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的读后感汇聚60句-经典语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第1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第2句】: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第3句】: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第4句】: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附:板书设计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渴望失望
(二)示儿
【第1句】: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第2句】: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第3句】: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第1句】:二句的悲,【第3句】: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第1句】: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第3句】: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6?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4句】: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课件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课件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第5句】: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有课后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今天老师还给你们推荐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提供网站。)
附:板书设计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之情
【第1句】: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语文教研工作继续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导,以深化课堂和教学改革为主题,以“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习惯”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深入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第2句】:教研目标:
【第1句】:营造实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2句】:按时保证质量的完成学校规定的各种常规工作。
【第3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切实加强学科组教学研究,提高学科组教学研究能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3句】:教研重点:
【第1句】:一年级的教学以识字为主,在抓好学生扎实识字的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的拼音读物。课堂教学要精讲多读,让学生接触简单的读书知识,从而在课外加以运用。这样做关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为今后写话练习打基础。
【第2句】: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第3句】:加强学生写字、读书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读书习惯。
【第4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切实加强学科组教学研究,提高学科组教学研究能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4句】:具体措施
(一)教师活动
【第1句】:加大力度进行集体备课教研。
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仍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本学期继续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教研组集体备课。本学期从本册书中选出四种课型的四篇课文开展课例研究,落实两备两上两评。研讨流程:个人精备-集体备课-,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抽签上课-视频回放上课情景,评课-再备课-,完善教学设计-再抽签上课-再评课。教研时注重分析教师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成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备课内容:三月第二周《识字4》
主备人:抽签抽签教学实录:抽签教学反思:抽签
四月第二周《春到梅花山》
主备人: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五月第二周《鲜花和星星》
主备人: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六月第一周《古诗两首》
主备人: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第2句】:抓好最基本的识字、写字教学。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今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把识字、写字教学抓实、抓细、抓恒。
(1)、每天利用十分钟时间重点指导书写,培养书写习惯,强化规范训练。
(2)、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识字教学实行认写分开。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放手让学生借助图认字、猜字、游戏识字等方式,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自己寻求认字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第3句】:严格落实好常规工作
(1)、作业要求:作业布置以配套的`《金椰风》、拼习本为主;家庭作业的布置尽量做到各班统一(少而精),尽量不留书面作业,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内作业的布置做到有布置就有批改,批改要求:细致、认真,无错批、漏批情况,要有等第、有订正、有批改日期。
(2)、听课:一星期至少听组内老师一节课,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同时做好听课记录及反思。所听的每一节课要有详细的过程,多反馈交流,共同提高。
(3)、隔周抽查一次
【第4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读书:养成多看书,看好书的习惯,多参加校内外的专题讲座、教材培训、教学交流和观摩等活动。本学期必读书目:《常用汉字字理》(共两本)(主编:吴锡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xx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选读:看黄亢美有关字理识字教学的视频;《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国际化视野中的教育感悟》。
(2)练字:自备字帖,每周一页,期末进行教师钢笔字展示。
(3)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粉笔字、朗读、才艺、说课等。
(4)写博文:每位教师至少2篇博文上传小语组博客。一篇为教学反思,另一篇为
第2周和第10周薛晶、文君传博文。第3周和第11周姚姚传博文。
第5周和第13周一男传博文。第6周和第14周程双传博文。
备注:
(一)教研组活动时间为每周三上午,要求准时出席,不得无故缺席;遇特殊情况须事先请假。活动时间如有变动,由教研组长事先通知。
(二)中心发言人要充分准备。对于形成的专题性问题,各成员应积极研究,以便交流。
(三)授课过程全程录像,然后回放视频评课。
【第5句】:考试与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要用具体数据说话,忌说假、大、空、套话。
流程:分发试卷-同年级分析-找共性问题-协调解决-组内选派一名老师教研会上发言(已解决问题分享,未解决问题求助)。
(二)学生活动
【第1句】:写好汉字,应有“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各班每月第一周周四前展示写字作品。
【第2句】:第十二周一年级古诗诵读活动(具体时间以学校安排为主)。
【第3句】:充分利用好校本教材《悦读悦绘》。
中国古代作品
知道吗,这几天,我独立一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怎么样?看过吗?我可是很喜欢的哦!独立一边又一遍,直到读懂为止。这本书中的语言都是以前古代的时候的人们读的。不过还好,编辑社的叔叔阿姨们把我们看不懂的文字,翻译成方便我们阅读的文字。这样才好让我勉强看懂。
对坚持不懈,总能看懂!这一点我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中也了解到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大禹为了老百姓的生活,一直离家在外治水,有三次经过家门,却一次都没有进去过。那是因为他如果进了家门就肯定会舍不得出来,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要救呢!大禹他是多么的坚持不懈。
《女娲补天》讲了:古时候天上出现了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大地上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拯救受苦的人们,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险阻去采集五彩石补天。她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皮质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看吧,古时候的人们是多么的伟大,难道我就不能和他们一样成为伟大的英雄吗?不会的,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冤枉就会变成现实,变得再也不是令人期待的愿望了!
中国古代作品读书笔记【2】
一提起我们中国的祖先,自豪、激动便溢于言表。上下五千年的古文明,在整个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让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都为此骄傲。自小孩子们就会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些千古名句更是跨越时空,留传至今。如“何意百练刚,化为绕指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度被我们作为年度述职报告的总结句。
虽然从小到大也接触了不少古诗古文,但对于这些古文化,仍象藏在盒子里的宝贝一样,充满神秘的魅力。怀着一种崇敬、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自先秦到唐五代的部分文学作品,感触颇深。在这里我品位了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感受了楚国诗人屈原悲愤忧郁,战国策士们纵横雄辩的气派,诸子散文,思想深刻,耐人寻味,百家争鸣,西汉司马迁行刑后发愤著书,完成了著作《史记》,魏晋南北朝时的建安七子,唐五代的王维,李白,杜甫,韩愈更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推到了巅峰。
这么多的文学佳作,我不可能一一细说,只能撷取一枝半叶与大家共赏:
在我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位'雄,欣赏了他的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短歌行》之后,我不禁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折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抒情诗,表达方式委婉曲折,前八句为感慨人生短促,中十六句表达了成就功业的急迫追求,其中有求贤不得的苦闷,也有礼贤下士的热忱。情感几经起伏,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激荡不平,最后八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和壮志。诗中有忧郁,有感慨,有激情。让读者真切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感觉古文学的言简意赅与当代
在教学上,它增强了我在此方面的知识,让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更加的有威信。二册课文中就有两课《古诗两首》。记得学习《春晓》时,孩子对孟浩然产生了兴趣。我就利用古文学所得给孩子们介绍了孟浩然的生平,几个平日里特爱钻牛角尖的还不够,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他作品,我就顺势介绍了他的《过故人庄》,还有同一时期的李白、杜甫、王维,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后纷纷找来《唐诗三百首》阅读,对我国的古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古文学用词讲究,耐人寻味,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未必有这样深的体会。为了让孩子们能体会一些古文学的精妙。我特意修改了古诗《村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12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