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励志文案

读书贵在精的作文800字3篇

读书贵在精的作文800字3篇

导语:认真学习,要认真、仔细、精进、精准。这样,阅读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的。以下是边肖的读书贵在精的作文800字3篇选段,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读书贵在精的作文800字3篇

第一条读书贵在“精”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好书读不厌,好句子用不厌。大部分读者都很有感触。他们选好书,读经典,读精品,用精句,在“精”字上下功夫,用心,用力。

选择是阅读的基础。当下社会多元,文化多样,思想多变,各种书籍参差不齐,琳琅满目。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就要像做衣服一样,精心挑选,让自己合身、好看、保暖;就像早上锻炼一样,要适合每个人,这样才能合群,不仅健身,还能强身健体。选书就是选补脑补钙、补气血的书,切不可作为消遣的工具、面子的道具、工作的文具。

咀嚼是阅读的基础。现在有些人只读一点书,吃得很快,似乎整天抱着书,却没有“慢时间”、“硬时间”、“笨时间”。他们不是什么都知道,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想深入细致地品味它的内涵,也无法细细咀嚼书海的快感。一本书嚼得越深,味道越好。就像吃饭一样,吃起来更美味,更健康。和社会发展一样,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往往意味着欲速则不达,发展只能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仔细咀嚼的道理是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速,量增质更好,最终会为稳定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仔细思考是阅读的本质。现在很多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思考不理解的读书比较普遍。我们无法理解古人读书蕴含着孜孜不倦、举一反三的大智慧。由此,我们认为当代很多文学作品是毫无生气的,缺乏竞争力,缺乏渲染力,缺乏思想力。重点是特色不鲜明,创新思想不新鲜,内容不清晰,给人没有想象的瞬间,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缺乏精准的思考,精准的思考,没有把思考作为阅读和理论升华的重中之重。细心思考是读书的延伸和拓展,是收获所在。

精致的使用,才是读书的精准。古人云:“黑发不知早苦读,白头悔晚读书。”精妙的运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方法的关键。读书的目的是寻找路径,提升自己的理论和专业素养。只有坚强的阅读自己,道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扎实。用途本身取决于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使用过程中,要有“坐十年冷板凳不写半句话”的毅力和决心,追求功名利远,避免急功近利的意思,冲进浮躁的精神,以“我不一定非要做成功”的心态投入到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中去。我们决不能搞形式,做空洞的工作,走捷径或计划。

读书是“精”的。为此,要在选择中选好书,在细细咀嚼中有回味,在仔细思考中求启迪,在精读中求实效,让阅读成为人生永不停息的发电站。

第二条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教导年轻人读书要“贵在本质”。他还说:“学习的体验就是学得少,知道得多,做得好。”这是老徐读书的经验。“精最重要”,也就是说,在阅读时,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高质量地精读。抓住了书的精髓,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核心和本质。

徐特立出生于1877年。青年时代,他热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了解人生和社会的道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当医生和当老师之间选择了后者,开始了“终生从教”之路。但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还要拜师傅学手艺,因为他可以“教学生他懂的东西”。

阅读古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心。他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定量”,二是“不变”。比如《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字,他每天只看两个字,打算一年看完。他认为单靠贪婪是无法理解和记忆的,读书等于不读书。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是同一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后背一个单词,两年后,有的学生坚持周六同时学六个单词。结果大部分都不会听写。他说这就是“不保持一定体重,不保持规律学习的危害”。

“无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一个问题:读书的时候贪多求快,但要求不高。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长期自学的经历。他认为,他不怕书读得少,就怕没消化就吞枣。他教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和评估所读书籍的价值。他教导学生,读书时要在书中标出要点,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经历和看法,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内容。这样读书,一句话算数,一本书算数。当时,在他的学生中,毛泽东是实施这一方法最坚决和最成功的。几年下来,他在网篮里写了几篇读书笔记,文学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读过老徐的阅读方法后,男孩们应该明白“精读”的本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味的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了阅读的质量,这样也会导致读得快不如忘得快的结果。同学们,多读书不是读死书。阅读强调方法和技巧。我们要向徐先生学习,读书要“贵在精”。

第三条

怎样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有人主张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还强调读书要选择经典著作,要刻苦钻研,精读,仔细反复,才能得其精华。在我看来,读书比读书更重要。

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和学术进步轨迹上的里程碑。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并利用学到的知识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如果只是通过泛读来掌握知识的表面部分,而不能用来指导实践,那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

现在书很容易得到,对于一个年轻的读者来说,说自己从小读了近千本书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虽然“看一看”的人很多,但是“注意”的人却很少,比如饮食。未消化的东西积累得越多,越容易引起肠胃疾病。而不是吸收营养,反而会让你生病,得不偿失。

“用买十件衣服的钱买一件衣服,你的衣柜就是经典。”同样,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也曾说过:与其读十本不重要的书,不如用读十本书的时间和精力读一本真正值得读的书;一本书精读十遍,不如十本书都读一遍。这两句诗真的很有道理,很值得借鉴:“好书百读不厌,小孩子仔细读了才知道自己。”。

有句话叫“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什么都不能做。”指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一知半解的人。比如未来社会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对专业人士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是,我们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所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和读物就更加重要了。一本好的经典书籍,一定值得再读一遍,细细咀嚼,透彻理解其含义。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出身农村,年轻时读书不多。做官后,他反复研读《论语》。他说他是“统治世界的半部论语”。这种说法有些自嘲和自吹自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经典作品的“含金量”确实不一般。书籍一般都有目录,目录作为阅读的向导,帮助读者在有岔路口的书海山中尽可能少走弯路,吸收更多有用的知识。

既有利于开卷,又有利于辨别和选择,从而达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雄辩”的目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链接:http://www . lizhigushi . com/文佐/a36283.html)。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lizhiwenan/show-48989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