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口号标语

京津冀一体化标语精选60条-好句大全

京津冀一体化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答案

(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15题。(共9分)

【材料一】

京津冀一体化涉及到多个方面。京津冀地域相连,生态环境相互影响,需要一起建立这方面的保护规划协调机制。三地正在共同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由中央财政补助和地方共同出资构成的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金。京津冀交通运输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在铁路方面,将强化干线铁路建设,规划研究相邻城市间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从而提升跨境运输服务能力,增加京津冀对外辐射带动作用。在公路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在机场建设方面,要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京津冀产业发展也在逐步一体化,这将有助于把京津冀打造成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城市群。一方面,北京要向外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等产业;另一方面,天津与河北也要抓住这一 ① (契机机会),有计划地集中发展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产业项目,有效拓展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材料二】

推动京津冀 ② (协同 协调)发展,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加快推进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快保津、石济客专等铁路建设,力促京沈、京张客专等铁路年内开工,推进京唐客专、京九客专、环渤海城际、张崇支线、津石客专、津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尽快使各设区市中心城市与京津形成以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为主的快速客运网络。

【材料三】

20xx年12月30日,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北京段)正式开工建设。其兼顾城际客专功能,密云、怀柔、顺义借助城际列车,很快就能到达市区,就连离市区最远的密云也仅需15分钟就能进四环(星火站)。

13.从【材料一】和【材料 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2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的共同内容是   (1分)

【材料一】和 【材料二】说明的不共同内容是      和     (2分)

15.听到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北京段)正式开工建设的消息,家住怀柔的张大爷乐呵呵地说:“京沈高铁修到咱们家门口了,咱也沾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好政策的光了。”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陈述张大爷这一说法的理由。(4分)

13.(2分)①选“契机”。解说:契机:指事物转化(多指向积极的方向)的关键。机会:恰好的时候。②选“协同”。解说: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调:①搭配得适当:色彩~|国民紧急各部门的发展必须互相~。②使配合得适当:~产销关系。

14.(3分)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一点1分)

15.(4分)【材料二】中谈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建设,力促京沈铁路年内开工。(1分)从【材料三】的内容得知:京沈客运专线(北京段)已经正式开工建设;(1分)京沈客运专线从北京星火站出发,途径北京怀柔、河北承德、到达辽宁沈阳,正式开通后从怀柔到城区仅需15分钟;(1分)张大爷家住怀柔,从怀柔南站去市区能短时间内到达,去承德,到沈阳也很方便快捷。(1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案

【原文】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

(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轼诞辰977周年祭典。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

本报讯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970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上回顾总结了30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先后举办了16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苏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发展。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4)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5)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6)余秋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他远远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坛的巅峰。

【问题和参考答案】

【第10句】:阅读材料一,你认为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探讨实际问题,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答案:【第1句】: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宣传。

【第2句】: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研究。

这些活动是一个立足弘扬东坡文化的载体。这些活动能起到宣传东坡文化的作用。而东坡先生的风格、性格在各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把喜欢东坡、崇敬东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探索东坡文化,促进东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11句】:阅读材料二,试给苏轼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50字左右)。(5分)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略

【第12句】:长江中学文学社准备开展以“东坡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5分)

(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两项。

(2)示例:作文竞赛

①项目一:【 】

②项目二:【 】

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任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

①项目名称:【 】

②主要环节:【 】

③理由:【 】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1)演讲比赛;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注意所给示例形式)

(2)题目要求写出方案中的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理由。第一问其实只要将平时所做的与此相类似的活动名称写出来即可,至于第二问的理由必须结合主题---东坡文化进校园来回答,如:学习东坡文化,挖掘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非连续性文本《地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7-19题。

文段一

①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在史前时代,古人就知道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走过的路线等。据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地上用线划、简单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

② 每一幅地图,都是利用点、线、面组成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对这些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叫做图例;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叫做注记。符号系统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地图是运用地图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这比其他的语言文字更形象、更直观。

