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大全加注释
【第1句】: 名人名言加解释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莎士比亚
【第1句】:一个人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佚名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第4句】: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
【第5句】: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佚名
【第6句】: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第7句】: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
【第8句】: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恰普曼
【第9句】: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第10句】: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第11句】: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第12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佚名
【第13句】: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第14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第15句】: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武者小路实笃
【第16句】: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但丁
【第17句】: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18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佚名
【第19句】: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
【第20句】: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王守仁
【第2句】: 名人名言 加解释
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第2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第3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第4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第5句】: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第6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第7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第8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第9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第10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第11句】: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第12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参考资料:/forum/view.asp?id=4026&pt=first&page=1
回答者:闲庭草 - 经理 四级 11-26 15:04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程颢
由俭入奢移,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回答者:竟静井惊经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6 15:25
【第1句】: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第2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第3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第4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第5句】: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第6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第7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第8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第9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第10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第11句】: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第12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第3句】: 名言加解释
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第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第2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第3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第4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第5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第6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第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第8句】: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第9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第10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第11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第12句】: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第13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第14句】: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第15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第16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第17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第18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第19句】: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第20句】: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第21句】: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第22句】: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第23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第24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第25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第26句】: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第27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第28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第29句】: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第30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第31句】: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
【第4句】: 励志名言警句加解释 意思
用《至理贤文》回答你,这是一本用名言警句编辑的书,希望你能够喜欢。
自我激励 奋争生灿烂,等待落平凡。不管现在你对未来 多困惑,多迷茫,都应树一个目标,每天脚踏实地 ,风雨兼程。
记住,再苦再累是自己选择的路,决 不能放弃。品似梅花刚在骨,心如金石毅为神。
失误被悔恨征服,离正确就不远了;挫折被毅 力征服,离成功就更近了;狭窄被豁达征服了,胸 襟就宽阔了;狂热被冷静征服,理智便成熟了。… 而这一切的征服,首先源于对自己的征服,所以只 有征服了自己,才能征服生活中的一切不幸。
世上无鬼神,百事人做成。不计波折多,但望 结局好。
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无论遇到多大 困难也要学会冷静,别去想着求别人,必须独自面 对挑战。
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从绝望中 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 头。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 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
漫漫长途,终有回转 。 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 吹开智慧门。自我激励者天助之。
================================================ 【奋争生灿烂,等待落平凡。】——一个人只有通 过奋斗拼搏,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炫目多彩。
若只是等 待上天的眷顾,一生只能在平凡中度过。 【品似梅花刚在骨,心如金石毅为神。】
——人的 品行要像梅花一样,外表光艳,但内心刚强。心要像 坚硬无比的石头,毅力要像神仙一样。
【世上无鬼神,百事人做成。】——世上不会有鬼 害你,也不会有神帮你,很多事都是靠人做出来的。
不计波折多,但望结局好。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 为。】
——不要去计较困难挫折太多,但结局希望是 好的。事情往往总是不如人意,但事情又总是在人去 做。
【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人有不顺 应天意时,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
余 味苦涩,终有回甘。】——再高的山也有顶端,再 宽海也有对岸。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终有好转的那 一天。吃点苦,终会有美好的日子到来。
【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做事 只要持之以恒,即使路再长,也能搭起来。
只要有勇 气,就能使自己越来越智慧。 ============================================================。
【第5句】: 中国古代名言名句精选+注释
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果:坚决。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君子坦荡荡。仰:仰头。
怍(zuò):惭愧。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于.尽心下》 [解读] 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
欲:情欲,贪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解读]成语“一暴十寒”出自 这句话,原文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虽:即使。暴(Pù):通“曝”,晒。
寒:冻。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
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解读]了解自己这方面的情况,也了解敌方的情况的人,打一百次仗也没有危险。这是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的适用范围不限于军事方面,只要和他人有关的,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有一个知己知彼的问题。
殆(dài):危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知子莫若父。
——《管子·大匡》 [解读]没有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儿子的了。知:熟悉。
莫:没有。若: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汉魏南北朝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
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
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解读](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如不做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
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
【第6句】: 三十句名言名句(短句)并要求加解释
【第1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第2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的人没有什么过错,听的人可以作为警戒 【第3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第4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第5句】:满招损,谦受益----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第6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第7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第8句】:亡羊补牢,犹未迟也---失去羊之后,及时的修好羊圈,还来得及.【第9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 【第10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
【第7句】: 中国古代名言名句精选+注释
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果:坚决。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君子坦荡荡。仰:仰头。
怍(zuò):惭愧。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于.尽心下》 [解读] 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
欲:情欲,贪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解读]成语“一暴十寒”出自 这句话,原文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虽:即使。暴(Pù):通“曝”,晒。
寒:冻。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
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解读]了解自己这方面的情况,也了解敌方的情况的人,打一百次仗也没有危险。这是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的适用范围不限于军事方面,只要和他人有关的,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有一个知己知彼的问题。
殆(dài):危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知子莫若父。
——《管子·大匡》 [解读]没有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儿子的了。知:熟悉。
莫:没有。若: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汉魏南北朝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
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
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解读](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如不做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
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
【第8句】: 出自世说新语的名言警句加注释
【第1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释义: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早慧、机敏与博学,读来读去不禁击节赞赏,意兴盎然。
【第2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这句话形容看问题只看到了局部,而看不到全貌。
【第3句】: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释义:北方学者读书治学就像是从宽广开阔的地方看月亮,南方学者读书治学则像是从窗中窥视太阳。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牖,窗。北方学者读书治学有视野广阔的优点,但广博有余而精细不足;南方学者读书治学虽然视野没有那么宏大,只限于部,但有小中见大,精确细致的一面。
【第4句】: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释义:人活在世上,最珍贵的是顺乎自然,顺乎内心,怎么能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奔波几千里使身心受到束缚呢?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适意:称自己的心意。尔:而已。羁宦;为仕宦所羁束。要:通“邀”,追求。据《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季鹰自谓山林间人,在洛阳做官。有一年秋风瑟瑟勾起思乡心绪,想到家乡鲈鱼脍等佳肴的美味,油然产生隐居思想,脱口说出了这一名句。
它表现出一种对束缚人性的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顺心适意的旷达生活的追求。这种肆意旷达的生活追求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后人多用此典表示弃官归隐。
【第5句】: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释义:人担心的是志向没有确立,何必忧虑好的名声不能传开去。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意思是,有了坚定的志向,加之以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届时何愁没有美名?所以人们应首先关心志向是否确立,而不应担忧名望如何。
相反,有些人胸无大志,不学无术,却唯恐自己名望不济,四处招摇撞骗,沽名钓誉,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名流,实在无聊。可以此二句劝勉青年应有坚定正确的志向,不要多注意名声如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牖中窥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莼鲈之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令名不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2070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