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作文
  3. 满分作文

佛教优美文案写作文-作文

赞美佛教的句子

1.惊醒世间名利客,换回苦海迷梦人。

2.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

描写佛教的句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是最出名的四偈。

意思是: 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水中的汽泡, 如镜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就会消失;如同闪电一般, 瞬息即逝,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这样看待。

佛教经典

比较著名的有:阿含部 以原经典翻译保存下来的,如何现在流行于泰国,缅甸等地,是佛教最精义的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非常实在,阿含部不追求什么文学,朴实,直接。

般若部:以般若600卷为基础,著名的金刚经,心经就出于此部,文学优美。

华严部: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还有宝积部,涅槃部等不过,如果想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学到佛家的精义,个人觉得好好看看阿含部,因为其他的经典不可否认全是基于阿含部的,虽然故人将后面定义为大乘,这个我不反对,但如果您真看了并有所受用后,根本就不存在大,能大到哪里去呢,不过后面的经文文学绝对高明,喜欢文学的可以好好学习

仓央嘉措写纳木错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手的操控下冉冉上升,那鲜红是那么的鲜艳,那么的引人注目。

该写的让其优美

你们都问过我如文章,而我都敷衍了事了。

感觉,谈如何写文章,是一件挺傻的事情装牛逼之嫌,挺恶心人的。

同时,万一说错了,也惹人笑话,不怎么好玩。

不过,今天阳光明媚,心情突然好了起来,也就唠叨几句。

我想,我是不知道什么叫散文的,即便是我自己写的,有些东西可以叫随笔,可以叫咱问;叫一叫散文,也似乎没有什么错。

把自己的文章界定为什么体裁,很容易限制自己的思维,是很笨拙的做法。

同时,在我看来,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没有什么写作套路和教材完全适用于哪些人,否则,我们所看到的,不都是一些风格雷同的文章,何其面目可憎啊

所以,你可以选择写任何类型的文章。

你可以一本正经地写,你可以嬉皮笑脸地写;你可以絮絮叨叨地写,你可以惜墨如金地写;你可以写得很华丽,你可以写得粗糙得如同岩石;你的文章可以轻飘如柳絮,你的文章也可以沉重得骇人。

文章无定式,风格更无定式,比如说,优秀的交响乐自然可以震撼人心,可一曲温婉的《茉莉花》照样可以传世;密不透风的降龙十八掌可以杀人,那飘忽而犀利的小李飞刀照样可以杀人;那巨幅壁画可以叫人喘不过气来,而齐白石的几是小虾也令人神往……假如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用什么标准去要求别人,更不会约束自己。

关键的是,你首先要想一想,你最喜欢创作交响乐,还是喜欢编唱小曲;你适合练习降龙十八掌,还是适合练习小李飞刀。

这就引申出另外一个道理,艺术不是因为中庸而迷人,而是因为极致而迷人。

看看世界上的那些大师吧,他们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在某个方面达到某种极致——海明威的简约,爱伦坡的惊悚,博尔赫斯的隐晦,莎士比亚的华丽……假如极致得偏执了,那也无妨,文学史上的另类大家,大多都是偏执狂。

想想吧,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电视

那是戏剧化的东西,把平凡的生活情节戏剧化了,而戏剧化本身就是对生活的极致的处理;我们为什么总可以在文学作品里看到边缘人,比如疯子之类

因为,那些人的身上可以放大我们内心的某些欲望。

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精彩。

我们所看到的,或许也经常令我们自己失望。

其实,不是这样的。

比如,你是否在某个夜晚想起一件古怪的事情

你是否在某种氛围下产生了某种奇怪的冲动

你是否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欲望,并吓了一跳

这才叫真实。

一个人写文章,首先要敢于面对自己——无论自己那瞬间的思绪是崇高或者卑微,是激昂或者淡漠,是纯洁或者龌龊——你想到的,首先应该是你自己。

假如连自己都不敢面对,你又怎么指望自己能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

假如你自己的文章都打动不了你自己,你又怎么指望能打动别人

别跟着古人学写文章。

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是不存在的,那都是那句“文以载道”给害的;也别跟着老家伙们写文章,瞧瞧我们中学课本里的散文吧,买一本《散文》月刊看看吧——那些中庸的口吻,那些散发着棺材气息的文字,那些自以为持重超然的姿态,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有他们干这些事,就足够了;跟着他们屁股后面写这样字的人,也足够多了。

