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励志文案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800字摘抄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800字摘抄

导语:在“民生求事”上“频频”弯腰。“弯腰问百姓需求,凡事总有关联。”为人民做事不是一时的事。要形成经常办事、多办事、为民解难的原则,把扶贫群众的需求作为经常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边肖为每个人编写了一篇关于扶贫的新起点文章。过来看一看。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800字摘抄

第一条: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曙光在望。此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心平气和,认真思考各项工作中的“硬骨头”,继续保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良好心态,把握好三个“不平等”,做好各项工作。

“想”不等于“做”。截至目前,党员扶贫干部大多长期与困难群众生活在一起,对困难地区的整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能够谈一谈侃侃的扶贫思路和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脱贫攻坚是一项非常实际的工作,仅仅在头脑中想到好的想法、好的思路是不够的。只有把想法和计划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可以实施的措施,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有效。广大党员扶贫干部要牢记“想”不等于“做”,始终保持积极、大胆的实践精神,用实干的精神和行动把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

“我相信”不等于“真有效果”。在研究和策划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说“相信会达到_效果”,这往往体现了对工作效果的一种良好的希望和期待。但是,党员扶贫干部要注意,美好的愿望不等于实际效果。扶贫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攻坚战,最终结果取决于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硬指标。扶贫的党员干部要始终脚踏实地,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拿出扎实的工作作风,越是困难越是干劲十足,不破楼兰不还的毅力,把“我相信”变成“实实在在的效果”,帮助美好愿景实现。

“我认可”不等于“人民满意”。在扶贫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困难群众的呼声和感受,把批评视为“不懂政策”、“外行人的意见”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是谦虚地接受,而是冷嘲热讽。党员中的广大扶贫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我觉得”和“我赞成”既不能代表困难群众的意见,也不能反映扶贫的实际效果。而是要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的工作标准,站在困难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让困难群众认可自己的满意。

第二条:

中国的扶贫政策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带来了希望,是贫困群众走出困境的生命线,但扶贫工作的开展并不能靠文字和思想就能成功...

今天看到这样一篇报道。

“云南90后扶贫女干部车祸身亡,上班穿两双运动鞋两个月。”我很震惊,然后带着很多疑问看了这篇报道。我了解到这个女人的名字叫王秋廷。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她坚守在云南的这个小村庄,时刻想着当地人。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养蜂人拓展蜂蜜市场,坚持劝说辍学女孩重返校园,自费帮助村民购买生活用品,只有她破旧的球鞋知道她在崎岖山路上的痛苦和煎熬,白天走访村民,晚上整理上报信息。她工作忙,条件艰苦,但她一点也不抱怨,在困难中依然活跃气氛。说点蜡烛是扶贫第一线,还挺浪漫的...正如王秋廷自己所说。

我不想再老一岁,所以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都能健康平安,我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呆在家里。这么小的愿望很难实现。这个了不起的女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她宝贵的生命。才26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三年来,全国有不少扶贫干部因公殉职。东川汤丹镇32岁的干部吴国良,把一生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劝村里的扶贫干部张文举扶贫;人民警察罗在扶贫途中不幸因公牺牲...他们用生命把光明和热带带到了中国偏远的角落,为村民架起了致富的桥梁,为中国绘制了最美的、永恒的蓝图!

“扶贫就是路。

崎岖泥泞

但是在这条路上

云南无数扶贫干部

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毫不犹豫

他们用自己的奉献之火

点燃苦涩寒冷贫瘠的土地

唤醒数百万穷人

战胜贫困的希望和信心

省、地、县领导干部13600人

1.76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挂4277个贫困村

59万干部职工

结对帮扶159万贫困户

6770个驻村扶贫队

37,379名乡村扶贫工作者

6006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直接到村到户。

脱贫工作是前所未有的。

战斗在第一线

向扶贫工作人员致敬!"

我想为这类扶贫工作者献上一首赞歌,他们都将成为中国明天的新希望。只愿逝者安息,生者努力!

第三条:

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决战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目标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站在脱贫攻坚决战的坐标系上,用一把标尺衡量成绩的同时,也要用放大镜看风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新的挑战,部分贫困人口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更像是新时代的“硬骨头”。决战期,后期必须着力帮扶脱贫,抓好三个“一公里”。

瞄准“穷苗”,走好精准施策的“第一公里”。在前期严重疫情的影响下,扶贫的进度、力度和强度受到一定影响,成果难以巩固。现阶段,在疫情可控的形势下,各级党政机关要么卸下铠甲抓防控,弹好钢琴促脱贫,如火如荼地走出“第一公里”。分析判断各地区的各种致贫因素,挖掘历史原因,寻找现实依据,进而精准施策。对部分疫情严重的地区,集中线上力量,进行“云端”指导,依托大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动态,根据情况做好处置工作;对无疫情或疫情轻的地区,线上线下宣传扶贫措施。根据阳光扶贫走访的进展情况,低收入农户根据需要重点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文化等活动。畅通低保户小额扶贫贷款发放路径,为申请流程“瘦身”。

请医生去掉“穷根”,走完自力更生的“中间一公里”。第一公里只是为了找到“穷苗”,所以要跟着“穷苗”去摸“穷根”,想出一个金点子把“穷根”连根拔起,扎扎实实走完“中间一公里”。在消费领域开展扶贫行动,以互联网为载体拓宽销售渠道,政商联动,利用网络名人中的公益直播与商品同框等创新方式,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打造更多的销售“饭碗”。地方财政向专项扶贫资金倾斜,鼓励实施技术改造或项目,改变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创造更多的“饭碗”增加收入。加大对当地龙头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增强脱贫能力,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创造更多就业“饭碗”。

稳住“穷帽子”,跑好久治不愈的“最后一公里”。要想巩固脱贫效果,稳定摆脱“穷帽子”,就必须改变短期治标思维,以治本之策冲刺“最后一公里”。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摘掉帽子,落实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加快建立防止贫困的动态监测体系,确定疾病、学校等关键指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不稳定户、易贫困边缘户、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锐减或支出剧增的户脱贫。在扫帚到来之前,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要加强扶贫领域的作风建设,实行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纪委监委和组织部的联合监督,加强对干部“作为”的考核,让不当官的人“腾地方”,让干坏事的人“丢脸”。此外,要把整体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起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只有困难的时候,才更勇敢。在这场马拉松中,越是即将冲向胜利的关键时刻,越要绷紧这根弦,一棵苦艾就要退却。不能止步不前,马虎不得,放松不得,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后期着力发力,走出一条精准施策、自力更生、长期治本之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lizhiwenan/show-4905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