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口号100条合集90条-好句大全
闲话工具工艺和行风散文
工具指“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一具”,后来引申到“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例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大部分人类学家相信: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重要的一步;人类发展出与其他手指相对的大拇指用以把握工具,而智力的进步能帮助人类适当运用工具。从开始能够制造简单工具的250万年前到30万年前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的进化速度相当缓慢。在距今30万年前左右,人类开始学会制造复杂工具,之后人脑中专门负责复杂任务的大脑前叶部分同复杂工具和语法语言呈现同步发展的现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突破是发明用双手使用的工具,通常一只手主要起稳定作用,另一只手施力,从此人类脱离了猿人时期,进入前现代人阶段。制造和使用多部件工具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发展,并为语言的的进化提一供了基础,因为制造复杂工具需要提高动作技能和具备解决问题及制定计划的能力。复杂工具令人类演进成今天这种样子。
工具是人类手的延续。工具不但是器一具(小型及比较简单的工具,例如:石器、木棒、锤子等等),还包括食具(煮食用工具)、设备(新发明或有特定用途的工具)、仪器(经过精细调节的工具,可以是具体的或一抽一象的)和机器(由数件简单工具以上组成的有秩序系统,机器可以当作一件复杂工具使用)等等。
马克思早就指出:从自然过程通过人类劳动的耗费而创制财富的角度看,任何工具都是劳动耗费后的“物化”。从工具的价值角度看,工具、机器等资本形态不过是人类劳动耗费的一种历史性的“异化”了的存在与运作方式。因此如果机器等能够形成新价值的话,那也不过是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从工具的'使用价值来说,它则是人类劳动的一种手段上的帮助与延伸,是劳动借以更大地发挥自己,同时节约自己的手段。比如人类创制出望远镜,就可以使人的眼睛看到更远的地方,使人的知觉感知到更远的边际;创制出机械起重机,就可以代替一人类体力劳动吊起超重物品。因此工具从价值形成与效用上都不与人类劳动构成矛盾。
劳动创造文明,所创造的文明物品反过来使劳动得到延伸和节约。但是,工具及一切文明物品的使用使人类劳动得到节约,因此在采用了工具后的劳动中,创制出来的物品所包含的代价耗费应该更小,而不是更大。这样,物品价值就变小了而不是相反。所以,“工具(作为资本等等形态出现)也形成新价值”是不对的,它的作用不是形成一个更大的价值,而是节约价值,节约耗费。我们在今天的经济现实中已经看到,如果一个生产者花大笔金钱采用机器生产同一类产品,所生产出来的单位产品(比如每个产品)所具有的代价耗费必定要比过去完全采用人工生产更低,否则就没有理由采用机器生产。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相同物品,采用机器制作与采用人工制作,它们所具有的售价十分不同,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具、机器等是工人生产的媒介,但是,工具、机器的发展,使生产品中工人自身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上,工人只需要简单、重复的动作。他们自身劳动的价值越来越低。一开始,工人认为是机器使自己贫穷,于是就破坏机器以示反抗。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革命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
工艺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也就是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许多手工业产品中,技术含量相当高,而产量极低,所以价格昂贵。这种无法大批量生产,以产品中工艺为主的就称为工艺品。尤其是古代的手工艺品,被称为“文物”,数量极少,价格极其昂贵。
现代产品中,即使是大批量生产,产品中仍然有技术含量。瑞士机械手表闻名世界。上海手表厂的零件达到了瑞士的水平,但是装配工艺不高,所以产品的质量不高。瑞士手表同行访问上海手表厂时,厂方请他装配示范。他提出:必须无人旁观和监控。把他装配的上海牌手表与我们生产的产品比较,在不同温度等等条件下,两者质量相差悬殊。可见:工艺水平的重要性。在瑞士手表同行的手中,有一个工具箱。这也是他的法宝。厂方想高价买下这只工具箱,被拒绝。所以,工艺水平也与工具有关。
