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的横幅标语汇编200句-好句大全
初中作文浓浓的年味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与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是关于初中作文浓浓的年味的内容,欢迎阅读!
浓浓的年味1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街上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股浓浓的年味迎面而来。而我更是兴奋不已。因为今天我要亲自下厨给大家做饭。
一大早,我就与老爸一起去菜场买菜了。买什么好呢?我在路上思考着。来到菜场,面五花八门的食物,更是令我摸不着头脑。走到一家生面店前,我的目光投向了店内的饺子皮。要不我们今天晚上就吃饺子吧,过年不就是要吃饺子的吗?我想到。
买齐了包饺子的材料,我们立刻回到家里包饺子。老爸端出肉馅儿与饺子皮:“今天是你来做菜,所以,饺子都由你来包。”“啊!好吧,我来包就我来包。“首先,我拿起一张饺子皮,用筷子夹了一大块肉馅,妈妈看到了,”扑哧“一下就笑了:”你怎么放了这么多肉馅呀,只要这个的一半就可以了。“我听了妈妈的话,立刻用筷子夹走了一半肉馅儿。然后,又用手沾了一点水,涂在饺子上。我本想像大人们一样,包饺子时包出褶皱来,可是,这个饺子根本不听我的话,于是我拆了又折,折了又拆,最后,饺子变成了“烧麦”,皮全部粘在了一起。第一个饺子失败了,没关系,再试一次。
这次,我决定先问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包饺子的时候先不要全部合拢,只要在饺子皮的中间轻轻摁下。然后摁住左边或右边的饺子皮,把它往中间折一些,一共折八次,每边四次。”我照着妈妈说的,现在中间摁一下,然后再摁住左边的皮,把它往中间折。可我才折了两下,就没有地方折了,而且折地也非常难看。就又跑去问妈妈了,妈妈看见我包的饺子,是哭笑不得,说:“你怎么把饺子整个给折了一下啊,我刚刚折的时候,只折了一面,而不是整个。”这么说,第二个饺子又失败了。哎!我真的是太笨了,连个饺子都不会包。不行,我可不能就这样放弃了,这样老爸妈妈会嘲笑我的,再试一次,这次一定要成功!
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包的时候,只折了一个面,一共折了八次,啊!我成功了,我真的成功了!
晚上,妈妈把我包的饺子都下了,我吃了很多。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个除夕夜,因为我学会了包饺子!
浓浓的年味2
离春节就剩几个小时了,我来文案这几天身边的浓浓年味儿。
最能体现出那浓浓年味儿的还是超市。
无论天气如何,但超市依然人山人海,来往的人络绎不绝,大人们提着购物篮在精心挑选着年货,还有忙着收货的服务员也是大汗淋漓,收银台排起了一条“长龙”,而那收银员忙的也是不亦乐乎,还有那趴在柜台上祈求妈妈给自己买新玩具的孩子们,超市里满满的全都是人,“嘿!你小心点,我这里面是碗!”“哎呀好挤啊!”“妈妈,他踩到我的脚了!”超市里这番热闹景象,你一定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焕然一新的大街小巷也是个好地方。大街上路灯与路灯中间挂起了一个又一个红彤彤的灯笼,公园旁也都竖起了横幅,还有各种商店门前,各种装饰,招牌上贴上“福”字,或在门前种上几株寓意着平安的花束。
除夕那天的上午,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我们家常年都是胡同,大家一起贴春联的时候可真是感觉到了年味儿,这家人手忙脚乱的,胶布也不知道放在了哪儿,一家人来贴春联,却只有一个人行动着,其他人好像全都在看热闹。而挨在他们家旁边的,只有三个人来贴春联,一个管贴,一个管递胶布,还有一个指挥。总之,一条胡同都换上了新的春联,家家户户都在通过贴春联来秀自己家的幸福,真是其乐融融。
夜幕降临之时,超市附近仍是一副人声鼎沸的`样子,大家都趁着吃过晚饭的时候出来散散步,买买东西,总之,大街上的人都不一样,有的拎着购买的大包小包往家走,有的商户还在期待着能多有几分生意,还有的人“横遭堵车”,在大街上抱怨着,这要是在以前,这个点儿整个县城都会陷入一片黑暗。
