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作文
  3. 满分作文

陶渊明作文佳句-经典语录

【第1句】:陶渊明写的好词好句

【第1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第2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第3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第4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第5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四》

【第6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第7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第8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第2句】:陶渊明写的好词好句

【第1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第2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第3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第4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 【第5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饮酒·其四》 【第6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第7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第8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第3句】:陶渊明作品名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第4句】:陶渊明诗句的名句

【第1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第2句】: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第3句】: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第4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5句】: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第6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第7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第8句】: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第9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第10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第11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第12句】: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第13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第14句】: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第15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第16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17句】: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第18句】: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第19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第20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第21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第22句】: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第23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第24句】:不为五斗米折腰。

【第25句】: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第26句】: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第27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28句】: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第29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30句】: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第31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第32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33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第34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第35句】: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第36句】: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第37句】: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第38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第39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第40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第41句】: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第42句】: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第43句】: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第44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第45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第46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第47句】: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第48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第49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第50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第51句】: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第52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第53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第54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第55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第56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第57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58句】: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第59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第60句】: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第61句】: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第62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第63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第64句】: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第5句】: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 轻轻挖开花园角落的泥土,种上三株无名无姓的草儿,悉心的浇灌。

既然草本无名,不若我为你取个名吧! 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渊,最后一株唤明。 陶——渊——明。

——题记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

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

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脂,做柱生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

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

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

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

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 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

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第6句】:写陶渊明的优美佳句,注;是写陶渊明的,不是陶渊明写的,要非常

李白《戏赠郑溧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

赏读《高土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第7句】:各种【作文】里写陶渊明比较好的段落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第12句】: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第8句】:陶渊明的赞词的作文

我眼中伟大的陶渊明 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

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

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心中的陶渊明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

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

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 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

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

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五岁。

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这两句诗了。

十岁。 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

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闯入我的视线,两句诗触碰了内心最温暖潮湿的地方,拉着爸爸讲述诗句含义,爸爸说着说着便忆起老家,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老家也有这么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水塘,连绵不绝的山和感动惟美的夕阳,没有勾心斗角和社会烦琐,快乐得很。”以时差为横轴,发展为纵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身在何处,迷茫晕开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

十五岁。 独特的思想和个性的见解。

课本上正式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我举手,把十岁的记忆连着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师笑逐颜开,表扬了我,我格外兴奋…… 十六岁。

现在。 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

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 一千年以后。

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11221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