鉴于南丁格尔在前线的英勇行为,1855年11月29日,英国伦敦社会名流共同发起成立南丁格尔基金会。
基金会一经成立,国人捐款源源不断,单是在克里米亚的军人一天就捐款9000英镑。
英国女王为了表示对南丁格尔的嘉许与感谢,特地送给南丁格尔一枚金质钻石胸针。
1860年,南丁格尔用英国政府奖励的4400英镑的公众捐款,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随后南丁格尔又开始了助产士和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
南丁格尔善于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1859年她完成《医院摘要》一书,对医院建筑和医院管理提出革命性的理论,她强调良好的建筑、优美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能使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南丁格尔制定了医院统计标准模式,使医院能准确、及时地统计各种数字。
经历了一生的艰辛,南丁格尔的晚年快乐、安宁。
她身边是她挚爱的人,他们也深深地爱着她。
她的视力开始下降,几乎失明,但她的身体却比以前更好了。
她很乐观,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她的笔下不再吟叹生活的无奈。
生活的意义如此之多,她于1895年写道,在失败、无望和悲伤中,我已经失去那么多。
到如今,老之将至,我却感到生命弥足珍贵。
渐渐地,不屈不挠的南丁格尔悄然离开社会舞台。
然而克服过克里米亚战争的艰辛、战胜过那么多的疾病、亲历过人世间如此丰富的生生死死的南丁格尔怎么会轻易地向死神低头呢
到了1901年,她终于什么也看不见了,尽管如此,她仍然不时地为家人吟咏名家诗篇,为他们唱歌。
190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七世授予南丁格尔功绩勋章,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
南丁格尔身体日益衰弱,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辞,享年90岁。
按照她的遗愿,南丁格尔被悄悄地安葬在她家的安伯利庄园里。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护士之祖,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1913年,第9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在华盛顿召开,大会决定设立南丁格尔奖章,奖励各国最优秀的红十字会护士、助理护士和护理工作组织者(包括以身殉职的护理人员),以表彰他们在平时或战时的卓越成就和献身精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44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