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格言
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说苑》,二、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经》,三、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说苑》,四、为善者得道,为恶者失道。——《说苑》,五、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六、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七、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八、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墨子》,九、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墨子》,十、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十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十二、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十三、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十四、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说苑》,十五、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十六、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说苑》,十七、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大学》,十八、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说苑》,十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二十、积善而不息,则通於神明,参於天地矣。——《荀子》,二十一、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明)朱熹《近思录》,二十二、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二十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二十四、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明)朱熹《近思录》,二十五、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二十六、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二十七、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荀子》,二十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二十九、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三十、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三十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三十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三十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三十四、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三十五、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十六、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说苑》,三十七、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三十八、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说苑》,三十九、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四十、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明)《增广贤文》,四十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四十二、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明)朱熹《近思录》,四十三、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四十四、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四十五、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墨子》,四十六、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四十七、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明)洪应明《菜根谭》,四十八、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吕氏春秋》,四十九、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明)洪应明《菜根谭》,五十、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明)朱熹《近思录》,五十一、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五十二、幼时不择善人教之,使至于为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五十三、善教子孙,后嗣昌大,是取决于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lizhiwenan/show-2721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