除夕夜,大人吃着年夜饭,香喷喷的,美滋滋的,任何山珍海味怎能比得上家的味道呢?小孩儿正在央求着大人们放烟花,结束了年夜饭,大人们提议开始打扑克,“哈哈!我赢了!”“哎呀!这烂牌!”这时候的大人们没空理小孩,小孩们就开始在家门前放各种鞭炮。
春节,满载着年味儿,满载着欢喜。
浓浓的年味3
今天是除夕,我与老爸走在街上,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有人说,越长大,越没有过年的味道了。我看不然,瞧瞧街上的人们,身着新装、喜气洋洋;人人手上拿着东西,眉开眼笑,大概是走亲戚用的吧。风里都带着年味的香醇,使人陶醉。
走过一排排房屋,家家户户的屋檐上都挂着红通通的灯笼,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火红色的龙,吉祥极了。门上,贴上了倒着的“福”字,寓意着福到了。还有一幅幅对联,上面写着各种吉祥话,如“天增岁月人增岁,春满乾坤福满门”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对联。还记得小时候,外公握着我稚嫩的手,拿起毛笔,在红纸上写下一幅幅对联,说是要等我长大了拿出来看,让我好不高兴。他还告诉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第一幅对联,秦琼、尉迟恭怎样成为门神的。
期望已久的大年夜到了。夜幕悄悄降临,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而那闪烁的星星,就像点缀在黑纱上的钻石,高贵而神秘。老爸拿出礼花,对我说:“我们来放礼花吧!”我不禁皱了皱眉头,不是要禁止燃放烟花吗?老爸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道:“这是新年的习俗,少放点。”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老爸已经点燃了导火索,只听见“轰”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朵礼花仿佛一朵莲花,为夜的黑纱装扮,像无数颗绚丽的流星划过,让我目不暇接。此时,欢笑声、鞭炮声融为一体,真是热闹非凡!
我暗暗地许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能有所进步,老爸妈妈身体健康,环境越来越好,祖国越来越强大。
浓浓的年味4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来,大人们忙活起来,孩子们则在其中玩得不亦乐乎。平时闲置不用的电视机瞬间成为焦点,各种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年,就这样在欢呼雀跃声中来临。
观看着令人眼花了乱的晚会演出;品尝着各种垂涎欲滴的美食;聊着一些逸闻趣事……小孩子们笑着、闹着、玩着……
要压岁钱也是除夕这天晚上必不可少的习俗。这天,我们都要好好表现,好向长辈要压岁钱。要钱也不能直接要,必须说些吉利的话。比如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或者“今年运气好,红包不能少。”听了这些话,长辈就要给我们发压岁钱。这是压岁钱积攒的开始。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要走亲访友,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转悠。回来时口袋鼓鼓的,都是是些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东西—有的是亲朋给的,有的则是趁大家不注意,抓上两把就往口袋里塞。
压岁钱呢?会被爸妈以“保管“的名义拿走。到了家,不低声下气的要是要不回来的。
去亲朋家不拿点什么怎么好意思?于是,老爸买了许多箱饮料,走亲戚时随手拿一箱就走。但对我们孩子来说,家里又少了一箱自己想喝的饮料,肯定得伤心难过一场。看着自己爱喝的饮料一箱箱减少,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啊!即使后来亲朋们也给我们家送了各种各样的饮料,可我有时还是像老爸妈妈嘀咕:这些饮料没有你们以前买的好……
在过年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尽情地嬉戏打闹,尽情地蹦蹦跳跳,没有爸妈的约束,没有长辈的督促,是多么自在!