现代家庭中,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大到空调、冰箱、电脑、电视机,小到手机、袖珍手电、电动玩具、电子表等等。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许多产品不重视质量。有的家用电器购置不久就发生故障。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许多人手中有好几个旧手机。以前,许多用品有零件更换服务,例如:电子表更换纽扣电池;圆珠笔更换笔芯;灭蚊灯更换灯管;手机更换电池板等等。可是,现在电子表更换纽扣电池,价格比买一个新电子表要贵;另外,圆珠笔笔芯无处买,要买就连笔杆一起买;有的灭蚊灯灯管配不到,只能另购灭蚊灯……厂商为了利润,不抓产品质量,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商店为了利润,不经营更换零件。最可恨的是维修业,越修越坏。
曾经有人调研过,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是质量,二是价格,三是美观,四是售后服务。现在,产品质量大打折扣,“三包”官司时有所闻。
家用电器维修更是离奇,行风极差。许多产品故障,厂家已经倒闭,无法售后服务。许多厂家的售后服务并不是厂方的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售后服务部只是接电话,真正的维修委托给外地民工。厂方只是用零配件赢利。
找一般的家用电器维修公司,所谓的维修,上门费、检查费、材料费,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会被“掉包零部件”。旧病刚好,新病出现,甚至旧病不断复发。有的家用电器维修公司为了竞争,不收上门费,但是材料收费离奇。一台全自动洗衣机才1350元,一个部件竟然要价280元;有报道,某人购置一台液晶电视机,价格七千多,后来液晶显示器故障,换一个液晶显示器竟然要一万多;一台电视机故障,检查发现是电子版的一个电焊点脱落,电焊一下,不到半分钟就好了。即使不算属于电视机本身质量问题(虽然超过保修期,但不是使用不当),却要收取上门费、开机费几百元……
所以,现在许多人就采取“宁可购新,不去维修”的态度。
上海有个中央商场维修部,创建于1927年。这是一家从事家用电器、日用品、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等大到彩电、冰箱、中央空调、制冷设备、种类遍及电器、电子产品,日常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工具、通讯设备等共计100多个维修项目。“在上海滩其他地方修不了的东西,在中央商场可以修。”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这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口号。他们服务态度佳、维修质量佳、而且明码标价、价格公道,大部分都比外面的专门维修店便宜,还提一供上门服务、服务热线和投诉热线,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上世纪20年代,在南京东路沙市路附近,聚集了大量以摆地摊为主的个体商贩。抗战结束时,有大量当时的军需物品如望远镜、水壶等,通过一些中间商“来”到了南京东路的地摊上。在当时市民的观念中,已经形成了这里就是“中央商场”的概念。解放后,零散的个体摊贩被集中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合作社,正式取名中央商场,成为较完整的商业区,并且形成零售、修配两大主要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商场内的零售业务渐渐淡出,而维修业务渐渐壮大。上海有关部门对中央商场进行扩建,并设立了700多平方米的维修中心。随后,中央商场又在上海的各个区县开设连锁店,目前共拥有75家维修网点,总营业面积500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800余人,企业已成为全市维修行业的领头羊,维修项目多达110个,小到计算器、雨伞,大到空调、冰箱都涵盖其中。2007年9月初,中央商场搬迁到天津路251号新址。企业的年修理额达到800多万元,利润达80多万元,年接待顾客70多万人次。
许多物品我们可以自己修理,但是有些修理工具不能常备,只能求助于维修业。有些厂商故意不让消费者自己修理,垄断零件与零件价格。我于1981年购置一台三洋单卡收录机,价格700元。因为该收录机没有电源开关,不拔掉电源接线时变压器一直在工作,因儿子不慎,变压器烧坏。我到三洋电器维修站,仅变压器材料费就是403元(发|票至今还在)。还有一些厂家,故意不让消费者自己修理,就搞密封或者特殊螺丝钉,叫你无法拆开。当然,有的产品消费者不应自己修理,例如:高一压电有危险、结构精致容易损坏等等。当然,一些高档的家用电器维修还需要技术。
现今,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废旧物品,扔了可惜,留着无用,修理呢?怕挨宰。另外,旧手机、旧电脑中还有个人信息,害怕被别人冒用。为什么没有一个让人信得过的回收单位?
