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励志文案

释迦牟尼经典文案大全

释迦牟尼经典语录大全

【第1句】:我如来只是指路的人。

【第2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3句】: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4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5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6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7句】: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第8句】: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第9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10句】: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第11句】: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第12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第13句】: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第14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15句】: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第16句】: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第17句】: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第18句】: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第19句】: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第20句】: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第21句】: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第22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第23句】: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第24句】: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第25句】: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第26句】: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第27句】: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第28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第29句】:刹那便是永恒。

【第30句】: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第31句】: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32句】: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第33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第34句】: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第35句】: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36句】: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

【第37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第38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第39句】:觉明虚静,犹如晴空。

【第40句】: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第41句】: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第42句】: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第43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第44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第45句】: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第46句】: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第47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第48句】: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第49句】: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第50句】: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第51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第52句】: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第53句】: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第54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报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第55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第56句】: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第57句】: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

【第58句】: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第59句】: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複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第60句】: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第61句】: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第62句】:时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第63句】: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64句】: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第65句】: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第66句】:随生死流,入大爱河。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第67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槊无上道。

【第68句】: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第69句】: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第70句】: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第71句】: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第72句】: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第73句】:于一切法心无动念,得智慧明灭诸痴暗。

【第74句】: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第75句】: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第76句】: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第77句】:求一切智,净诸心海。

【第78句】: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第79句】: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第80句】: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

【第81句】: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

【第82句】: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

【第83句】: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

【第84句】:恒以深净心,供养于诸佛。

【第85句】: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第86句】: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第87句】: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第88句】: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第89句】: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第90句】: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

【第91句】: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

【第92句】: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第93句】: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第94句】:大慈无碍,大悲究竟。

【第95句】: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第96句】: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第97句】: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第98句】:不住诸相,永断分别

【第99句】: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100、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10【第1句】: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10【第2句】: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10【第3句】: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10【第4句】: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

10【第5句】: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

10【第6句】: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

10【第7句】: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

10【第8句】: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10【第9句】: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1【第10句】: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1【第11句】: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

1【第12句】: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

1【第13句】: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1【第14句】:分别取向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1【第15句】: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1【第16句】: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

1【第17句】: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1【第18句】: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1【第19句】: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1【第20句】: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1【第21句】: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1【第22句】: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1【第23句】: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人物资料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lizhiwenan/show-30554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