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000字三篇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000字三篇
导语:《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托尔斯泰曾说:它不是传说,不是长诗,更不是历史编年史。边肖为大家整理了《战争与和平》的阅读心得。过来看一看。

第一条:
随便写下来
不是评论,但我终于摆脱了这本大书。发现短评字数限制不够,就随便写了下来。
托尔斯泰的书第一次触及复活是一个错误。当我在小学的时候,我喜欢读故事。大仲马,堂吉诃德,突然接触到俄罗斯冬天冰冷沉重的道德枷锁,人性的呼唤真的难以消化。从那以后,俄罗斯被甩在了后面。
看《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关于婚姻家庭的巨著,读起来出乎意料的轻松,大概是有了明确的线索,两个平行——安娜和莱文。安娜的形象真的是光芒四射,男女大概都会恋爱吧。然而这份荣耀却在对沃伦斯基的爱和对孩子的母性的失衡中慢慢消磨,眼看着美人走向毁灭,吹灭了烛光。
安娜太漂亮了。相比之下,卡列宁和沃林斯基天生就是安娜的陪衬。他们都太恶心了。仔细想想就觉得他们也是普通人。除此之外,尼古拉斯的死,安娜与沃伦斯基私奔时拜访的画家,还有美丽的滑冰通道,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仍然记得书中的插图。书中最喜欢的角色是莱文。看的时候只觉得和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和他的妻子(名字我忘了)在一张小桌子上用手写出了他们心中的第一句话,真的很感人。
我看了一个月左右的《战争与和平》,其他的书也混了进去。今天早上终于把第四本书还给图书馆了(虽然结束的有点仓促)。从图书馆借了四册,很有成就感。曹颖先生的翻译读起来很舒服,不用看其他版本,安娜的也是。另外,这套《上海文艺》精装整体做得不错,大字、插图。
相比安纳比,《战争与和平》太宏大了。总的来说有四条线,安德烈,皮埃尔,鲍里斯,尼古拉,但后来重点好像都放在前两条,尤其是皮埃尔。此外,对各类人物的描写也是孜孜不倦。舞蹈开始的时候,安娜·舍勒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这个应该算是平面人物吧?);擅长打架、泡妞、赌博的托洛霍夫,被托翁赋予了好儿子的地位,让人恨都来不及恨;海伦,她在那里总是很美(这个名字是故意的?),最后猝死真的很着急。
写佳作一定是大笔一挥,开阖之间有风波。这本书不是单一视角,而是时而通过娜塔莎的眼睛,时而通过皮埃尔的思想,时而站在彼得堡的贵族聚会上,时而俯瞰地球上的拿破仑和沙皇,时而客观描绘战争画面,时而作者进行主观评论。外国文学喜欢心理描写,雨果描写的是一段环境中的一个故事,而陀翁似乎有一种无法控制的论证。他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强烈嘲讽拿破仑(那只白白胖胖的小手),对沙皇毫不客气。他认为所谓的英雄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是被宏大的历史推着走,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很好地触底。对于一场战争,他更强调士气和人民的力量,包括游击战等等...战争不是历史学家写的战争,托尔斯泰认为他们只是写了自己心中的战争——先有一个结果,但编造了一个理由。如何还原历史,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也许是最普通的。比如法军没那么伟大,俄军没那么勇猛。士兵们被赶到战场,斗志昂扬,看着他们的运气逃脱,然后结果出来了...(但老拖的凶猛让我觉得在他看来战争已经结束了,应该还有主战人员的策略等因素。)当然,老拖的思想还是很多的,除了他的直接评论(以后越来越明显,带着说教感,个人的。
说说主角们吧。印象最深的是安德烈躺在战场上仰望天空,最后醒来死去的画面。当然,他对娜塔莎的爱也很灿烂,马车上的一瞥,舞会上他对自己打了个赌(如果她先邀请我,她就是我的妻子,嘿),最后在她死之前回归简单的爱。我很喜欢这个角色,耿直,正直,但现实中应该不会很讨喜,笑。安德烈死后,娜塔莎和玛丽亚“努力让自己难过”的感觉也戳中了我。似乎我们都有这样自我粉饰的诚意。
而皮埃尔则让人联想到俄罗斯的胖乎乎的熊。他总会想起自己在共济会仪式上的尴尬和虔诚,激动地告诉娜塔莎,如果我没有结婚,我就向你求婚,还有我在战场上的纯真和成为俘虏后的思考。这个人,说白了就是,过惯了好日子的人,需要来点磨难,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他终于和娜塔莎结婚了,但是当他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的眼睛闪闪发光,脸上带着微笑。然而结婚后,他变成了一个不修边幅,对丈夫要求严格的女人。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任何情绪。
尼古拉斯更多的是以军人的身份出现,经历了从狂热到思考战争和沙皇的过程(书中很多人一开始都有这种心理,看到皇帝流泪,后来有的变了,有的没变),但这并不是彻底的转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逃避了家里的琐事和索尼娅,不加思索地沉浸在军队的制度化环境中,不知何故也有同感。打猎也很精彩,托尔斯泰本人就热爱打猎。索尼娅一直是一个沉默的形象,除了打扮和对平安夜的狂欢,小女孩也闪闪发光,记得那天晚上的照片都是银的。另一个女人,玛丽亚小姐,在某种意义上和索尼娅有共同之处。她们都是敬业的女性。我特别记得她和娜塔莎友谊的变化过程,陀翁对女性心理的把握非常奇妙。
鲍里斯给我的印象是野心勃勃,他向朱莉的求婚真的很惊人。鲍里斯的母亲,公爵夫人XX(看完已经忘了),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初她为了儿子的未来,扔下脸去做一段感情描述。但是和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的友谊是惊人的。
书里死了很多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卷那个年轻人的死。彼佳,罗斯托夫家最年轻的生命,最新的希望,就是这样一个红脸小伙子,给大家葡萄干,对法国鼓手好,为年轻人担心。陀翁描述他骑着马,奔向战事激烈的地方。这是一种缓慢而平静的风格。当他走到庄园门口时,他停止了挥手,然后他俯下身,摔倒在地上。然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脑袋”。读到这里,我整个心都突然凉了。我再看一遍还是不信。
