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名言

叶圣陶的名言名句 叶圣陶教育名言

 ,【第1句】: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第2句】: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第3句】: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第4句】: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第5句】: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第6句】: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第7句】: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第8句】: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第9句】: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第10句】: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第11句】: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第12句】:语文老师要加强进修,边教边学,以身作则,自觉觉人。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第13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第14句】: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语文课本。,【第15句】:理想是事业之母。,【第16句】:不要使用不足以看出学生精读效果的考问方法。,【第17句】:德行须从民主来修养。,【第18句】: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第19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第20句】: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第21句】: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第22句】: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第23句】: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第24句】: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第25句】: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第26句】:教训对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对于儿童,却有共鸣似的作用。所以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第27句】: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第28句】:优良的文风应具备“三性”要求,即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其中准确性是基础和前提。,【第29句】: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第30句】: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第31句】: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第32句】: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第33句】: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第34句】: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第35句】: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第36句】: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第37句】: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第38句】: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第39句】: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第40句】: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第41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第42句】: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第43句】: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第44句】: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第45句】: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备课、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第46句】: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第47句】: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35108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