我们的维修业如果都能学习中央商场,建立良好的行风,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而且为各行各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榜样。
闲话的散文
【遗传】
邻居门口放一袋废旧物品。我忽然想到送走她母亲的事情。她母亲是二三十年前的一个传说。曾经的铁路职工的遗属,四个孩子的母亲。当年只有“五七”大队的零活和不固定的工资,以及每月很微薄的生活费。她为了生活,不得不到处捡拾废品。但她捡的废品在这个封闭的小城市并没地方去卖了换几文钱,只是习惯性地放在自己小平房的周围,让物质包围着得到一种安心的暗示。日积月累,她的家,那个靠公路的边儿上就成了一处风景。据说当年的领导看到了不悦,指示管理单位清理,但根本就落实不下去。她一个寡妇怕什么?谁来撵谁,把那些来清理卫生的战士撵得团团转。我工作后知道她的名字“卫生部长”还惊异地问师傅怎么回事,他说这是这个小城谁都知道的`人,我怎么还问这么傻的问题。
记得“卫生部长”去世的时候,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在我们单位工作,才有机会第一次接近她的家。那确实是物品累累。大约去年还遇着一个老师傅的孩子跟我说起来,说她去世后光那些单位用的大铝盆都被拉出来几十个。她是“卫生部长”她怕谁?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到所有能到达的地方“拿”一些生活必须品回来。好在那个年代,东西也值用,谁也不着实跟她计较。
她虽然走了,但孩子们都还好,都有了工作,成了家有了后辈。当年我们以年轻的眼光看她像是看怪人似的,现在才懂得生活逼人,谁都可以成为跟别人不一样的人。
邻居是她的二女儿,有一个大儿子,但离异了。她经常门口堆些纸壳子空塑料瓶子,老让我想起她的母亲来。又想起遗传这种事来。
现在看,把废旧物品卖到收购的地方去,是件功德事情,没什么不好。但我们眼光里遗传下来的偏见,却是很利害的,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呢。
【戒烟的事】
老陈不抽烟了,让所有见着他的人都有些诧异。跟他太熟的开玩笑:狗还能改了吃东西?他应付得坦然:狗有了好吃的时候,谁还吃东西?只有爱吃那一口的,才不愿离开。这把还嘴里吞去吐雾的熟人堵了个结结实实。我问他怎么就能不抽了,他说感冒了,忽然觉得抽着难受。我说人家都说能戒烟的是不可交的人之一,你怎么能说不抽就不抽呢。他说听说不喝酒的也不可交,你怎么能不喝酒呢。看这话说的,又回到自己头上来了。
把抽烟喝酒联系到人的品性上来,我想是新时代的一大发明。特别是有些领导最喜好的话:“酒风看作风,酒品看人品。”真真假假的,弄得一些人心思也乱了。有些人平时不能喝,领导面前必须喝;有些人平时不声不响,领导或关键客人场面上气壮如牛,我看那架势,领导让他喝多少都行,领导让他做什么都可以。或许经历了这样的“酒精考验”,他就成了领导的心腹,前途猛然在他的醉意朦胧间豁然开朗。
我想不明白的只有一点,难道,父母给予的发肤,竟没有一个官衔一个短暂的位置重要?喝多了丑态百出的那些人,真正因为酒让领导提拔了的又有多少呢?就是提拔了你,你仍然是个酒囊饭袋,能在那个位置上干成什么样、干多久、干得干不出些人事来还大打问号呢。
无酒不成席是有道理的。但是把国家人民给予的权力变成个人交往挥霍的东西,又不把这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回事,确实成了误国误民的一大公害。要不中央新一届领导上车伊始就把作风建设放在首位,真是看到了问题的要害,抓到了事情的根本上了。
老百姓抽自己的喝自己的,很少发明什么“月亮星星太阳”的。公款吃喝不仅弄坏了不少有权者的身体,败坏了党风社会风气,也糟践了优秀的酒食文化,罪过实在太大了。
有瘾了的,无论是烟还是酒,能戒还是戒了的好,别管什么交往不交往的没根据的瞎咧咧。真正让自己身体受益,让自己舒服地活着,才是最主要的。
人可以劝善劝说劝和,但再不要劝酒劝抽了,因为,这是害人呢!
2013年1月4日
闲话照片散文
一刀送来一叠书友会时拍的照片,我边看边说,又这么多,不知道放在哪里好呢。几个大相册全插满了,我得重新排列一下,尽量挤一些位置出来。
我喜欢照片。它同日记一样,也是岁月的印记,生命的痕迹。
无事翻看相册,多少人多少事,历历在目。
孩时的影像仅剩一二。看着照片上满脸傻气的.我,茫然之余,心下倒也泛出几许欣喜。那时的我,多么健康,如果时空可以倒流,我的生命当能不能辗出另一道轨迹?
