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格言
一、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白居易《策林》,二、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吕氏春秋·尽数》,三、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宋)何坦,四、清正俭素,门无私谒。——《魏书·彭城王传》,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六、淡然自守,不汲济于荣利。——《魏书·刘芳传》,七、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后汉书·班固列传》,八、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清·朱舜水《伯养说》,九、徇国家之急,赴公家之难。——《汉书·司马迁传》,十、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宋·林逋《省心录》,十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十二、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十三、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后汉书·孔奋列传》,十四、为清官死,死有余荣。——明·朱祖文《北行日谱》,十五、自律不严,何以服众?——元·张养浩《风宪忠告》,十六、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南史·王昙首传》,十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十八、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战国)《荀子·正名》,十九、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唐·陈子昂《座右铭》,二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二十一、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二十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二十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二十四、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汉)司马迁,二十五、动则三思,虚而后行。——《三国志·魏书·杨阜传》,二十六、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逊志斋集》,二十七、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汉)刘向,二十八、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二十九、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移。——《六韬·上贤》,三十、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清)王夫之,三十一、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三十二、慎则祸之不及,贪则灾之所起。——唐·姚崇《辞金戒》,三十三、罚一人,则千恐;滥一罪,则百夫愁。——(唐)陈子昂,三十四、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唐)韩愈,三十五、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赤壁赋》,三十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三十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三十八、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三十九、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望慎罚之义。——范晔,四十、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资治通鉴》卷四十九,四十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四十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四十三、致理必在惩贪,惩贪莫先旌廉。——清·王命岳《惩贪议》,四十四、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明)王廷相,四十五、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旧唐书·陈子昂传》,四十六、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汉·刘向《说苑·说丛》,四十七、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荀子·不苟》,四十八、上邪下难正,从枉不可骄。——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四十九、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五十、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五十一、因民之所善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文子·上义》,五十二、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三国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lizhiwenan/show-30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