总的来说,《战争与和平》是有朝气的,包括陀翁本人。那种啰嗦的论调,有时候感觉很别扭,就是很自信,想表达出来。正如一句阐述的,“它是强加于你的”。大概是因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关系,俄罗斯文学表现出了很奇怪的一面,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像中国的《红楼梦》。有人说托尔斯泰追求广度,忽视深度。这本书里,大概有一点,大家的转变都有点突兀。到了《安娜·卡列尼娜》,就滋润圆润多了。复活是老年人的冥想。
本来想写下来一点,结果又写了这么多。这是一个临时的想法,我把它留给了自己。
第二条:
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和有意识的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西方正典》的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和评论家哈洛·布伦甚至称其为“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有着“疯狂热爱”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高的作家。强调情节性、典型性、现实主义和批判性的文学时代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的三座里程碑,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销量累计超过5亿册,成为大师中的大师。在世界文学的巍峨高峰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第一个与莎士比亚和歌德并驾齐驱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有学问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丰富的思想以及对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的广博知识,常常让人感叹。他的三部代表作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其实人的一生不必读太多的书,七八本就够了;但是,要想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你必须先读两三千本。在成千上万的文学名著中,一位伟大作家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我们最应该读的书之一。高尔基曾说:“不了解托尔斯泰的人,不可能了解俄罗斯。”
《战争与和平》自出版以来,就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的广度和气势生动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俄罗斯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战争与和平》宏大的构思和优秀的艺术描写震惊了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和“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史诗和现代的《伊利亚特》”。在整个俄罗斯文学史上,《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欧洲意义的小说。它一问世,就让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读者感到新奇和震撼。人们不仅谈论小说中的人和事,而且为小说中体现的伟大艺术表现力而倾倒。《战争与和平》构成了俄罗斯小说乃至整个俄罗斯文学崛起的标杆。近千人,无数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领域,历史,战争,一切人间悲剧,各种激情,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的啼哭,到垂死老人的心情。最后,生成,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内心各种可能的想法,从小偷偷同伴硬币的感觉,到英雄主义最高贵的冲动和彻底的沉思——在这幅画中,托尔斯泰以一日之才的笔锋,在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巧妙地导航,轻重缓急分明,独具匠心。其实人的一生不必读太多的书,七八本就够了;但是,要想找到这七八本值得读的书,你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在成千上万的文学名著中,一位伟大作家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我们最应该读的书之一。高尔基曾说:“不了解托尔斯泰的人,不可能了解俄罗斯。”
第三条:
读《战争与和平》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的语言描写流畅,还因为他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符合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地方。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一部作品之所以值得一读,可能在于它能给人以启发,无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负面的提醒。
皮埃尔和安德烈吵了一架。他认为很难理解安德烈只是为自己而活。在共济会的影响下,他认为他应该努力净化自己,为他人爱他的邻居。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出儒家文化崇尚修身、自尊、忠恕,甚至“老吾老以及幼吾幼以及幼吾幼”。
