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诗句

中华诗词感言

看完中国诗词大会,有啥感想吗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似乎从刚掌握语言开始,我们就在读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启蒙诗词。

那个时候的我们,也许并不明白自己所念诵之诗的意味,只觉得朗朗上口。

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品读古诗文呢

在我看来,学诗固然重要,但它们最后不应该只成为我们年少时试卷上的分数。

“生命太短暂了,以至于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生活在一起”。

列奥〃施特劳斯如此感叹,好的诗句常被人形容如画一般引人入胜,寥寥数字,既可表现“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雨中美景,又可抒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忧,既可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又可流露“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释然。

从诗中,我们不仅仅为了获得知识,更为了一种感动。

那些打动无数先人的墨迹,今天依然令人动容,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积聚的力量吧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这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古人的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在认真观看节目之后,有如下一些领会感悟。

首先,地位高。

《中国诗词大会》是在新春佳节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如此高调推出这一节目,充分体现了央视对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

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主持,著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

央视此举,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词知识无疑是一件大好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舞台尝试。

其次,形式新。

《中国诗词大会》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匠心独运,参赛选手下至7岁小女孩,上到花甲老翁,涵盖了大学生、中学生、警察、教师、外国人等,各类诗词达人集聚一堂,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一全民参与的宗旨。

每位上台选手与“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

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和国学享受。

再次,手段妙。

《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

它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最后,选手强。

参赛选手身份不尽相同,但依然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

最让人吃惊的当属第一位出场选手、刚满七岁的女孩李尚荣,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敢来面对百人团的挑战!但李尚荣真的没有让人失望,她一路过关斩将,沉稳答题,落落大方、出口成章的气势一下就震住了所有人,就连康震老师都对她的诗词储备量赞叹有加,面对这个小才女,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的老观众如坐针毡,汗颜自愧。

还有最让人叹服的,要数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无臂小伙彭超了,首次亮相答题夺得擂主,被称为“古诗词学霸”。

就是他,幼年失去双臂,连续两次参加高考,去年以603分的成绩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节目主持人董卿在听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脚参加高考取得高分后,给出了一个大大的赞:“你很棒,你站在这里,用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你的人生,给了很多人鼓励”。

我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概就是在形容他们这样的气质吧。

这样的一档节目,也许不能助我立马成为诗人,但它可以带我体会最经典的中华诗词风范。

闲暇之余,若能陶冶心灵,岂不妙哉

最后奉上电影《死亡诗社》里对诗的诠释:“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

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工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啊。

”愿我的生活,常有诗相伴。

中华古诗词诵读的感受 作文 600字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诵读古诗词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学校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

本学期,我校对六年级学生的积累背诵情况进行了综合素质竞赛,本次竞赛学校要求我们六年级采取全员参与、活动展示的方法,这实施过程中我作为校本老师有几点感受:

【第1句】:从积累的数量上就要求我们校本老师需要抓在平时,练在日常,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2句】: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

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重要著作。

在每个年段分别体现出来,可想而知,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我想学生的收获将是极大的。

小学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们能将经典诗文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践行,定会终生受用的。

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试着作诗和改诗呢

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第3句】:在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

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师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

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

【第4句】:古诗文的诵读要常抓不懈。

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

我班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大课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第5句】:我个人觉得古诗文诵读要和读书结合起来,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第6句】: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

这一点上,因为正逢毕业,学生相对掌握的较好。

中华经典诵读,好似一根无形的教鞭,鞭策着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勿忘“充电”.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至今萦绕于耳,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不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提高了诵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让“古诗文”这一华夏精髓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

诗词大会,主旨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在全球最独特的、引以为傲的古老优秀的文化,是中国人的“魂”。

不能随意允许英美文化淹没我们如此灿烂的文化,必须发扬光大。

中华好诗词的观后感300

一直以来,我都被汉民族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汉语不仅在内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在语音方面富有一种韵律美

它的四声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很美

  这届普通话大赛的主题为“中华经典诗文朗读”。

我的必选篇目是李清照的《声声慢》。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我很喜欢这首词

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我的自选篇目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

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同时,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理解是朗诵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你要朗诵的诗词转化为声音时赋予它一定的思想感情内涵