压岁钱攒的很多时,就是“噩运“降临的时候。爸妈千篇一律的说法是:“快开学了,学费少不了!”于是,压岁钱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
在家乡,正月十四有个“高台“,可以观看踩高跷与扭秧歌,有时还能看到舞狮,精彩绝伦。正月十五要吃元宵,还要逛街。我会缠着爸妈买一些新年特有的小玩意儿。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了。或许有些舍不得,或许有些伤感,但年,真的过去了。
于是大家又回到了平常的生活,又过起了平凡的日子,又憧憬着明年的春节。我想,它应该更加美好。
浓浓的年味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中华民族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马上要来临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它历史悠久,古称:元辰、元日……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人们载歌载舞迎接节日,年货也是必不可少的必备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在这个美好节日,因为亲戚们都要聚在一起,所以人们早早的就忙开了。我的父母也是如此,春节前几天就拉着我一起去超市买零食、菜场采购年货,忙的不亦乐乎。想到拜访亲戚们要送点礼物表心意,所以买些牛奶、烟酒……;又得想到大人们谈笑风声必备的瓜子、花生……这样一来,我们回来时,定是大包小包,手上拎得满满的。
到了除夕夜,一切准备就绪,家人都忙完了,一家人便围着桌子坐吃团圆饭,大家个个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开饭了,一盘盘带着江苏气息的佳肴从厨房陆续端来——三鲜水饺、红烧狮子头、春卷等等。我们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他们谈着家常事,说着祝福话;而我送完祝福,早已垂涎欲滴,开始一心吃着妈妈烧的美味佳肴。酒过三巡,大人们纷纷拿出红包派发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能拿到红包,孩子们个个嘴上像抹了蜜——什么像“万事如意”“事业成功”“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等拜岁祝福的语言一句句从口中溜出,一声比一声甜。吃完饭,一家人团团围坐,吃着瓜子、花生,品着茶,茶香弥漫,全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春节的到来。而手机里贺新春的短信更是络绎不绝。人们的手机不停地送出祝福,收到祝福,不亦乐乎,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到了12点,大家都会下楼放鞭炮、放烟花。一束束耀眼的光线飞上天空,“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飞去,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而地上也是火树银花、多彩绚丽……漂亮极了
到了初二,我又得一大早起床,和父母一起去“老家”给亲戚们拜年,我们孩子便会跟在大人、长辈们旁边,向他们拜年、送去祝福与礼物,并讨要压岁钱,这里一个红包,那里一个红包,不过一会儿口袋就被装得鼓鼓的,这时我们也会特别的满足和欢乐。在随后几天里,我们会走亲访友,好好地吃上几顿,家长们谈笑风生,孩子们愉快的玩耍;大家把过去一年中不好的回忆都抛之脑后。
一直到正月初六,春节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
作文浓浓的年味
新的一年又到了,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年味,是喜庆的美味,是团聚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作文浓浓的年味,希望对你有帮助。
年味作文1
红梅含笑迎新春,瑞雪飞舞兆丰年。在这温暖而又紧张的气息中,2009年的冬天的脚步,在即将迈出的同时,20xx的新春,身披晶莹剔透的瑞雪,迫不及待地踏进了新春。
在这同时,也随之拉开了过年购物的序幕。我已牡丹晚报小记者的身份,在三信购物广场的年货大街里,逛了一遍。促销员们给我介绍了各式各样的年货。而最耀眼的'地方,就是那琳琅满目的副食区和各式各样的家电区。
大家提着大筐。小筐的年货,个个喜笑颜开。而家电区,许多人选择豆浆机,从一消费者言谈中得知,通过喝豆浆更能取得身体健康,也反映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大家不但有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更有了对物质生活多元化的需要。
通过对年货大街的采访充分彰显了,人民从大街。集市采购年货,以转移到各大超市,从而显示了大家文明购物和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新年味。
happy new yeay!