最难忘的是那张小学毕业照。坐在镜头前面,我无论如何都难以收拢抑不住的笑。这照片早已不知去向,但那灿烂无邪的脸宠,还是永久地定格在了脑屏的一角。
那时难得拍照,何况我这副尊容,自然更是无意轻易为之。记忆中只有过两次拍照经历。一回是邻居吴兄不知从那借来相机,为我留下了彼时的憔悴面容。次年,我想读刊授大学,为缴报名的照片,托人找来一位摄影记者,他的技术大大美化了我一把。
1984年春节前夕,有位亲戚专程来为我拍照。天下着雪,我坐在阳台上,衬着盛开的月季花,咔嚓一声响,心里怦怦跳。几天后照片出来了,哈,居然是彩色的!要知道,我还是头一回见到真正的彩色照片!
而今,彩照成了寻常玩意儿,倒是黑白照片,让摄影师一渲染,反倒带上了浓重的艺术意味。不过,普通人还是习惯彩色摄影,毕竟它更逼真。
头一回坐轮椅去闹市处树荫下花丛中大规模地拍照,感觉很不适应。每回镜头一对准,我都会慌乱伸手遮挡。不过,时间一长,好像也觉不出有什么了。丑陋不是错,更不是罪。来吧来吧,留下一个影,为今后保存一点回味也好。
照片越来越多,相册越来越厚。托在手里,感觉得到一种沉甸甸的积淀。每回翻检细看,如同探望久未谋面的友朋,温习着那一张张曾经熟稔的面庞,亲切而又甜蜜。
忽而想到,时间久了,或者记忆衰退了,记不起某一张照片的主人姓甚名谁怎么办?趁自己还没犯迷糊之前,我是不是得早作准备,在照片后面记上一笔……
今昔对比,鸟枪换炮啰!拍照片变得那么的简单省事。数码相机一出手,不用胶卷不用冲印,要多方便有多方便。然而,碰上好的有纪念意义的镜头,人们总还是习惯把相片印出来。曾经以为,相册也会成为历史,看来,这种想法还是太超前了些。
有时候还想,什么时候我也去买个数码的来玩玩。我难得出去,但正因为难得,才有必要把外面难得一见的物事记录下来,回家后慢慢品尝……
闲话优美散文
总想用准确的精炼之词,对值得过誉的事情润色一番,或者对那些义愤的劣行进行评判,然而我这迟钝的感觉和麻木的反应,总在制约着苍白的发挥。
又是傍晚的窗口,天阴着,黑云压得很低,一群燕子上下翻飞着,预示着雨的激|情。有清凉的风从窗口吹向我半裸的肌肤,舒一爽而快意。
其实很想去外面走走的,尤其是去年常去的那条乡间小路,哪儿耀眼的绿总是诱一惑我往返不止。前些日子去的时候有些失落,因为干旱缺水调整种植结构,一些地块闲置着,光秃秃的杂草都很少见;还有一些被zheng府征用,赢得了开发商和各种经销商的青睐,厂房和车间的修建替代了绿油油的庄稼。被种植了的地块还是为我保留着不曾改变的绿色|情怀。然而无人为伴不能成行。
这个季节的暮色来的很缓慢,可以让你选择做好多事情:散步、聊天、访亲会友;看书学习、女工美容等等,只要是你愿意做的。我算不入流的女性吧,字里行间的时间多于其他,往往又是词不达意,焦躁郁闷还无以言说。有时候脑海里就像那些荒芜了的土地,一贫如洗,使劲种植一些流行的概念进去却不生长适应的枝柯。只好自己窝着独自享受满足和失落,让夜幕慢慢地盖住我不愿示人的独白。
说了一大堆散乱的闲话,说到底还是因为环境的改变。曾经卖命流汗的日子被我扔到了时光的河流,屈辱的忍受该是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了。可原来的恶行还在延续,它从我的生活中消失并不等于从这座城中消失,厚着脸皮受表彰被吹捧的,还是有劣行昭著的冠冕堂皇者,他们总能不时提醒我:他们的伪善也是被推上政治舞台标榜的资本!
走出乌烟瘴气的桎梏,重见光明的天空,呼吸自一由的空气,真的很舒心。
但是有时候,当你觉得自己抱住了幸福的臂膀,想要腾空的时候,别忘了阴云就在不远的前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kouhao/show-1536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