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励志文案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导语: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边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演讲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第一条: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到了我们身边。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这是一个纪念中国诗人和爱国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虎视眈眈的条件下,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依然墨守成规,没有改革的雄心,在国力上远远落后于主张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面对连年战争失败,统治阶级采取了局部和平的方法,不顾国家存亡,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他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中国倡导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冒犯了旧贵族,遭到诽谤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坚持不屈不挠,宁为玉碎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高尚的气节和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颗穿越了两千年时空的冰心,依然闪耀在华夏大地。

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谈屈原的爱国,提倡的是什么?我们提倡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面对强权不屈的精神。我们应该欣赏屈原对全国人民和我们脚下这片辽阔土地的深厚感情。

最后我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同学,“玉可以碎而不改其白,竹可以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互相鼓励,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做一个能为祖国建设而努力,有所贡献的人,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报答父母老师,对得起中国人民。

第二条: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现在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充分证明了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放艾进门、香屋、吃粽子、洒白酒、赛龙舟等活动一片欢腾。这些曾经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国人民不再关心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圣诞节”、“愚人节”等节日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感到悲哀,并质疑端午节是否不再以“钟”命名。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称,“亚洲某国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现在端午节已被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国人既惊讶又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更是一些庆祝活动的缺失。

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强化和洗礼。现在,这个有着这么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即将成为其他国家的民族遗产。我们会有多尴尬?

不用说,这么多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美食。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菜丸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就更不用说了——大鱼大肉让你想吃。

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独特的习俗——吃。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正在走向全面小康。他们随时都可以吃,传统节日的吸引力顿时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守护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有多少年轻人熟悉并会使用繁体字?如果你不认识字,你怎么能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术,中国造纸术是传统手工艺失传的结果。很多高质量的纸都是从日本或韩国买来的,既继承了我们传统的造纸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它已经融入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摆渡节,是插秧后祈求丰收的节日。长期以来,中国人注重创新,却往往忽视了对传统的坚守。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这种断层会给精神文明带来什么?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外节日的繁荣与传统节日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事实上,不仅是传统节日,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姿多彩,文化内涵丰富,保留了人类特有的文化记忆。我们必须尊重和重视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忽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中华文明在中国彻底普及。

谢谢大家!

第三条: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龙舟节,意为“开始”、“开端”。初五可称为端午。在一些地方,端午节也被称为五月节,艾节和夏季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很多,主要有: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根据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与端午历史教育》所列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人举行的图腾祭,早于屈原。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已经深入人心。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将向我的同学们介绍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予权力,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辞官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痛,但又不忍心一直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夫划着船,在河上来回地钓着他。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是因为龙水兽喝醉了,昏过去了,所以不会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的办法,这就发展成了今天的棕籽。

这一天的必备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能镇邪。

除了众所周知的吃粽子,端午节各地也有丰富的饮食习俗。吃黄鳝,吃面和粉丝,江西南昌吃茶叶蛋,端午节做茶叶蛋和咸蛋。鸡蛋包括鸡蛋、鸭蛋和鹅蛋。蛋壳涂成红色,装在五颜六色的网兜里,挂在孩子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运平安。吃蛋糕,吃炒桩等等。我最喜欢吃粽子。北方和南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粽子大小不一,有甜有咸,大的是两三斤重的巨型,小的是小巧玲珑的,不到两寸长。我吃过四川乐山产的肉粽。黄澄澄的糯米含有腊肉,肥而不腻。吃起来像辣椒和竹叶的香味,口感绵长。最值钱的是价格低,每个重八两,才二元五角。

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自20_年以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存民族传统,中国将5月5日列为法定假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lizhiwenan/show-4892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