③传统意义上,地图是表示真实世界的平面图,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且更多地反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可以这么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第17句】:文段一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地图有关的信息,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个信息不超过20字)(3分)

主要信息: ① ② ③

【第19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它与文段一的哪个段落的内容联系紧密,并简要陈述理由。(4分)

古希腊人赫加斯特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周围是一片海洋和小块的陆地。在海岸边,画着一个手持路牌的巨人,路牌上写着:“到此止步,勿再前进。”在那时的人看来,大海是神秘莫测的。

答:

文段二

①电子地图,也叫数字地图,它是通过使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对地图信息以数字方式进行查阅和存储的一种地图。

② 传统地图,通常是通过符号的结构、大小、色彩等来显示地理信息。例如,它用线的形状、宽度、颜色等不同符号表示公路的等级及其他信息。电子地图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储信息。同样表示公路信息,电子地图可以记录公路等级、名称、路面材料、起止点名称、路宽、长度、交通流量等大量信息。此外,电子地图中除了可以看到具体目标的地理位置,还可以知道餐饮、住宿、天气等其他的服务信息。同时,电子地图能将多幅地图进行拼接,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放大、缩小甚至旋转,并且提供了多种搜索功能。

【第19句】:根据文段二的内容,文案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电子地图的优势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第17句】:答案要点:①历史悠久。②用地图语言直观地描述地理事物。③反映时代特点。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第18句】: 答案示例:赫加斯特绘制的这幅地图,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地图上路牌的文字反映出人们对大海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这与第③段所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相符,所以与第③段内容联系密切。 (共4分。判断1分,理由3分)

【第19句】:答案要点:①存储的信息量大 ②使用更为方便快捷。共4分。每个要点2分)

浙东唐诗之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答案

【材料一】

浙东“唐诗之路”指的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条古代文人走廊。这条路线自绍兴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的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长约200公里,贯穿浙江东部。到了唐代,这块溪流纵横、河湖遍布的土地,成为诗人最喜欢的旅游胜地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绍兴学者从《全唐诗》和有关地方志中发现,到过浙东的唐代诗人有400多位,留传至今的浙东唐诗有1500多首。浙东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浙东的.山连绵而不险峻,层峦叠嶂而无登临之苦,水尽则登山而歌,青山绿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灵感。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曾经乘舟溯剡溪而上,饱览了“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的美景,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吸引唐代诗人流连的不仅是秀丽的山水,还有源远流长的浙东文化,佛教道教在这里交汇,中国的山水诗在这里诞生,这里成为古代文人向往的精神乐园。

【材料二】

1500多年前,永嘉太守谢灵运乘船徜徉在浙东的楠溪江上,以兴奋和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方秀美山水,吟出一首首描绘山水的诗篇,由此,中国的山水诗开始盛行。浙东成为中国山水诗的摇篮,与地形有着直接关系。这里的山大多是低山(海拔500—1000米)和中山(海拔1000—3500米),河流沿途多河滩、沙洲,不缓不急。倘若全是高山峡谷,难以亲临;如果太过平坦,又难起波澜。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对应着诗歌的起承转合,正是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从中原地区贬谪至此的诗人。他们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组成的画廊中,诗兴大发,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 “① ”,“② ”,这些只能是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景观。

9.仿照【材料一】对“唐诗之路”路线的说明,结合下面示意图,对【材料二】中提到的楠溪江进行介绍。(4分)

答:

10.【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浙东山水的哪些特点?(2分)

答:

11.【材料二】中横线①②处应填入的诗句是(2分)

A.①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②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B.①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②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C.①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 ②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D.①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 ②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12.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形容“唐诗之路”,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B.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9.示例:楠溪江从括苍山流出,逶迤南下,经岩头镇、九丈滩、永嘉,最后汇入瓯江,全长145公里。

评分:4分。起点、流经地点、终点、全长各1分。

10.①山环水绕,景色秀美;②没有险峻的高山,水不急不缓,适于游览。

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

11.B

评分:2分。

12.C

评分:2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kouhao/show-45062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