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领悟诗人的情感,在台上自如地朗诵

  这次大赛令我受益匪浅

这是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自回归以来,香港就融入了中国这个大家庭,为人们扩大交往,寻求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于各地的方言隔阂,阻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

人们要消除方言隔阂,就必须学习普通话这一法定的共同语。

  参加这次比赛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

她是我这次普通话大赛的指导教师索燕华老师

没有老师的教导有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感谢老师和父母对我的辛苦培养,我会永远感激他们。

  最后我想说,做为一个得奖者,我心中无比舒畅,因为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虽然这次比赛我取得第一名,但是做为一个好学生,我觉得不能自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感谢省教育厅和语言工作文字委员会为我们港澳台同学提供这样宝贵的机会。

我会继续努力,将普通话说得更好

  你把有些内容改一下就行了

亲子古诗词共读学生感悟300字

旧体诗词写作浅议  旧体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琅琅上口,易读易记。

一两句精辟的诗词句子,可以蕴藏着很深的哲理。

我自幼受到它的薰陶,一直很喜爱它,虽没成大器,但阅读欣赏和写作旧体诗词,一直是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受命编选一部诗词选,读了很多来稿,对旧体诗词生发出一些感慨,遂写成这些文字与之商讨。

  从来稿中得知,喜欢写旧体诗词的人还不少,说明旧体诗词还有它的生命力,在当代可以与新体诗“并肩前进”。

来稿中有不少格律,严谨、意境深邃的佳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多为老年人。

但不容乐观的是,中青年作者虽也不乏佼佼者,但多数不是不合格律便是没有意境,只是文字堆砌。

有的作者可能自知律诗难写,故不敢冠上“律绝”字样,以为这样便可不讲究平仄,每句五字或七字便可,有的还冠以“古绝”“古风”字样,以为就可不讲究平仄了。

须知,“古风古绝”虽来讲平仄,但有个起码要求:顺口。

而来稿中出现了不少四连平四连仄的句子,读起来十分拗口,有的在单句(三、五、七句)还用了平声字。

我读过很多竹枝词、山歌,那些原创的民间作者们,他们也许不懂平仄格律的理论,但他们“唱出”的作品却合乎格律,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十分顺口,极少出现四连平、四连仄的。

而我们一些年青初学作者,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基本常识,写出一些读得拗口之作。

有个署名作者身份是社科院副教授的“七律”,全诗56个字,竟有14个字不合格律(除开可平可仄的不算)。

我真感到“隔行如隔山”:这位作者可能在社科研究上是权威,但写成这样的“七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另有两首“满江红”作者“自报家门”是助理研究员,据称一首原载北方一家副省级报刊,一首曾在本省一家报纸上发表。

同样,每首字,其中一首有30个字不合律,另一首19个字不合律,两首有七字不合韵。

你不采用他,他可能有意见,“副省级的报刊都用了

”这就值得做编辑的引起注意了。

现在在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词,我想原因可能就是许多初学诗词写作的人,以为只要对照唐诗宋词中的某词牌作品,某句某句多少字填够便可。

殊不知,每种词牌除了规定每句多少字数之外,那个位置的字是平是仄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出现不合律的词作登载在报刊上,除了作者不懂词的格律要求之外,可能有的编辑也不懂。

不懂不奇怪,编辑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是万能,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不知道就要问知道的人,找不到现成的就找“哑老师”。

在这里我推荐个很好的“哑老师”———小舟著的诗词三部曲中的《诗词作法浅说》,它以简明扼要的通俗文字,概括了格律诗体式和作法的原理和知识,以其短小、全面、浅白、实用、生动、有趣的特色,指导读者消除疑难登堂入室,提高古典诗词的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该书对七、五言律绝诗中每个字是平是仄、哪个字可平可仄都排列得清清楚楚,还将40种常用词牌的每句每字的平仄也标注清楚,编辑们碰到编发这类稿件时“对号入座”便可。

三部曲其中的《古典诗词名篇浅读》精选了古典诗词中的300首,可引导读者读懂名篇原句时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

《格律诗词浅写》则是作者创作的100首诗词作品,可供读者鉴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意境,一些作者平仄格律是注意到了,个个字都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可就是没有诗意,味同嚼蜡,当然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那是要经过推敲、锤炼才能做到,是根据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阅历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44400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