年味作文2
年味越来越重,街上都处张灯结彩,不时地响起鞭炮声。大姑姑给我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帮哥哥贴对联和帮大姑父剪窗花。
胖胖的哥哥狼狈地爬上高高的椅子,我站在地上给他递对联。过了一会,哥哥扭过头来问我“贴好了嘛?”。我说“贴好了”。哥哥下来后,我咯咯地笑起来,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对联,“啊?怎么是弯的”。他知道我是故意的,就用手指轻轻地弹了弹我的头,“调皮捣蛋鬼”。他重新爬上椅子,把对联纠正过来。
笨手笨脚的大姑父,在客厅里一个人忙了好半天,还没有剪好窗花。我跑过去,“大姑父,让我来嘛”,说着我接过窗花就剪起来。我一下子就剪好了,大姑父都看呆了。
奶奶、大姑姑、爸爸都过来检查我们的成果,大姑姑抱抱我,说“真喜气,我们家飞飞功劳真大”。
我喜欢贴对联,也喜欢剪窗花,但更喜欢亲人在一起过年的年味。
年味作文3
“哈哈哈……”屋里传来了一阵阵欢笑声,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揉揉眼睛,伸了个懒腰,抬头看了一眼日历,腾地一下坐了起来——新年到了!我相信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那就是——发压岁钱!我马上跳下床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冲出房间。
我们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说笑。过年儿当然要品足年味儿了!
年味儿藏在哪儿?辣的年味儿藏在连夜赶回家的大家心间,甜的年味儿藏在丰盛的年夜饭里,苦的年味儿藏在仍在办公室里上班的人所收到的新年祝福的短信里……见到一家人聚在一起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欣喜、酸涩、激动……在我心里翻腾。
回家过年能把酸甜苦辣的味道尝个遍,果然是年味儿十足啊!
难忘那份浓浓的年味初中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这首题为《元日》描写当时春节欢乐热闹气氛、充满欢快积极精神的著名诗篇被传颂千古。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一家人和美团圆的日子,是辛苦劳累一年的人们休闲歇息的日子,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回家和亲人相聚的日子。在中国,春节我们又俗称“过年”。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生,好多人都感觉如今的年味在逐渐变淡,丝毫没有以往过年的那种渴望感、快乐感和神秘感了。就连小孩子也感觉到,现在啥都不缺,过年也与平常没什么两样了。而每当辞旧迎新之际,鞭炮声响起时,我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种种情景。那份难于割舍的年味和情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特别渴望过年,过年就意味着有好食物吃,有新衣服穿,可以和亲人朋友尽情玩乐,可以到亲戚家拜年拿红包。尽管过年前要和家人搞卫生,洗东西有点累,但一想到要过年了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连睡觉做梦都感觉喜滋滋的。也许是那个年代生活贫困、思想保守的原因吧,就连大人也都流露出对传统春节的期盼和虔诚,他们心想只要把年过好了,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兴旺发达的,因此过年的一切习俗都是循规蹈矩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每年都是要煮甜粑(即年糕,海南陵水通俗话叫甜粑)吃的。记得那时要过年了,母亲提前几天就去买来糯米,因邻居老向家有木臼就拿到他家去舂米,等到把米舂碎成粗米粉后拿回家来用水浸泡。到了晚上吃饭好后就开始烧锅煮甜粑了。煮甜粑要煮好几个小时,在煮的过程中放进大约一斤的红砂糖,还要用两根棍杖把甜粑来回旋转搅均匀。在建筑公司当工人的母亲力气还是蛮大的,她一只脚踩在灶台上,双手握住棍杖在搅拌着甜粑。而每次看到母亲搅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时,我们几姐弟也都轮流上去替她搅一下。最好笑的是有一年在搅甜粑时,母亲由于用力过猛竟然把铁锅捅破了一个小洞,幸好那时甜粑已经煮好。煮好甜粑后就弄出来放进扁箩里。如果糯米粉多的话,母亲还会做一些米团和京果。而粘留在锅底的甜粑锅巴却是味道最香的,每次弄好甜粑后母亲都会用锅铲铲出来分给我们几个解馋。“哇,真好吃”,那味道至今都难忘的。