咱可以不这么写,咱可以不介意那些傻乎乎的评论,咱首先写咱们最想写的。

要想写自己想写的,首先就得意识到一点——写字是件快乐的事,有的人写得愁眉苦脸,写得表情凝重,那真滑稽。

举个不雅的例子,在我看来,那种写作方式更像是便秘,虽然执着,却写得艰涩而痛苦,别人也看得难受;而快乐地写作,更像是腹泻,不泻就难受。

所以说,刚一落笔的时候,别想着什么主题、什么立意,什么句式转换、什么用词——你一旦想了,这东西就不是你想要的东西了。

你的文章完成了,你文章的主题自然有了;你行云流水地写着,你最倾向地句式方式自然就产生了;你莫名其妙地打出一个词,你就已经贴近了你最渴望的表达——正如你去买衣服,你不假思索地从一排衣服里面拎出了一件,恩,就是这件了,没有理由的。

有意思的是,我写文章从不构思,却有人认为我很刻意地寻找什么套路,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别试图用文章讨好每一个人。

当然,或许一开始你会失望于自己所写的东西。

没关系,你拼命写去吧,某一日,你必将找到属于自己文章的一切——风格,方式,逻辑的转换。

(插上一句,对于文章而言,没有什么比语言逻辑更关键的了,这是不同文章最本质的区别,也是属于你的最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方,就如同你的走路的架势、说话的腔调,就如同你的指纹。

千万别被别人影响了自己的语言逻辑。

很多人的文章是失败的,是没人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逻辑,他们在重复着别人的东西,以至于我看到上句,就能猜到他下句要写什么,这很无趣,也很没价值。

) 最后,想举个例子。

刘翔刚进田径队的时候,表现得很差,跨栏动作歪歪斜斜,停停顿顿,可教练却发现他的独特的优势——足弓深,弹跳好;大脚趾比其他的长很多,有利于力量的集中;更难得的是,他跑步的节奏感很好。

这都是属于他个人的优势。

跨栏技术不会,可以学;韧带不松,可以拉。

结果,没几年,事实证明,教练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

反过来说,假如换个笨蛋教练,没有意识到这点,只感觉刘翔身高腿长,让他练习长跑去了,那真的完蛋了。

随便谈谈,没谈到技术上的事情。

不过我感觉,我还是个好教练的。

有天赋的朋友,不妨练习一下,不敢说你能成为什么大家——那也太虚妄了——至少,很快乐地用文字养活自己,不给社会增加负担,那还是件很容易的事。

绒布 本篇作者 绒布 谈怎样写散文 作者:宝华 雨荷: 这几天感冒,没写东西,只看书。

因客居北京,许多想读的书不在手边,前天,在旧书摊上买到一些薄本的《中华活页文选》,书里有司马迁、欧阳修、归有光等人的名篇,正是我想读的。

所以,趁感冒,便在床上卧读古文。

除了古文,还看当代作家孙犁的作品,反复看。

看来看去,觉得不外乎我在家时对你讲的那些:写散、杂文,老实说事说理,以把事情说清道理说透为第一义,不要故做或儒雅或风流的文章腔。

在此基础上,一句话当一句话的用,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用,不要为了装腔作势而增加华而不实的字词,徒生枝蔓。

这样以来,文章自然就美,有文字饱满的美和朴素、清新的美。

把这些都做到了,然后再去追求句式、节奏、音韵的变化。

写人,当以事显人,写其事迹,要让所写之人自己说话,少写或尽量不写自己的评价和感慨;其事迹,要以日常小事为主,这样可以拉近读者和所写之人的距离,使读者细品其行其心,如此才能活现其人,使读者过目难忘。

写事,当自己先理顺事中的种种关系,想好从何说起,才能够既省笔墨又能使读者一目了然。

说理的文章,你现在还不要写,因为那需要写作者如老僧入定般坚守一念,讲道理丝丝入扣,层层剥落,要以物喻理,把道理活给读者看,这更要有锻炼心念和字词的功夫。

你如果说,现在文坛上有这么多谈哲论理的文章,是不是那些作者都有那种功夫了呢

依我看,那是他们手里有笔有电脑,敢写所致,和作文的功夫无关。

写文章,忌有“我”。

但无自己的情和思则又无文,所以要注意把握好主观与客观的平衡。

在一开始,我也爱犯这些毛病,写人、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后再用夸张的字词渲染人、事;最后结尾,再加上自己特别主观的评论,试图提高格调。