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也与中国人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尼古拉斯在战争中受伤后,想到了家里的好东西,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安德烈也对自己参军的目的产生了怀疑:你到底是为谁而战?这些思想中的一些也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中国人也有所谓“一次成功,万古长青”的感叹,也有“兴,民不聊生;对“死,人受苦”的反思。甚至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人民战争、游击战这些非常纯粹、民族感情非常浓厚的描写,让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感受到“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何况战争结束时,面对大量的军队减员,书中会有一句“剩下的都是精英”的感叹,或者一句鼓舞人心又令人沮丧的激励,不禁让人想起毛泽东对长征后中国红军的描述。
这本书里有太多的地方能引起人们对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为中国的现代传统。不知道中国的读者有没有从这些翻译过来的经典中,看到我们悠久的传统与不久前的这个国家是多么的相似。即使是在前几年,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是否从这部小说中学到了很多可供中国革命借鉴的东西?后来80年代的人热衷于读这些经典,比如《战争与和平》。它们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的现代传统,也就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其中有没有可以滋养下一代的精神传统?”从第一个问题过渡到第二个问题似乎很自然,但我不这么认为,即使两个问题联系得太紧密,也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这样推理可能会好很多:在20世纪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所有因素中,是否还有很多值得今人学习的地方,集中在这个讨论的范围内,也就是那些文学经典?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包含很多经典元素的作品在今天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了。当然,我们可以举出社会快速发展、诱惑越来越大等诸多原因,但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可能不仅限于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文化本身也可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们能从这些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中找到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吗?换个角度,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眼光重新解读这些经典,重新发现或重新认识一些启发我们的东西。由此,联想到近年来火热的“国学热”。不管是炒作还是真正的国学热,既然这种热潮能够出现,说明社会上已经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希望从我们的传统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股国学热是在西方知识结构框架下对国学的解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国学。我觉得就算是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我们不能摆脱全球资本主义的趋势,我们也可以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推而广之,重新解读《战争与和平》等影响了我们或长或短的历史的作品的意义也在于此:发现延续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
回到作品本身,从书中对舞蹈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对景物的描写,可以明显看出托尔斯泰在这方面的写作得心应手。在看《刺猬与狐狸》之前,我认为书中所谓的传教士式的论证很无聊,很难读懂,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书的失败之处,甚至认为是自己的素养不够,导致我无法理解提高作品品位的“精华部分”。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13号上午上课的时候,我特意重读了第四册最后关于历史的论述。由于水平的限制,我们找不到它退化的原因。单从表面上看,托尔斯泰短小精悍,显然有自己的思考,这显然与作者的危机感密切相关。这一点可能与鲁迅等文人颇为相似。在《鲁迅十字路口》一文中,张承志认为鲁迅不走“纯文学道路”的意愿在于他的“良知”。张的观点虽有偏颇,但却清晰地表达了鲁迅和鲁迅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看法。社会需要思想,中国需要思想。
《战争与和平》在中国的流行应该也有这个因素。毛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这个时候的人当然需要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开始流行。从80年代的一些回忆文章中,尤其是关于80年代大学生活的,很容易发现有一段诗意的时光,当时我开了个诗社,读了尼采等。,追求独立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大行其道。90年代以后,人们不再需要诗歌,独立思考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于是通俗文学取代了经典,也就是课堂上说的,突然现在的人都不读《战争与和平》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这类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将揭示传统的延续,建立新的传统,或许还能重新启蒙社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lizhiwenan/show-491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