那时的大年三十的`年饭不象现在中午就吃而是在傍晚才吃的。上午我们几姐弟就按照父母的安排忙着张贴年画,年画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为了整洁漂亮,在贴年画前我们都要先在墙壁上贴上一层白纸,然后再贴上年画。再接着贴门神和对联,最后是在各个门楣上贴一种叫“利是钱”的红纸条。而父亲则在忙着杀鸡、切肉,与母亲一起做饭菜。中午的饭就简单点吃,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才正式吃年饭,年饭虽然也就鸡肉、猪肉和一些蔬菜,但在那个缺穿少吃的年代算是美味佳肴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得津津有味,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除夕之夜是最开心最过瘾的时光。我会和邻居的男伙伴在外面把早已买好的小鞭炮拆出来一个一个点放,还把小鞭炮放在破瓦罐或者椰子壳里炸飞,几个人一起看着哈哈大笑。有时还会与邻居一群年纪相仿的男女伙伴玩一种叫做“夜街乐”(陵水通俗话)的捉迷藏游戏,你追我赶,好不快活。有时我们也会玩纸牌“打地主”和“打捡分”。到晚上十一点开始有人家在陆陆续续放鞭炮,于是我们便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捡鞭炮,运气好的话可以捡到好多的,捡到后又继续放着玩,一直玩到凌晨一点多累了才睡觉。
当时除夕之夜也是要“守岁”的,意为“迎春接福、迎接财神”。每次看到父亲穿着新衣服在上香时那虔诚祭拜的样子就感觉好奇和好笑。上香前父亲都要看一本通书,查看哪个时辰上香最佳的。等到上完香放鞭炮后,父亲就在神桌旁搬来一张椅子坐着“守岁”,还不时往杯子里添酒加茶,等到香烧得差不完了还要再“续香”,不能让香火停断。困了就在椅子眯一会,就这样一直守到天亮。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会早早叫醒我们起床穿上新衣服,然后就把“压岁钱”发给我们每个人,我们就拿槟榔给父母拜年。当时的“压岁钱”无非才两毛、五毛,最多的时候也就一元两元。虽然与现在比起来少得可怜,可在当时来说可以买好多东西的。记得那时我把那些“压岁钱”和红包都积攒起来买了好多连环画,年纪稍大后就拿去买杂志和书籍看。
在我们陵水大年初一上午的传统习俗是要吃“斋饭”的。“斋饭”的菜由茄子,花生、粉条、镰刀豆、大薯等七八种菜混合一起,大都有特定的含义。在吃“斋饭”的过程中,邻居的叔叔阿姨会笑容满面,拿着槟榔过来给我们父母拜年,说一声:“恭喜发财”,而我们也要拿槟榔给他们拜年。等到吃“斋饭”好后,父母就带着我们几人走路去伯父伯母家拜年,伯父伯母会叫堂哥拿出糖果热情招待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拉家常。等到下午,我们又去姑父姑妈家拜年,有时母亲还会带我们走好远的路去给几个舅父舅妈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五。在拜年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红包时心里都感到乐呵呵的,还拿出来比较看谁得的红包多。
还记得那时过年时,白天陵城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舞狮舞龙队巡回表演,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热闹非凡。其中最热闹的地方是县文化馆,张灯结彩,人群涌动,气氛喜庆。这里几乎每年春节都搞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有猜谜、对楹联、掷圈、投球等活动,还有书画表演,吸引了不少人,给平淡的文娱活动带来新活力,也给节日带来浓厚的气氛。我们几姐弟在春节时也会去那里游逛和猜谜。而现在文化馆虽然早已经搬迁和扩建,但在过年时也早已没有了这些游艺活动项目。
岁月荏苒,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一些过年的习俗活动,过年时的年货食品以及过年时孩童玩耍的花样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一些过年时使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已经踪迹难寻,尤其是一些亲戚长辈和邻里伙伴有的已经长辞人世,有的也很少谋面和偶遇了,一想起这些,心里就感到莫名的怆然,而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份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年味,那份常绕心头的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在过年时都很少在外面成群结伴游逛玩耍了,大都在家里或者房子里玩手机上网,他们已经很难了解和体会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年味,那个年代过年的乐趣了。尽管年味变淡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传承春节传统,倡导更多的人文关怀,投入更多的爱心情感,我们的春节文化习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年味会越来越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kouhao/show-4650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