这些文章现在再看,令我羞愧不已。

你现在怎样避免这种文风的发生呢

教你一个小窍门:写完文章,多修改,修改文章是乐事而非苦事。

在修改中,找形容词,找一个删一个。

形容词多了,就说明“我”的东西多了,随手的地方多了。

形容词能不用就不用,而像一些“极”“最”字,也要少用。

时间一长,你再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把握住自己,不再用煽情的形容,而会找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你想说明的东西。

我教你这么做,因太具体,有点儿像佛教的“律”,因“律”生“慧”,你会很快悟出为文之道。

说人说事,点到为止,叙述中有些过渡的话可以少说,上段与下段的承转,似乎可转不可转处,可以硬转,就像书法里的“笔断意连”。

整篇布局,可以参考篆刻里的一句话:密不透风(有话则长),疏可走马(无话则短)。

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我”)而把自己所知道的不分主次的全盘托出,或者故意的引经据典,不惜把话题扯远了来显示自己的学问。

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把要说的说清楚,赢得读者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读了觉得讨厌。

接下来谈谈阅读。

我的经验是先以中国的古今名篇为主。

外国的,当然也要读,但是你功力不够,往往会先误学到翻译者的语言。

读外国作品,要学习他们看问题的角度,语句内部的结构,在这方面,可以多读读博尔赫斯等人的东西。

对待中国的名篇,要以熟读为主,有些还要背下来,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文章不长,好背,背熟五、六篇即可。

长一些的如《报任安书》、《哀江南赋》、《滕王阁序》等要经常读一读。

中国现代的散、杂文,我推荐鲁迅(中期作品)、叶圣陶、夏沔尊、周作人(其中期作品)、孙犁(其前期和后期的对照着读读也好)、汪曾祺的部分文章。

读的时候,不要像学校里教的那样,分析他们文章里“中心思想”之类的东西,不要多想,只是反复读就行了。

至于其他什么当代名家的作品,不要看,真要看时,也要等到将来你的功夫差不多了,鉴赏能力强了,当反面教材看。

为了能把文字打磨得更精致,还要多读一些诗,并写写诗,这很有必要。

你在诗的方面已经下过功夫,我就不多谈了。

还有些话,现在说了也没用,等过段时间你有了作品,咱们再就事论事地说吧。

作文:下底佛教居士林(写一篇游记,500字左右)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

  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  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  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  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

《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

《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

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

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

“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

”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

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

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

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

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

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

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

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

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

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

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

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

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

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

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

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

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

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

“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现今,“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

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

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

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

“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

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

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

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现比喻人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

语出佛典。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

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

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

魔,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

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

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

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

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

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

现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

掷笔示寂。

”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

”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

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

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

师曰:伏尸万里。

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

”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

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

“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

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

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

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

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

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

例如: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

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禅师”“昙花”“佛典”“寺院”等。

二、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学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

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宇宙本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

《涅槃经》卷三:“如来善修,如是平等。

”现代哲学用“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悲观”“自觉”“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表示一些基本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

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不少佛教词语甚至还成为文学理论术语。

例如:造境,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识有创造功能。

文学家将其引申指心识有创造诗境的功能。

唐朝吕温《吕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会。

”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

例如: 1.围绕因果轮回鬼妖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等。

2.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

3.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济人等。

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

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

“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

“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

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

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

三、佛教的传入对汉语熟语的影响 (一)成语 佛教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

《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

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

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

“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二)俗语和谚语 俗语和谚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定型语句,其中也有不少词条都来源于佛教。

例如: 1.俗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

后来比喻即便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

类似的俗语还有“阎王催命不催食”“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尚无儿孝子多”“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等。

2.谚语 有源于佛教故事的,例如“生公说话,顽石点头”。

“生公”指晋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鸠摩罗什的高徒,悟性非凡。

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断绝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时,群石为之点头。

比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信服。

有反映佛教思想的,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指修行圆满的人。

放下手中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

这是劝人改过向善的佛教语。

后来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

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等。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饶有趣味的特点,与佛教也有密切关系。

例如“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

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

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

此类歇后语还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屠夫念经,假慈悲”等。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165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